紀念桑格
曼德拉死了,大家都紀念他。
桑格也死了,我來紀念他一下。
桑格是誰?學生物的很難有不知道的。 但是,放眼人類歷史,一生得兩次炸藥獎的,也沒幾個吧?
他第一次得獎是在50年代弄清了血紅蛋白的結構。 雖然很了不起,但是應用遠不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桑格基因測序。 所謂桑格DNA測序, 讓人類對自身基因和基因組的了解成為可能,促進了現代基因工程的各種研究,包括現在所謂的下一代測序技術--讓原來6個國家,30億美元的工程可以在一周內,2000-3000元搞定。 當然,目標是100元把每個人基因分析一下,也可以在短期內實現。
很多華人的科學家特別熱衷於發現所謂的機制,原理, 耗時長,見效慢。 另一種思路是技術上的改進, 比如廣泛應用的PCR 技術和DNA 測序。 前者通過把普通的DNA 合成酶(多聚酶) 換成溫泉里的耐高溫合成酶, 把只能使用一次的反應變成無限的反應, 從而使人類可以用一根頭髮,一個精子, 進行基因鑑定。後者是改變了DNA 的最基本的合成單位里的一個OH 基, 去掉了一個O原子,變成H原子, 達到了DNA 測序的目的。 曾幾何時, DNA測序難如登月,所以要先測蛋白再推測DNA 序列。 現在,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有人想評價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桑格應該算一個。
最近在國內的論壇上楊振寧教授提到華特森, 我另做專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