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问题在日本
汪先恩
在开学时间上,日本与世界脱轨,9月1日是潮流,而日本却是4月1日,据说是樱花闹的,近来许多人在呼吁与世界同流,但还未形成法案。这个新学期开始,教育委员会给毕业生的家长来了一封信,介绍初中义务教育之后的进路,阅后感概颇多。
高中不是义务教育,所以要考。高中没有地域限制,但有公立(国立、县立)和私立之分,大体公立学费低,私立比较负责,各有千秋,希望根据自己的成绩确立目标。除全日制高中外,还有半日制、通信制和夜校高中,以方便边工作边上学的人,修满学分,予以高中文凭,将来一样可以报考大学,并附有保证残疾孩子上学的指定学校介绍。没有想到日本还有非全日制的高中,让人体会到,政府保证成绩不太优秀或经济困难的学生有上学机会,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高中之前,上学安排是政府的义务。当然,在日本也存在上学难的问题,表现在升学时难以选择合适的学校,在进私立还是公立上纠结,而不是上学本身。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市区政府会主动寄来明信片,写明你的孩子如果上幼儿园,按就近的原则,安排在某某幼儿园,如果志愿去其他幼儿园请在其名称前打圈,注明如果人多将抽签决定,把这个明信片投到邮箱或送到政府机构,基本上都会满足家长要求,到时会再寄来正式通知,告诉你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和具体事项。幼儿园结束之前,同样会收到教育委员会关于孩子上小学的明信片,中学也如此。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都是教育委员会事先安排好,除非转校之类,家长一般不需要去教育部们,更不需要向学校提供任何证件。
教育委员会是服务机构。日本不用教育局这个带官阶的名称,而用教育委员会。我去过一次市教育委员会,因为小子在北京上了两年半小学,6月份毕业后,要到日本插班上初一的第二学期,便打电话到市教育委员会问需要什么手续,回答说只要把孩子的护照让他们看一眼,证明到日本就行。于是就把护照拿去了,工作人员看了一眼,站着就把入学证明办完了,并当场电话通知市立中学。第二天,孩子在掌声中进入了陌生的班级。
学校处处体现公平。午饭在学校吃,校长和老师与学生一起吃一样的饭,饭菜的质量也就不用家长操心;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定期在区域的不同学校轮转,以保证各校的师资大致平衡;班主任每年换,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初一以运动强身为主,班主任为体育老师,初二以训练公民意识为主,班主任由社会课老师担任;初三要应试,因此由语文或数学老师担任。日本学生不设班长和副班长,只设各科委员长,完全由学生竞选产生,各委员长互不隶属,只负责分内的事。小子初二开始担任学习委员长,但在做卫生时,得服从卫生委员长的监督,上体育课时得服从体育委员长的监督,在班级无等级概念;考试成绩排名只通知本人;运动会全体参加,无个人名次,只有打破班级或年级的按红白蓝等颜色分组的临时集体荣誉,为的是培养参与和协调意识。
选考公正。去年学校要选派一名学生参加英语比赛,小子选中了,据他说选考老师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件小事特地请跟本校无关的外教裁决。事后校方给我打来电话说,“非常对不起,您的孩子被选中为比赛选手,请在时间上配合”,心想感谢还来不及呢!此后学校请了一位美国老师专门培训了一个暑假,直到比赛获奖。日本出钱请美国老师培训中国孩子,这种趣事也是教育公正的产物。
日本把顶级的重点中学叫“难关校”,中学、高中等都有,把考重点中学夸张为“受验战争”,可见竞争很激烈。但竞争很公平,让人服气,即便是首相,也办不到,也不会办把自己的子孙通过关系塞进重点学校。由于升学公正,家长一般不知道文部大臣,也不知道教育委员长,甚至不知道校长的名字,我连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也都心平气和地学习,确定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有的向往面包师,有的向往保洁,有的向往种菜,有的向往装修,都很实际,竞争在于同行,不同行之间是协同关系,干好合法的任何一行就有饭吃。
各国的精英水平都差不多,国家的差距主要取决于有无高素质的普通公民和各项各业的匠人,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择其恶而唾之,则其不良而改之,择期善而从之。日本的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也在不断改良,其基本政策值得我们冷静思考和大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