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学术创新的大敌——李文海、张岂之、章开沅、龚书铎四教授畅谈学风问题
学风是近年来学术界同仁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谈起时下的学风浮躁,人人扼腕叹
惜;谈起以往的大师风范,人人赞誉不止。2001年10月18日,在武汉召开的“纪念辛
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记者诚邀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李文海、西北大学
前校长张岂之、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章开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原系主任龚书铎四
位教授,就浮躁学风的治理与优良学风的养成问题进行了座谈。他们一致认为,学风
浮躁是学术创新的大敌,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主持人:危兆盖(本报记者)
嘉 宾:李文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岂之(西北大学教授)
章开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龚书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学风浮躁的表现
主持人:四位都是国内知名的史学专家,又曾出掌一方高校校职,对眼下愈演愈烈的
学风问题感受颇深。今天就请几位围绕学风建设问题谈谈看法。
李文海: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着重讨论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江泽民总书记特别
强调了学风问题的重要性。确实,倡导优良学风,反对学术浮躁,已成为学术界一项
十分紧迫的任务,因为学风浮躁极大地制约着学术的创新和学术的繁荣。
张岂之:对于当前学风的主要问题,有的提学术腐败,有的提学风浮躁。我以为,学
风浮躁与学术腐败应有所区别,说“学风浮躁”更合适些。学风浮躁主要指治学不扎
实,不实事求是,不认真研究,急功近利。这是学术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章开沅:我很同意用“学风浮躁”这个提法,在学风问题上,浮躁是腐败的土壤,学
风浮躁不等于学术腐败,但容易滋生腐败。我一贯认为,学风是世风的先导,学风败
坏,则世风必然败坏。几千年的历史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对学术界的学风问
题不可小视。
主持人:对于当前的浮躁学风,虽有目共睹,也时见批评,但似乎还没有人作系统诊
断。根据各位的观察,浮躁的学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文海:表现之一是泡沫学术太多。现在每年出版的专著、论文真可以说是汗牛充
栋,但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到底有多少,值得研究。有些所谓专著、论文,毫无学术价
值可言,在资源上是一种浪费,在文化上则是垃圾,在学风上助长浮躁。表现之二是
管理上的急功近利。学术是需要长期积累、潜心钻研,才能获得有分量的成果的。但
有些管理者总希望立竿见影,具体表现就是片面强调量化管理。在当前的教学和科研
活动中,“量”的管理几乎无孔不入,弄得人人摇头蹙额。如不少学校要求在读研究
生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方可取得学位论文答辩资格,教师晋升职称也主要看著作和论
文的数量。面对这种规定,不但学生着急,教师、学校领导也很无奈,加之各校之间
为了争排名,往往互相攀比,这就更是火上浇油,把量化管理中的“量”绝对化了。
管理量化虽是必要的,但规定得太死,唯“量”是从,就走向了反面。
龚书铎:学风浮躁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学术创新问题作错误的理解。学术要创新,
不创新就会衰颓,就没有发展,但创新并不一定要全盘否定前人的学术成果。把以前
若干代人取得的成果一概否定,以为自己的一孔之见即为高论,未免太轻率。学术是
一代又一代积淀下来的,学术的发展也只能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上,既不是炒冷饭,也
不是推倒重来。创新必须建立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随意地“标新立异”,不
是无根据地做翻案文章,也不是用新词汇去重新包装一番。现在一些人所谓的创新,
除了套用流行的新词汇外,从观点到内容都没有新东西,这不是创新,而是唬人。
学风浮躁的原因
主持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本是学术研究的常态,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
我们的学术界“浮躁”成“风”呢?
李文海:近几年学风浮躁问题之所以愈演愈烈,决非偶然。它既与学者个人的学术素
养、学术品格有关,也与社会的环境、氛围有关,还与我们当前的人文心态和管理体
制有关。我先谈点社会因素。对于当前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估办法,学术界早就有不同
的声音,很多人认为当前的评估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风浮躁。现在的评估体
系、评价标准,很多是从工程建设或者是从工科那里简单搬过来的,没有考虑到人文
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客观规律。因此,我认为,对于酿成学风浮躁
的社会因素要高度重视。
张岂之:学风浮躁的原因确实很复杂,我以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人文社会科学
评估体系存在明显缺陷。其表现,一是注重数量而不重质量,这就导致一些学人特别
是中青年学人追求速度,而很难保持一种厚积薄发的治学心境。二是还没有找到一种
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估机制。三是学术界的商业炒作也给学术的健康发展带来危
害。因此,如何建立一种适合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实际的评估体系已非常迫切,需要学
界共同研究。
章开沅:学风浮躁的原因说起学术界的商业炒作,我认为跟出版、报刊等方面的刻意
运作有很大关系。它们大有反客为主之势,学术研究往往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从而使
学术研究背离学术发展的本来理路,由此带来愈演愈烈的学风问题。
张岂之:第二,对学术规范的检查还不得力。学术界提学术规范已经有好几年了,学
术界同仁也很注意与国际接轨,如写论文要有关键词、内容提要、注释标准等,但实
际上,学术规范的主要之点即持之有据、重第一手资料的严谨学风被忽视了。现在有
人直接从网上抄资料,不再核查原文。这种方法很容易出现失误。第三,对已经出台
的一些旨在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措施、办法是否真正达到了目的检查不够。对
此,教育主管部门迫切需要进行一次检查,合理的就继续坚持,不合理的就应予改
进。
龚书铎:我认为,以所谓核心期刊衡量论文质量的评估办法就需要改进。实际上,任
何一种刊物所发表的文章都有好坏优劣之分,现在却统一以刊论奖,很不合理,也不
科学。有些师院、师专的学报也刊发了不少好文章,而所谓核心期刊的文章并不见得
篇篇都是佳作。核心期刊之说,原是北大图书馆为收藏图书资料定的,是否科学本身
即成问题;从现在的情况看,问题大得很。
张岂之:第四,学术道德本是治学的起码要求,但就目前情形而言,学术道德还没有
成为学人的普遍自觉行为,一些学人的学术道德自律做得很不够。近年来屡屡揭出抄
袭、侵权行为,说明道德沦落也是导致学风浮躁的重要原因。
章开沅:现在的一些年轻学人,包括一些青年学科带头人,大都是新时期成长起来
的,在学术传承上不无缺陷。但有些人胆子大得很,什么都敢谈。譬如谈文化,口气
比梁漱溟还大,其实他们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把握,还远远不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
些学者。有的人甚至拉帮结伙,把江湖手法用到治学上来,影响很坏。
张岂之:第五,我们当前还缺少一个让人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这个问题非三言两语
所能说清楚,这里姑举两例。其一,我们每年都必须有若干论文发表,否则就填不好
各种“表”,显示不出研究成绩,因此,谁还能坚持“十年磨一剑”?五年磨一剑都
不行。其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每年都设有各种各样的“申请”,申请成功还要接受
各种检查、评审,研究者自然要为此耗心费力,哪里还能坚持独立的学术研究?
章开沅:上面的政策出现误导时,如果下面都抵制,促其改正,还好办。问题是下面
也有基础,不敢顶,甚至迎合。尤其是某些急功近利的人更欢迎,对这种追求数量的
管理模式有兴趣。结果就是上有误导,中有好者,下面遭殃。譬如,现在的研究生答
辩,就很难说是严格的答辩。往往是互相包涵,流于形式,真正去抠论文的已经很
少。因为学生论文不能通过,导师也有麻烦,下一届或许就不能再招。
学风浮躁治理的对策
主持人:我们探讨学风浮躁的原因、表现,最终目的是要净化学术环境,建设良好学
风。请问几位对浮躁学风的治理有何高见?
章开沅:浮躁而成为一种风气,可见其严重。要扭转这种风气,纯粹依靠呼吁学人加
强道德自律恐怕还不够,进行综合治理才是最根本的途径,改进量化管理应是当前的
急务。过去,老一辈管理者还承认自己是外行,并表示要转化成内行。现在情况不同
了,有些管理者自认为是上级领导,出国比你多,学位比你高,把资深专家视为土包
子,颐指气使。这种管理方式只能助长不良学风的蔓延,而无益于学术发展。在国
外,一些大基金会对研究者的具体选题并不过问,研究的过程也不过问,很少派人检
查,更没有什么指标体系,不像国内这样,没完没了地填各种表格,一年到头忙申
报、评审、验收。管理的目的应该是实实在在地推动学术研究,促进教育发展,而不
在于管理本身出多少新花样。此外,新闻媒体、学术刊物如能多开展一些学术批评,
也将有力地遏制不良学风,促进学风的健康发展。
张岂之:我很赞成改进人文基础学科的评估办法。现在人们都很重视“量化”管理,
这种办法看起来很科学,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形看,值得探讨。就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的
各种量化管理办法而言,从具体内容到执行程序直至结果认定,需要改进的地方很
多,教育主管部门应力求改进,不断完善,避免重蹈过去管理中机械主义、教条主义
的覆辙。
龚书铎:我讲两点。其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审慎看待量化管理的预期效果,不能
太乐观。现在有一个不妙的趋势是管理者把量化问题看得越来越重,这就很值得忧
虑。譬如,现在的博士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有两张表,一张是评语,一张是评分。
评委说评语好写,分数却很难评,希望淡化或取消评分。然而,管理者不这么看,他
们认为量化管理是科学管理。但事实上,量化只是一个导向,唯量是从肯定不利于学
术发展。潜下心来做学问,本是治学的常理,但现在如果有谁潜心坐冷板凳,不要说
十年八年,一两年不见成果,就要出麻烦。因为你不能老当助教、讲师,总得评副教
授、教授,没有上级要求的“量化”成果,光讲业务如何精,怎么评得上职称?这就
逼着学人搞泡沫学术,年轻人动辄著述等身。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唯“量”是从所带
来的严重后果。其二,看家书不能不读。现在有些年轻人不重视看原始资料,往往辗
转抄袭,断章取义,这是很成问题的。毛泽东曾说,搞调查研究,要详细地占有资
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来。现在有些人把别人的东西拿来重新
罗列一番,用什么时髦方法一套,就以为是创新,这是不行的。年轻人有时听不进这
些,他们称坐冷板凳是“手工式”,而现在流行的是“社会化大生产”。
李文海:要使学术研究的发展保持健康的方向,就必须根除浮躁的学风。现在很多有
良心负责任的学者都在思考这一问题。我以为,首先是要大力提倡学界同仁讲学术道
德,提高学术队伍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学者不断提高个人的品格、道德、素质和修
养。其次是要调整社会心理。如何看待人文社会科学对现实的作用?有些可能会有直
接的影响,有些则可能是对社会的长期作用,如人文科学对民族素质的作用就是长期
的、潜移默化的。就此而言,社会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发挥短期效应,要求人文社会科
学像自然科学那样对人类社会生活发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可取的。再次就是要探索
一套既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又有中国特点的学术评估办法。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那一
套,也不能按照搞工程的办法来管理学术。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下决心改进
当前流行的一套量化办法,否则,会为浮躁学风的蔓延推波助澜。譬如对在读博士生
要求三年内发表三五篇论文,是很不切实际的,一年级要学外语,还有其他课程;二
年级要写论文,三年级要准备论文答辩、还得联系工作;这任务已经不轻,现在还要
在三年内完成三至五篇论文,其结果可想而知,只能是粗制滥造,甚至损害博士论文
的学术水平。第四就是要加强学术评论。对好的学术成果,要大力推荐;对假冒伪劣
的所谓专著、论文则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没有批评,就没有发展。
主持人:鲁迅曾说过,要扶花锄草。今天的话题也旨在于此。谢谢四位的支持。
(《光明日报》2002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