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文凭“注水” |
送交者: 王乾荣 2002年03月11日19:13:5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据说关于假文凭,是今次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这里所谓的“假”,不光是小痞子在各个大学门口叫卖的那种假,更包括真的大学颁发的名不副实的真文凭。这两者通称“注水文凭”,但是后者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较前者为大。 王可植代表说,富商花钱买文凭,官员以权谋私要文凭,很多人不费吹灰之力捞到了硕士帽甚至博士帽,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他的话在代表中引起共鸣。一些代表和委员纷纷谴责“变味的文凭热”,批评“以文凭论成败”现象。 我认为他们的揭露和批评是实事求是和中肯的,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造成“注水文凭”泛滥的另一面,一个关键的方面:大学。 文凭热、 以文凭论成败,是社会的世俗,我们且不论其成因,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不无道理的。一个单位招揽人才,在不了解对象其他情况之时,也只能先 “唯文凭”,看标签,否则你让它以什么“论成败”呢?文凭热,在一个绝大多数人没有高档文凭的社会里,也并非坏事。问题在,这个热是不是变了味。 假文凭,当然是百分之百的假。南郭先生的假文凭不必说了;一个人哪怕真有能力,哪怕是为实现抱负而迫不得已,他弄个假文凭至少是不诚实、不道德的。但是这个假不难识别,只能糊弄别人于一时。可怕的是真文凭而“注水”,弄成一个“真中假”,一个“无解的假”。这样的假即使日后发现了,人家也不好说它就是假,持假者还要一本正经打着“真”的招牌继续假下去,因而其危害更甚。 现在我就要明知故问:这“真中假”是怎么来的?此前批评“注水文凭”的先生,对各种买文凭、捞文凭者痛斥有加,是完全应该的;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放过了批发这种“商品”的老板。说富翁拿钱买也好,或者官员以权捞也罢,那都是买卖。对一桩投机倒把的生意,怎么只数落买方的不是,而把卖方看成甚至像一个受害者呢?这个卖方,就是咱们的大学。 在中国写文章往往要不时加一个“但是”来说明,我就加一个吧——但是,我说的不是所有大学,我也不是说大学的所有文凭都是出售的,更不是说所有在职进修者的文凭都是买来的。 我说的这个“卖”,当然不包括给正规的合格毕业生,以及虽然非正式入学但却达到毕业标准的各类学习者发文凭;甚至连人们习见不察的注册学生“严进宽出”现象,我们暂且也可以模糊过去,不称之为“卖”。我所说的,完全是指把堂堂大学的文凭“卖”给名不副实的大款,或者“换”给装模做样的官员,任他们去招摇撞骗。 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对小痞子卖假文凭和投机者买假文凭痛心疾首,说这对于他们这些经过了十八年寒窗的学子而言,太不公平。这些娃娃不知道,那些浪荡富翁和草包官僚拿着贵校的真文凭,对于学子们来说,就更欠公平。假文凭是受到普遍谴责和提防的,富翁和官员的“虚假真文凭”却是令大多数蒙在鼓里的人甚至明白人艳羡的。他们在竞争中有既定优势,再加一个闪光的文凭,无异于如虎添翼,往往使商业对手因崇拜而上当,或被上司因不察而施以重任。是谁给了处心积虑的富翁和官员以如此凭空得来的荣耀和阶梯?是学子们的母校。所以这个公平,说到底,还是要到学子们的母校那里去讨。糟蹋自己的牌子,造成文凭的质的混乱,我看这现象颇透出学校出卖自己学生的意味。学校有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反省一下? 某大学近日对一个抄袭教授做了严肃处理,很好。但是,为什么学校自己发现不了这样的问题?自己没有发现或视而不见,但据说这位教授的剽窃问题早有人揭发,为什么当时仍无人过问?事情闹大了才亡羊补牢,虽然值得肯定,但总给人异样的感觉。还很有一些大学也涉及教授抄袭问题,一直迟迟不予处理,是何道理?所谓学术腐败,现在揭发出来的,也仅仅是冰山之一角。斯文扫地,要到几时? 同理,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某些大学都给哪些未经用心学习和严格考试的大款及官员(也许还有各类明星)颁发了盖着本校大印的堂堂正正文凭?校方对此做何感想?如今要不要治理一下? 假如现在某单位有一个在职博士毕业者,神气堂皇得很,但是同事们最清楚他“攻读”期间其实几乎一天课也没上,而工作中他离一个博士的水平相去甚远,屡屡失职,那么我们先放过这个人,且追究一下赐给他博士帽的那个大学的责任如何?我们寄希望于精英成堆的高等学府。将“注水文凭”从源头堵死,岂非事半功倍之举!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