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雙面性”心理的缺陷
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中,“二分”或“雙面”,的思維方式占有重要的位置。事實上,它占有統治的地位。從哲學認知的角度看,中國人對“一”的研究,實在少的可憐。而對“二”的欣賞,則充斥於生活的各個領域。這原因,在於國民至今很少人懂英國休莫提出的哲學的“Is-Ought problem”,而“將事實作為原則”,不懂兩者的區別。我認為非常有必要與以澄清。
在人類的認識史上,發現“一”和“多”的概念,在西方哲學和中國思想體系中都出現過(詳細見《論範例》)。古西臘的哲學家集中研究的,是在紛雲萬象的世界中,“什麼是世界作為一的根源或本質?”。中國哲人研究的是,“世界作為一是如何分為二和多的?”。用現代哲學的話說就是,前者追求本質的發現,後者注重對現象的認識。前者認為對一的研究是基礎,對多的研究是發展。後者僅局限與對多的認識中。舉例來說,西方哲學的這種發展趨勢,表現為“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接踵而來的“蘇格拉底轉彎”,近代海德格爾哲學等。中國哲人的這些思想主要是有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以抱陽”,“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等,類似的隻言片語中,順便提及,從粗糙到精細,從模糊到清晰,正是人類認識思維成熟的標誌,如同兒童認識的成長過程一樣。
事實,就是“必映(being)”,既現象。應該,就是人類的行為尺度或原則,既,我們應該怎樣做。從事實到原則的聯繫,是人類很自然的行為,如同吃飯就會消化一樣,千年來沒有什麼人注意,直到生物科學的興起。人類歷史上首先發現這一“見怪不怪”行為的,是英國的哲學家休謨。但休謨沒有指出或沒有解決人類為什麼會這樣做。我在《論範例》,對這個問題試圖給予解答。我的解釋的核心是,“聯繫的機制是思維的功能”,這是因為思維的本質是“絕對/無限”的原因。當然思維的這種屬性不僅用來解釋“休謨問題”,諸如西方哲學史上的範疇問題的可能性,如康德提出的範疇,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西方人和中國人對“一與多”問題的處理,主要區別在什麼地方?我的回答是,西方人對多的研究,如科學,都是以一為指導,為核心,最終都要回到一上來。如上個世紀,數學上的“希爾伯特計劃”,至今還存在的,如愛因斯坦奮鬥終身的“大統一理論”等。就是說,西方人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一個,唯一一個,原則,作為指導人生一切活動的準則。如“consistent”,“integrity",亞氏形式邏輯中的“無矛盾律”等等。這種前後一致,無矛盾,始終如一,作為行動的準則,滲透於西方人人生的各個領域,在社會和生活的都有充分的體現。
而中國人則不同。中國人將“事實的存在”,和“對事實的發現”,作為行動的準則。也就是說,中國的思想家,從來不曾有過古希臘哲學家那種對世界萬物變化不定,不可相信,是現象,等有過懷疑和認知。所以中國的思想家們從來也不會想到要找尋在世界紛紜現象萬變後面隱藏的唯一一個本質或真理。中國人怎麼做呢?中國人努力發現“世界都有哪些現象存在”,“世界的發生的是什麼”等。然後就“用自己的發現,作為行動的準則”。這種做法,因為不懂得“事實的經驗性質”,既偶然性,相對性,缺陷性,等,所以中國人在自己的人生行動中經常出現“前後矛盾”,“里外不一”,“言行不一”,等。更糟糕的是,不能認識到這個弱點,還沾沾自喜。這種思維方式,同樣表現與生活的許多方面。
舉例。毛澤東有著名的“虎猴之氣“說。洋洋得意地自誇,外表一個老虎像,內心空虛的似猴子。如果你看過“大宅院”電視劇,其中的主人公名言是,“我即是君子又是小人。關鍵在於知道什麼時候作君子,什麼時候作小人”。不用說,這個商人認為自己很聰明。第三個例子是,我所接觸的一位大齡女青年,自稱是“野菊花社長、麻繩泥工解釋系系葩。亦淑亦痞、熱愛自由的大齡未婚女青年—索大人...”。不用說,她認為這種“淑女和痞子”合為一身,是她的優點。在我看來,這些欣賞自己“兩面性”的人,多半表皮是假的,內心才是真的。
那麼中國人的這種兩面性是哪裡來的呢?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一分為二”所見到的世界來的。也就是說,中國知識分子,如古代的“老子”等,都要負責任。因為他們認為,“事實就是原則!”,而不懂事實的缺陷和相對性。他們將世界的“陰陽”,“男女”,“月有滿缺”等現象和缺陷,作為人生的指導原則。中國人難怪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種自相矛盾的人的典型。實在搞不清楚怎麼辦呢?又有“難得糊塗”的自嘲來給自己解圍,像魯迅筆下的“阿Q"等就是典型。
哲學就是這麼個怪物,你可以不知道它,它卻無時無刻不在指導你。不懂哲學的人是糊塗的人。不懂哲學的民族,行為必定會自相矛盾-不足為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