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識的過程談範例
從去年初左右<論範例>成文之後至今,主要在萬維網和八股問網上傳播開來,我聽到對此書最多的抱怨是,“太難懂!”(最近抱怨的如紫荊棘鳥)。
我在成書的過程中也談過這個“難懂”的問題。我大意是說,範例的思想繼承的是西方哲學歷史至今的主要流派並發展了。如果不熟悉那些哲學思想,要理解範例會有極大困難,如果可能的話。從另一方面說,作為作者是否有責任解釋清楚範例的思想呢(紫荊棘鳥網友問)?無疑,我認為網友的看法是對的。這就像牛頓或萊不尼滋發現了微積分,他們也有責任對只懂得算數而不懂分數-歐洲人當時認為分數很難-的人解釋清楚。所以,讓我將“是否範例是哲學的微積分?”這個問題暫時放在一邊,我試着從另一方面,從認識的發展來解釋範例的思想,希望能夠對願意學習哲學者有所幫助。
我們知道,一個孩子從出生長大過程中,首先進入大腦認識的對象是外界的事物,如父母,玩具,食物等。哲學史的發展也是如此。在古代不論中西,思想家們首先想的是世界是怎麼回事,由什麼構成的。這就有了泰勒斯的水,中國的“金木水火土”的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認識也是首先來自外界和兒童的的認識發展一樣。兒童長大了就會認識到自己的欲望是無限的。哲學的發展也使哲學家不再滿足於有限的具體的事物,而追求無限和絕對的事物。此種追求導致了抽象概念的產生-如古希臘前期的哲學家,巴門尼德,畢達哥拉思等的思想和神的假定。值得注意的是,如同一個成年人認識到追求外界的事物無止境後,哲學家同樣認識到抽象出來的事物的極限,因而對外界的探索也走到了盡頭。這個成年人如果繼續探究,這時要檢查自己的追求,它們原來是來自內心的欲望。哲學家們也開始向內心探討自己的觀念的來源,這第一個哲學家就是近代哲學開山祖師,法國哲學家笛卡兒。
笛氏首先確定了哲學觀念產生的主體存在無疑,也就是給哲學知識開始尋找一個基石。他的著名口號是,“我思故我在”。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的知識來源-經驗-是如何產生的?英國的三位哲學家,尤其是休莫,發現了“自然界本身不具有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是人類無意識加入自己認識的結果。繼後給人類的主觀方面在認識中的作用“正名”的是德國的康德,他的解釋是範疇的觀念來源與人類內心。康德的同胞黑格爾進一步認為,人類在認識過程中的“里-外”事物,即思想和自然,其實是一回事 - 這就又回到了巴門尼德“思維和世界同一”的論定。最後,海德格爾所做的,是“掀翻”他以前同胞結論的一切,而告訴世人,科學的發展已經使人類文明進程中笛氏的“分析思想”走到了極端,最重要的問題是“整個我們的世界”是否“存在”的問題。海氏的提法也重新回到了巴門尼德的“存在問題”。海氏的”存在提問“,我認為,猶如站在廬山的大霧中埋怨廬山無路,給我一種”只源身在此山中“的感覺。範例主要是對思維的研究。思維是人的內心世界的來源和頂點-至此,範例和自然聯為一體了。
從另方面看,範例思想所作的,就是挖掘出海氏背後”存在問題“的原因而開闢出一個新的天地。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海德格爾就沒有範例:今天中國的範例哲學是德國20世紀存在主義的繼承和發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