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腐敗批判——知名時政評論員童大煥先生訪談 |
送交者: ppd 2004年10月28日19:11:1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高校腐敗批判——知名時政評論員童大煥先生訪談 童大煥,當前國內最活躍的時政評論家之一,以文筆犀利、視角獨特、高質高產著稱,筆觸涉及時政、 財經、法律、教育諸領域,作品入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等眾多選本,著有《俯仰天地間》、《江湖上的中國》、《冰封的火焰》等書。現為《中國青年報》編輯。 幾乎可以說,凡是社會上有的腐敗形式,在高校內部就有。而管理腐敗的成本最終又加到所謂的教育成本上,強制給老百姓負擔。大量更嚴重的腐敗,是那些貌似合理合法的腐敗,它對社會的毒害更深,後果更嚴重。 社會上有的腐敗形式高校內就有 記者:請問您對目前高校腐敗的狀況有一個什麼程度的估計?以您所了解到的情況看,大學腐敗有多嚴重? 童大煥:國學大師章太炎認為,社會腐敗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土崩”,另一種則是內在的“魚爛”。當下中國高校腐敗,其嚴重程度,已經處在“魚爛”階段。可以說百孔千瘡,沒有一塊好皮肉。僅舉一例,今年6月份以來,國家審計署進駐全國19所重點高校,全面審計其2003年度財務收支狀況,雖然現在最後結果還沒有出來,但其中發現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不但確有高校存在亂收費問題,而且少數學校存在財務失控現象。大學裡從學校到院、系,分層分級那麼多,每層級都有各自的財務,資金分散。審計署長李金華警告說,如果高校對財務的管理跟不上,就很容易把高校教育在這兩年來的增長度抵消!可見問題之嚴重。 記者:您認為目前高校腐敗主要表現在哪幾個領域?它們各有什麼表現和特點? 童大煥:最主要有幾個領域,一是學費,當前教育高收費導致高等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富人的專利,同時對於個人而言,大學教育的投入(學費)和產出(畢業後工資收入)嚴重不相稱;二是所謂“名校辦民校”,實質上就是使學術權力尋租合法化和高收費合法化;三是學術權力專制化,比如前不久曝出的“甘德懷北大考博風波”,學術權力作為公共資源,卻不受任何制度和程序約束;四是招生的計劃分配體制,形成的“計劃分配的腐敗”,這一點長期以來被忽略甚至被有意無意地遮蓋。最典型的莫過於北大清華等國立名校的招生。以2004年為例,北大招生計劃總人數是2599人,北京一地就招收713人,占到27.43%。我們不禁要問:北大到底是北京(戶籍)人的北大,還是全國人民的北大?五是大量招收在職博士碩士生,權學交易,錢學交易,使學術斯文掃地;六是高校內部的管理腐敗,如前述財務失控即是其一。 幾乎可以說,凡是社會上有的腐敗形式,在高校內部就有。而管理腐敗的成本最終又加到所謂的教育成本上,強制給老百姓負擔。至於像北航招生腐敗也不是偶然現象,但那是明顯違反現有高校制度的腐敗,即“潛規則”。而大量更嚴重的腐敗,是那些貌似合理合法的腐敗,它對社會的毒害更深,後果更嚴重。 高校腐敗跟社會大氣候有關,但高校沒有能夠成為社會良知的守望者,卻成了社會腐敗的隨波逐流者,則跟跟高校的壟斷有關。許多人把義務教育、初等教育亂收費和高等教育高收費的原因歸結於“教育產業化”,實際上這是個天大的誤解。 高校腐敗恰恰因為教育產業化程度不夠 記者:高校為什麼會在上述這些領域發生腐敗?它們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童大煥:高校腐敗跟社會大氣候有關,但高校沒有能夠成為社會良知的守望者,卻成了社會腐敗的隨波逐流者,則跟高校的管理制度有關,跟高校的壟斷有關。一方面高等教育資源高度壟斷於行政力量,被迫屈服於各種社會勢力,大學校長大量由政府任命,都有一定的行政級別,大多是行政官員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家,錢學交易,權學交易就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學位的授予、招生計劃等都嚴格控制在行政力量手裡,對於高校和教師而言,這些資源就是“公地”,那麼借學術權力進行謀私也自在情理之中。反正,權學交易、錢學交易、學色交易,都無損其學術權力和“學術地位”,你好我好大家好,何樂而不為?天知地知我知,通常只有社會不知,參與者都成了“腐敗共謀”的得利人。雖然“魚爛”,外表卻依舊光鮮。比如說北航招生醜聞,如果不是偶然出現一個“叛徒”,別說是收了幾個人60萬元,就是收了幾十個幾百個人幾百幾千萬元,可能也不會真相大白於天下。甘德懷北大考博風波,如果不是當事人數次交涉無果,可能也不會來個魚死網破。 記者:教育產業化(或者說,不充分的教育產業化)是不是高校出現腐敗的一大誘因?為什麼? 童大煥:許多人把義務教育、初等教育亂收費和高等教育高收費的原因歸結於“教育產業化”,實際上這是個天大的誤解。現實的問題,不是因為產業化,恰恰是因為產業化程度不夠,導致該產業化的私立(民辦)學校沒有條件產業化,或者更為根本地說是得不到產業化政策法律許可;不該產業化的公立學校資源卻被大量用來“產業化”實際上也就是“收費化”。 產業化的前提是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除政府之外,要允許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投資辦教育,法律和政策要保護民辦學校私立學校的獨立產權,允許他們通過市場自由競爭取得市場認可的回報。然而,這方面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相反,大量公立學校卻被鼓勵以“名校辦民校”、“二級學院”等方式大量收費,堂而皇之地將公立名校的無形資產(品牌效應)變成掏老百姓腰包的“提款機”,將公共無形資源變成部門和教育實體的私人實利。 十幾年來的教育改革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實際上始終沒有打破“部門壟斷”的局面。2002年,具有頒發學歷文憑資格的民辦高校在校生32萬人,僅占高校本專科生在校生總數的2.2%;即便將各類民辦高教機構的學生都算上(包括大量高考落榜補習者),也只占9.6%。無論與1950年時的規模、水平還是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相比,幾乎都不具有可比性。 民辦教育缺乏與公辦學校平等競爭的政策環境,產權不明晰和難以保障等等,成為制約民辦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如是,教育的自由競爭局面就無法形成,民眾永遠享受不到價廉物美的教育服務。為什麼教育成為百姓和媒體眼中的中國十大暴利行業,但是民間資本卻沒有大量進入這個領域?根本的原因就是壟斷使市場機制失靈。 擴大教育自主權,教育的腐敗和低質難以避免;不擴大教育自主權,教育的公地悲劇和低質低效同樣難以避免。然而,前者由於最終會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從而將競爭壓力轉化為內在的自我約束力量;而後者由於壟斷,卻永遠無法消除教育腐敗。 拆解高校自主權與尋租空間之間的困局 記者:有一種說法認為,在現在的教育體制下,如果擴大高校的自主權(比如,招生權、人事),可能會使學校更有機會實現權力尋租.您認為呢? 童大煥:這正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有意思的是近年來一直在倡導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的著名學者楊東平先生認為,現階段應該暫停高校的招生自主權。其理由是:在現行條件下,監督制度、公眾參與制度、查究問責制度都不夠健全。“衡量一個制度,還要看實踐的後果。如果這個制度只滋生10%的腐敗,還可以保留。若是腐敗達到90%,那就要停止。”楊東平此是針對北航招生醜聞說出這番話的。與此相應的還有中國音樂學院招生事件、西安音樂學院招生收費事件等。 但我認為擴大高校自主權不能因噎廢食。因為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改變高考指揮棒統一大綱、統一教材、統一試題的單一指向,以此消解長期以來把人才培養成“標準件”的應試教育的負面作用,形成各類人才“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自由發展和競爭局面,是推行素質教育和實現人盡其才、人才全面、自由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辦出特色和水平的必由之路。關鍵是我們要弄清在現有條件下,擴大高校的自主權(比如招生權/人事/學位授予權等)的着重點在哪裡。 記者:那麼該如何拆解高校自主權的擴大與權力尋租空間隨之擴大之間的困局呢? 童大煥:擴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權,會不會再次出現“甘德懷考博風波”這樣的“公地悲劇”?會不會一再出現只管收費不管教學質量的遭遇?答案恐怕是顯然的。 然而,停止擴大高校的教育(含招生和學位等)自主權,一切就萬事大吉了嗎?恐怕事情沒有那麼簡單。該腐敗的地方可能照樣腐敗,教育質量低下的照樣低下。因為自上而下的外部的監督力量總是掛一漏萬。相同的是:教育的國家壟斷地位絲毫未變,受教育者(消費者)的弱勢地位依然未變,他們的選擇權依然得不到保證。這種教育資源公地化和供不應求的局面,要想不腐敗、不高價低質都難。 這裡就出現一個巨大的悖論:擴大教育自主權,教育的腐敗和低質難以避免;不擴大教育自主權,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難以生長,教育的國家壟斷地位無從撼動,教育的公地悲劇和低質低效同樣難以避免。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前者由於最終會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從而將競爭壓力轉化為內在的自我約束力量,最終還是可以有效地遏制教育領域的腐敗現象;而後者由於壟斷,卻永遠無法消除教育腐敗。 由是我們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擴大教育自主權在今天仍然不能因為教育領域腐敗現象的出現而因噎廢食,而是應該更有力地推動之。而擴大高等教育自主權的兩個前提條件或者說着重點:一是恢復公辦高校的公益性質,使之既不能與民爭利,也不能與民辦學校爭利;二是明確民辦學校的產權,賦予民辦高校應有的招生和學位自主權,以此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局面,並最終通過市場競爭,形成有效的內部約束機制,減少教育腐敗。民辦教育本來應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最主要的教育力量。美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絕大多數來自私立學校。而我國的私立高校根本無法與公立高校相競爭和抗衡。當務之急,是撤銷一切阻礙民間辦學的制度性障礙,還民辦高校以平等的國民待遇,包括恢復和確立其產權、招生自主、學位授予權等。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3: | ZT-我的五年研究生生活 | |
2003: | 日本已經在16/23個領域裡面占優勢 | |
2002: | 也來談談CS | |
2002: | 中國金融學批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