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唯美瑣碎柔靡 中學生精神缺鈣
送交者: 吳平安 2004年10月28日19:04:5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周記透露:唯美、瑣碎、柔靡的文風在中學生中漸成氣候

  批閱作文和周記是語文老師的常規工作。作文有較明確較系統的,為大綱規定的訓練內容,而周記提供的空間則更自由更開放一些,因而其思想的袒露也更本真一些。

  不知從什麼時間開始,我覺察到學生的文風在悄然間起着變化,往好里說是越來越唯美,越來越活潑;往不好里說,則是越來越瑣碎,越來越柔靡,越來越小家子氣了。以我校2004屆高一新生以《自我介紹》為內容的周記為例,隨機摘錄一些片斷:

  我是天蠍座,天蠍座的人愛妒嫉並且很毒,但你不要着急,我不是典型的天蠍座的人,因為我每天都很開心,絕對的樂觀主義。我樂於廣交朋友,我大大方方地在同學錄上寫上我的性格:嘻嘻哈哈,瘋瘋癲癲。哈,我就是我。  平時,我喜歡上網,說是上網,其實無非是上上QQ,看看八卦的娛樂新聞,看看星座啦;我還喜歡聽音樂,說是聽音樂,其實無非是聽聽張敬軒,聽聽林俊傑,反正是流行歌曲啦;我也喜歡讀點書,說是讀書,其實無非是讀點比較垃圾的文章啦……

  我喜歡很多很多東西,比方說《飛天小女警》(一部卡通),我喜歡她們正義凜然地呵斥:“我們是花花——泡泡——毛毛”;我還特別喜歡王菲,喜歡她從耳機里傳出的夢囈似的喃喃的低語,仿佛過去的一切,都會如煙霧一般悄悄蒸騰掉。

  ……

  翻開任何一本《中學生優秀作文選》,這種輕浮柔弱的文筆便隨處可見。讓人想起一生於南國的古人學畫,有識者力主其先往北方觀高山大河,說倘囿於江南小橋流水,美則美矣,卻終難成大器。縱觀中國文學史,的確不乏華艷淫靡成一代文風的現象。文如其人,柔弱的文筆折射出的是柔弱的人格,咱們的孩子們到底怎麼了?

  個案調查:有什麼樣的閱讀趣味,便有什麼樣的寫作風格

  從理論上講,一種潮流性的文風的形成機制是很複雜的,我們常首先從社會生活和作者的個性氣質方面尋找本源。然而不可否認,作為重要的中間環節,閱讀常常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換言之,有什麼樣的閱讀趣味,便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寫作風格。

  為了給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狀態把好脈,以便進行為期三年的較有系統性的指導,我在高一兩個教學班進行了閱讀情況的個案調查。下面是調查反饋的摘錄:

  我只讀過兩本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和《畢業那天我們一起失戀》。這兩本書都是在別人強烈的引誘下看的,吸引我的不是書中纏綿的愛情,而是作者風趣幽默的語言。

  看過的都說搞笑,我禁不住好奇,便也借來讀了一遍。

  家中名著不少,我一本也不喜歡。我常常跑書店,當代青春派作家的小說是我的最愛。他們的文字富有青春的氣息,述說的故事和我們的生活很貼近,仿佛就發生在身邊。它表達的正是我們這個年紀的懷春少女的夢想與渴望。

  郭敬明、張悅然、饒雪漫等等,都是青春派小說的掌門人。《幻城》、《夢裡花落知多少》、《櫻桃之遠》《小妖的金色城堡》都是排行榜上人氣很旺的書,它們把女孩子的心思寫得淋漓盡致。

  最近,日、韓的小說也風行一時,如金河仁、村上春樹、渡邊淳一,人氣都很旺。你聽說過沒有:“不讀金河仁不懂得浪漫,不讀村上春樹不懂得什麼叫小資”。

  以前只知道熒屏歌壇鬧“韓流”,如今“韓流”刮到書裡了。現在有本書火得不得了:《那小子真帥》,寫的是一對男女分分合合的愛情故事。

  對於小說之類的書,我是一點興趣沒有。我不喜歡太長的書,我沒那個耐性。《讀者》、《青年文摘》倒看過幾本,什麼內容全忘了,最吸引我的還是笑話。

  我最愛看漫畫。俗,標準的俗人一個。也許老師會說我幼稚,可是我就是愛看漫畫,從骨子裡喜歡。

  對一些幽默搞笑的雜誌,例如《漫畫》、《故事會》,我也喜歡看,因為讀它是排解憂傷與鬱悶的良藥。

  調查顯示:第一,教輔書被排除在外,喜歡閱讀課外書籍的人數與閱讀課外書籍的數量都在減少,更何況其中許多“書”,其實只是圖畫而非文字。第二,這一代人對經典的疏離正日甚一日,偏斜的閱讀趣味已經養成。

  若說這兩點結論足以覆蓋各地的中學生,未免失之武斷;不過一葉知秋,類似情況或多或少存在,恐怕大致是不差的。

  “生產快樂”:女性化的大眾文化語境包圍着大眾

  之所以認為現在的中學生養成了偏狹的閱讀趣味,乃是基於對當前文化語境的思考。柔靡的文風也罷,偏斜的閱讀趣味也罷,都與這個大環境有緊密的、互動的關係。我越來越感到,大眾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娛感文化,它張揚的是一種女性化的審美趣味,而這種文化正培養着一代人的審美理想,塑造着一代人的文化人格。

  新舊世紀之交,當央視綜藝頻道的當家花旦朗聲宣布:“我們的口號是生產快樂”時,主流媒體明白無誤地向公眾傳達出一個信息:中國的“娛感文化時代”來臨了。這句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尋味的話語引起了我思想的震撼,我是將其視為一個有文化里程碑意義的警句接受的。還有什麼能比“生產快樂”更有資格充當描述當前社會生活的關鍵詞呢?讓我們略去被“生產快樂”的宗旨正全面改寫着的審美文化景觀的全面描述,僅將目光隨機性的、浮光掠影地掃描一下我們身邊的出版物:

  《洋蔥》(全國第一部短信小說)短信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文體。主要特點是“淡化情節,強化語言”,在書中主要體現為行文爆笑活潑,對白精彩誇張,情節另類曲折,融入了眾多經典的、流傳的、幽默言情的短信段子,搞笑創意,插科打諢……

  (校園文學刊物《同學》徵稿)為提高命中率,來稿一定要新鮮、生動、有趣、搞笑……  (青春刊物《知音女孩》)受眾定位:初、高中、大學生,未婚白領階層。首頁:詩露花語,靈性千字美文,注重少男少女時期美好情懷、願望及感悟偏重人生智慧及禪意。

  (新創刊物《都市心情》)全情打造都市女子生涯顧問,心情讀本,以唯美的文字,聚焦都市情感關係……

  在以“生產快樂”為宗旨的當代審美文化中,弗洛伊德關於本我“避苦趨樂”的天性被極大張揚了。作為“喜劇”對應面的“悲劇”寫作已經消失,悲劇閱讀已經從大眾閱讀中悄然隱退了。

  這一局面的生成機制十分複雜。全球化語境是其外來的影響;社會生活的相對穩定,商品邏輯的無限擴張,大眾傳媒的迅速普及,後現代氛圍的生成是其內在的成因。而我們這個民族對悲劇意識的先天不足,儒家“中和”的審美理想,樂天安命的生存意識,道家的逍遙風度,無為哲學,則是娛感文化得以建立的更深層次的根基。朱光潛先生在《悲劇心理學》中就曾指出:“戲劇在中國幾乎就是喜劇的同義詞”,“悲劇題材也常常被寫成喜劇”。還有一個例子:災難片一向是好萊塢類型影片中一個顯赫的種類,可是中國導演無論怎樣對奧斯卡紅地毯心馳神往,卻迄今未見在這方面“與國際接軌”,這恐怕也是因其與我們民族文化心理合不上拍有關。

  矯治缺憾:重視悲劇閱讀的“精神補鈣”功用

  在一派“生產快樂”的甜言蜜語中,我對青少年群體悲劇閱讀的缺失感到憂心忡忡。

  快感閱讀首先造成的是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社會矛盾的視而不見。當眼中只有明星的緋聞艷事而沒有下崗工人的辛酸與輟學兒童的眼淚,當耳邊只有流行歌曲的靡靡之音而沒有災難的號哭與環境的呻吟時,一代人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便集體逃亡了。過去已經消失而未來又難以把握,現世的當下的享樂才是生活的真諦。“瀟灑走一會”,“過把癮就死”是這種價值觀的經典表述。娛感文化的精神麻醉劑負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戲說”之風對歷史的篡改偽造,直接導致了青少年對歷史的誤讀。誠然歷史是可以“笑談”的,《三國演義》開篇即有“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多少古今事,都付笑談中”。可是此一笑談非彼一笑談,那是一種“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的大氣慨,究天人之理,察盛衰之變的大智慧,入於禪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大超脫,與“格格劇”瘋瘋傻傻的笑談判若雲泥。而青年一代對歷史的集體失憶是十分危險的。

  悲劇閱讀的隱退導致青少年對挫折、失敗、痛苦的承受力遞減,使其生命力變得異常脆弱。近年來,年輕人為生活中些許不如意而尋死覓活的新聞報端時有披露,箇中原因雖十分複雜,但優渥的生活環境與娛感文化的侵淫不能不說是物質與精神的根由,於是悲劇閱讀的“精神補鈣”作用便凸顯出來。亞里士多德曾對悲劇功能作過一個經典性闡述:“激起憐憫和恐懼,從而導致這些情緒的Katharsis。”對Katharsis這個術語人言人殊的解釋,無論是倫理學派的“淨化”,病理學派的“宣泄”,還是心理學派的“陶冶”,其引導人“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效應卻是眾所公認的。

  喜劇時代生產快樂的娛感文化,耳濡目染中塑造了一代人女性化的審美趣味。“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原本是美的兩種基本形態,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然而消費社會唯美主義的時尚追求,卻不遺餘力地片面認同與營造一種陰柔之美、嬌媚之美、雅秀之美。再不見關西大漢持銅板鐵琶歌大江東去,卻唯有十七八女郎持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再沒有黃鐘大呂拔劍起舞盪氣迴腸,觸目只是淺酌低唱無病呻吟杯水風波。而今只要翻開任何一本中小學生的“優秀作文選”,這種柔靡文風所折射出來的心靈的委靡與疲憊都俯拾皆是。

  悲劇的審美效應,在於它能激活我們沉睡的生命能量,喚醒我們對人類的尊嚴感、對生命的尊嚴感。朱光潛先生在闡發尼采悲劇理論時說過:“悲劇所表現的,是處於驚奇和迷惑狀態中一種積極進取的充沛精神。悲劇走的是最費力的道路,所以是一個民族生命力旺盛的標誌。一個民族必須深刻,才能認識人生悲劇性的一面,又必須堅強,才能忍受。較弱的心靈更容易滿足於宗教或哲學。”(轉自:頂頂華聞 www.TopChineseNews.com)  身處社會劇烈的轉型期,價值重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課題,這其中也包含下一代人現代審美心理的建構。著名美學家、山東大學的周來祥教授審時度勢,首舉辯證和諧美學大旗,為促進人的和諧全面發展,呼籲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在對青少年進行審美教育、藝術教育的時候,對近代崇高美的缺場給予高度重視,力主補上審丑、審荒誕教育這一課,以促進辯證和諧美學所期待的健全和諧人格的形成。這確為高屋建瓴之說,對當前中小學的課程改革具有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意義。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課程資源的開發、建設、整合問題日漸突出,我曾接觸過若干種不同版本的自編教材,雖各有所長,但遺憾的是,片面迎合教育對象的趣味,受娛感文化影響的痕跡都十分明顯。原本就少得可憐的悲劇經典又統統被剔除了,實在令人感慨系之。

  《中國教育報》2004年10月28日第5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ZT-我的五年研究生生活
2003: 日本已經在16/23個領域裡面占優勢
2002: 也來談談CS
2002: 中國金融學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