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8月楊支柱的《先有雞,先有蛋?———透視中國教育》一書披露高校由
於"官場病"帶來的種種腐敗現象開始,到今年1月10日上海《社會科學報》署名曉聲
的《北大博導剽竊,叫人如何不失望》一文;以及今年1月23日南京《現代快報》丁嵐
記者采寫的《高校捉出一窩蛀蟲》,凡此種種,讓人不禁發問:高校還能稱得上“一
片淨土”嗎?
誠然,相對於社會腐敗“重災區”,高校仍不失為淨土一片,然而,由於受社會
種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今天的高校決不是過去人們稱羨不已的那片淨土了,這可不是
危言聳聽。
據楊支柱著書披露,在“官本位”的影響下,我國官場上有的病症,高校幾乎都
有。“官場病”在部分高校的表現,首先是“官本位”問題。“官”的泛化,使“官
本位”的外延在不斷擴展。
真正的“官員”暫且不提,那些沒有官銜卻掌管着某些事務的辦事人員,在一些
高校里基本都已經由“掌管”異化為“長官”了。學校的各種會議上教師往往寥寥無
幾,因此而來的校內政策向官員和准官員的傾斜,幾乎成了痼疾。比如,高校中實行
的校內津貼,有長的和沒長的竟有着“天壤”之別。這樣的槓桿必然導致“官員”更
在乎自己的官銜,為了保官,溜須拍馬,弄虛作假幾乎成了為官的必修課,而沒官的
就得想方設法跑官、買官,如果“不跑、不送”,那就“原地不動”,根本不看個人
的工作業績。
楊支柱直言官場病在高校的第二個表現是人才選拔和使用上的“劣勝優汰”,他
熟悉的一些高水平教師,由於不會隨波逐流,結果在非常“公正”的聘任過程中,成
為眾多“專家”無記名投票的犧牲品。投票這種看似“公正”的形式,恰恰給“不公
正”有機可乘。比如許多參加職稱評定及住房調配投票的幹部們,在投票的那一瞬
間,學校制定的原則多少有點兒置之腦後,取而代之的是私人交情,這樣的投票,必
然會讓那些平日只知埋頭苦幹的人遭遇“冷場”。
第三個表現是學術官場化。要想在高校中混出頭,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學術的“官
樣文章”。爭取項目不是靠學術積澱,而是靠到主管部門“活動”,出成果不是靠潛
心研究,而是靠政績工程式的炒作;至於與“權錢交易”雷同的“學術交易”,使得
“學術泡沫”,“學術垃圾”泛濫,靠着這種泡沫和垃圾的堆積,以官養學,以學助
官蔚然風氣,而真正的學術卻日漸萎縮。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出現北大博導剽竊這樣事,也就不足為奇了。再看看僅南
京幾所高校相繼捉出的一窩蛀蟲,南京理工大學校內銀行副總經理周明濤、南京理工
大財務處處長姚琦、市職教中心校長侯家祥、南師大地理科學學院辦主任翕漢明以及
南京某高校目前“雙規”的財務處負責人等等,可以說,高校學術上腐敗加上官場上
的腐敗,使得過去被人們認為“淨土”的高校,正在成為新的腐敗重災區。
試問,如果以培養人為己任的高等學校都已喪失了純淨,那我們還能到哪裡去尋
找純潔,呼籲政府繼續加大反腐敗力度,還高校一片純淨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