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创新的社会氛围
送交者: SYM 2002年03月19日17:56:4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创新的社会氛围
SYM

本人有幸在香港见过在美国西北大学物理系工作的钱嘉霖先生,先生的一席话让我一直无法忘记,他说美国是一个用中国人的话说叫“残酷”、“势利”的社会。一个人只有现在处于事业的颠峰才有人跟随,过去的辉煌不能成为现在受人尊敬的理由。这种社会气氛不是政府倡导的,而是社会的氛围,比如,倍受我们尊敬的杨振宁先生尽管在美国是终身教授,但是他现在在他所在的物理系就没有什么人围着他转,相反被围着转的是那些现在一个劲出成果年轻人,尽管这个年轻人什么奖也没有得到。为什么杨振宁先生没有受到中国认为应该得到的尊敬呢?因为他的成果在书本上就可以获得,那是他以前的成果。正是因为这,80多岁的Underson一直没有躺在他的功劳簿上,他受不了这种冷落。

这是一个涉及社会哲学的问题,我们论资排辈时间太长了,大家不求上进只求不出问题,抱着小媳妇总有熬成婆的时候的思想,然后顺利地有了地位。而有贡献、有成就的年轻人却得不到重视(不是提拔干部),重视年轻人并不是要拔干,而应该委以重任,让他们有经费、有助手,有发挥才干的机会。

在国际学术界流行一条曲线,其形状是;第一段,几乎直线上升,接着慢慢减缓上升速度,然后平稳一段时间,再直线下落。这条曲线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创造力,一个人大约在20岁开始达到上升速度慢慢减缓时期,在28岁左右达到曲线的顶峰,到42左右开始快速下降。

看我们的院士,一个个老气横秋,早就没有了创造力了,却什么都有,有经费、有助手,有名气。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成为这些人的打工仔,一个靠论资排辈、靠熬念头上去的“婆婆”不会曾经有过创新,所以当手下的年轻人有了一个创新时,往往被“婆婆”抢走,气死手下的年轻人,问问那些出国的有才华的留学生,有多少是因为这个原因出走的。我相信,起码有20%。

年轻人图的是什么?是权位?不。是发展的机会,机会是什么呢?是有经费,是支配一些设备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对新思路、新想法的经费支持。然而,新思路、新想法因为从未见过,往往得不到经费支持。经费掌握在“德高望重”的老院士们手中,这些一辈子靠“稳稳当当”走上掌握经费位子的老院士们自然不敢“冒冒失失”把本来就有限的经费发放给“从未见过”的、有时甚至显得“离经叛道”的新思路、新想法上。所以,我们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创新。

“稳当”是我们这个过分成熟的文明的一个死结,历史上、生活中,有太多“稳当”的成功,有太多“冒失”的失败,诸葛亮就是典型,魏延也是典型。所以政治上要“稳当”,做人要“稳当”,说话要“稳当”。这种处世哲学还表现在科研中,最稳当的科研项目当然是别人曾经做过的而且已经成功的,所以我们在报纸上、电视里看到那么多的“填补空白”, 这些“空白”都是“稳当”的结果。“稳当”使人的尊严有了,失败没了,但是创新也没了。

西方很早前就有所谓18岁独立的法律,父母有权不负责大于18岁孩子的权利,这个规矩是西方社会哲学的与中国社会哲学的一个重大的区别之一,中国社会哲学过分强调亲情,因而有所谓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的伦理,无不是的父母,子不嫌母丑等等惯例,这种惯例延伸成年青的要尊重年长的传统,这个传统必须打破,“18岁独立”不仅把年青人的“愚孝蠢敬”顾虑打破,而且还有逼迫创新的作用。“愚孝蠢敬”只有一个好处:使家庭成为一个和谐的家庭。然而,产生的了更大的坏处:对无德无能的年长的人也“愚孝蠢敬”,而无德无能的长者为害时,影响更大。

维特更斯坦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就冲撞过罗素:“除了文笔,你没有(创造过)什么东西。”在中国,这样的事情绝对发生不了。我相信,如果有人胆敢这样,一定拿不到博士学位。

我把江泽民98年的“创新动员大会”比做“11界3中全会”,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可能真正复兴的根本。江泽民近来力主40岁的年轻人主持国家工作,对我们这个过分成熟的社会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

大家在网上讨论美国如何对中国咄咄逼人,但人家有咄咄逼人的功底,它的功底是什么?无非就是有一些我们没有、而又必要的东西而已,如果我们创新出一些“空白”让美国佬填填,他们就老实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