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国际周刊:郑和下西洋—文明对话 和平外交
送交者: 徐凯 2005年07月12日16:07:00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郑和远航与和平外交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徐 凯
  郑和七下西洋是明初“礼治”外交的伟大实践

  今年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按照明代的地理概念,以婆罗洲文莱为分界,以东称东洋,以西叫西洋。明初推行“礼治”外交,力图构建以“天朝”为中心的“封贡”与“柔远”的外交格局,恢复汉唐以来长期中断了的万邦来朝的“华夷秩序”。郑和七次下西洋正是明初“礼治”外交方针的一次伟大实践。庞大的船队出使亚、非诸国,提高了明王朝的国际声望,加强了与所达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确立了和谐的国际关系。他们不畏艰险地远播华夏“蓝色文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

  15世纪是人类认识和挑战蓝色海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郑和的航海始于该世纪之初,出现在西方地理大发现时期之前,比葡萄牙人迪亚士1487年发现好望角要早82年,比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要早87年,比达伽马1498年到达印度科泽科德要早93年。郑和史诗般的远航绝唱,是日后西方冒险航海家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郑和的航海创举在南洋与印度洋各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他们将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和先进的华夏文明远播至所到的亚非国家,并进行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使中国“知异域之事”,“普天下何若不同”,也让“远夷知尊中国”。

  16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开始了工业化前的原始资本积累,争夺海上霸权,在美洲、非洲及亚洲等地,用“剑与火”,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然而,郑和航海的性质与之是截然不同的,使团抵达之地,从不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而是施恩布德,共享太平之福。郑和船队为文明礼仪之师,既未强行占领别国一寸土地,也未掠夺当地一分一毫的财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睦邻友好的精神。
郑和七次下西洋,打通了中西海上航道,将明朝“礼治”外交推向了全盛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西方万国,奔走臣服,充凑于廷”。明代京师则成为中国同亚、非诸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郑和在海外受到普遍崇敬

  郑和在南洋各国传播华夏文明,受到热烈欢迎。他所到之处,抵国问禁,入境问俗,尊重其国风俗,给该地带去谷物培植,织布工艺,构筑砖屋,造船航海技术,及使用钱币等,留下许多赞美传说。当地人民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和平先驱,为郑和修庙,焚香祭祀,奉若神明,顶礼膜拜。他们还用郑和的名字命名其遗迹和物品。如印尼爪哇有三宝洞、三宝垄、三宝井、修筑雄伟的三宝庙,内立郑和塑像,香火极盛。马来西亚马六甲有郑和庙、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修建了“郑和历史纪念廊”,立起四米高的郑和石像。泰国亦有三宝港、三宝塔寺、三宝城等建筑物。曼谷的三宝公庙有副对联,上联曰:七度下邻邦,有名胜迹传异域;下联曰:三宝驾渡航,万国衣冠返故都。郑和在海外受到普遍崇敬,历时五百余年,至今不衰。在国内,他带回的占城水稻良种遍植在闽、浙、粤地区,波斯的“西府海棠”之花每年春季都盛开在南京静海寺与北京长陵。

  长期以来,“欧洲中心论”的主张在西方学界广泛地流传。言及地理大发现,莫不称颂达伽马、哥伦布等,而未闻郑和为何许人?近10多年来,西方有两部有影响的著作试图打破此种“成说”。一本为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写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书中估计,16世纪之后200年中,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为12万吨,约一半流入中国。表明此时的明清王朝已经不自觉地被纳入西方市场经济体系,并成为全球的经济重心。另一本为英国皇家海军退役军官加文·孟席斯写的《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提出郑和第五次出洋时,派遣属下洪保、周满各率分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此后的西方航海探险家们可能持郑和航海图发现新大陆。尽管这些“新发现”证据尚需充实,但其“中国发现了世界”的论点极大地提高郑和的知名度。

  国家富强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从明朝宣德之后,统治集团经营海洋意识淡薄。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后,却遭到一些守旧廷臣的攻讦,指责七下西洋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至此,明朝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终束了。宪宗成化年间,郑和航海卷帙繁多的文字记录与图册文件典籍,被车驾郎刘大夏所匿毁。这是明朝统治者目光短视的具体反映。郑和下西洋推启了开放之门,大批使节来到明朝,进行广泛官方交流。当时明朝施行“惟不通商,而止通贡”的原则,将“商”与“贡”相分离,并实行“海禁”政策,只许外国贡使来华,交换物质,不准沿海居民下海经商。这种开放与海禁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自宣德以降,海上交通封闭。此后,明清两朝闭关自守,放弃经营海洋的权力,饱受海上列强的侵略欺凌,割地赔款,甚至沦为半殖民地,这即是辉煌与衰落的强烈反差。郑和七次下西洋充分证实,文明的传承是以综合实力为基础的,敞开国门,不断吸纳各国先进文化,国家富强了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正是今天我们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意义所在。
一次文明对话与交流
黄 晴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和相关国家都将隆重纪念和研究中国历史上这一次最大的航海活动。 对后人来说,历史是通过文字记载和遗物展现的,它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的空白和秘密,后人至多只能接近它,而不可能穷尽它。历史的魅力也许正在于此,它可以让人永远地寻访和发现,它也永远保留着许多的秘密和不可知。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决策过程,正史中似少翔实的记载,野史中有“海外追捕流亡的建文帝”的民间传说,似成了唯一的说法。中国古人治史有个缺陷,即囿于“帝王相斫谱”式的叙事,民间也有以帝王私心的小动机解释大事件的习俗。对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开边,隋炀帝挖大运河,也都有小动机式猜忖,却缺少大社会背景的诠释。今人的研究在这方面有所弥补,对明初的经济技术状况、对外贸易交往状态和海上通道情况有了更多的阐发。例如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太仓,宋元之时已成为当时的国际港口,亦为水军训练基地。元末张士诚在这里的水军多达数万人,明初亦设卫海舟,均能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对航海活动乃至海军的需要。郑和七下西洋,其规模和时间跨度(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历时28年)也是“追捕说”不能解释的。

  郑和下西洋,其时间比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早近百年,是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船队规模比后者大几十倍,相关人员数也多几十倍到上百倍,说明中国当时是无争议的海洋大国,也说明当时中国人有相当强的海洋意识。但在明宣德之后,沿海倭寇猖獗,明朝当局采取了锁国的“缩头”政策,“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许出海”的禁海之令,终明之代延续至清。中国的航海事业由此急剧衰落,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也开始自闭起来。此后,更有了列强多次的海上入侵,有了甲午之败的海洋之痛,让人抚史怆然,每每刻骨铭心。

  近读新闻,中国的造船事业已多年跻身世界三甲,且发展势头喜人。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上海江南造船厂将移迁新的现代化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外贸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相当之高,海运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航海事业大发展的历史。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提高海洋意识,发展海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对600年前的人们来说,海洋更多意味着探险和开拓,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海洋更多意味着交流和互通。更多地面对海洋,将为中华文明带来更开放的襟怀和更强烈的求索意愿。

  在有关郑和的史料中,有一史实让人产生兴趣。郑和本人是伊斯兰信徒,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既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进行了盛大的佛事活动,还完成了麦加朝圣之旅。这一史实说明,中华文明的确是极具包容特征,已经具有了一种多元共生互融的文化形态。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在当今的世界上,文明冲突成为一个理论的话题,也是现实的某一侧面,这种情况却更加凸显了文明对话的必要性。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理念应该对这一问题有所借鉴和助益。

  郑和七下西洋,体现了一种探险精神,历时28年,则体现一种坚韧和执着。这也是今天中华民族精神中亟需发扬光大的两种基因。古人云,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积极进取的侧面。司马迁说,“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说明了他治史中知人论世的一种价值取向。郑和七下西洋之举,就是这样一种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的典范,是值得史家大书特书的。今天,在中国走向伟大民族振兴的途中,继承郑和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万 明
  历史虽然进入了21世纪,但600年前的历史,仍然是我们了解现在的一把钥匙。郑和七下西洋,深刻地影响了文明进程,为人类文明史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和平发展穿越时空,历久而弥新。

  一、郑和七下西洋,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互动中心从大陆转移到海上。郑和的七次成功远航,标志着人类文明史上从陆地向海上的不可逆转的重大转折,导致了自古以来位于亚欧大陆的文明互动中心迁徙到海上,完成了人类文明互动中心的空间转换

  人类历史发展到15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发达,海上运输日益显示出比陆上运输更大的优越性,贸易的需求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各国的共同愿望所在。明王朝建立后,以强盛国力为后盾,郑和七下西洋,持续近30年的航海经历,打破了人类交往相对分散和隔绝的状态,迈出了从陆上向海上转折的重要一步。作为人类交往史上从陆向海转折的标志性事件,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人类文明互动中心从亚欧大陆转移到海上。

  郑和的远洋航行整合连结出了亚非国际贸易网。郑和船队的船只分头出发到各国进行贸易,最后都汇合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等待季风到来一起回国,这促使满剌加从“旧不称国”、“人多以渔为业”的渔村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和远东的产品与西亚和欧洲的产品进行交换的一个大集市”,这一重要的东西方贸易中心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繁荣地存在了一个世纪,直到西方航海东来,才结束了黄金时代。

  郑和七下西洋,使大批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海洋,从“西域”到“西洋”,标志着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从陆向海的重大转折和人类交往发生从陆上向海上的重大转折,促成人类文明互动中心脱离了亚欧大陆,转移到海上;一个海洋的时代宣告到来,最终决定了世界的走向。

  人类历史不是开始于一个整体的世界,一个整体的世界是人类文明史极大发展的结果。15世纪这一海洋世纪,包含了东西方向海洋的开拓历程,正是这种东西方向海洋的不断探索活动,最终使人类汇合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15世纪末,葡萄牙人航海东来,无独有偶,登陆地正是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的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随后,葡萄牙人沿着郑和的海上航线,追寻到马六甲,东西方在海上汇合,一个整体的世界从海上形成。就此意义而言,郑和远航是古代传统的一次历史性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郑和七下西洋,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互动中心从大陆转移到海上,标志着人类文明史上从陆地向海上的不可逆转的重大转折,导致了自古以来位于亚欧大陆的文明互动中心迁徙到海上,完成了人类文明互动中心的空间转换,并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

  二、郑和下西洋的两大重要使命:保证海峡要冲之地的安全、中国通往西洋的海路畅通无阻,以及贸易西洋宝物

  交通是与贸易、和平、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西洋开通海路,给海峡带来了和平的生活环境和贸易的繁盛发展,推动了满剌加的迅速崛起;同时满剌加对于郑和下西洋远航的成功,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与当时中国强盛的国力和极其辉煌的走在世界前列的航海科技水平相联系,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首次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出国门、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壮举,从此,文明互动中心大转移的现象发生了,古老的文明中心转向了大陆外的新的地区,偏离了大陆上人们构筑的交通网络,也偏离了几大帝国的中心,在海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文明互动中心,东南亚在海上奇迹般地凸显了作用,东西方交往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进一步说,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还宣告了人类以人力与马匹为主交往阶段的衰落和以科技含量占重要地位的交往新阶段的开始。从此人类交往不再只是依靠人力和马匹、骆驼就可以达到。人类文明交往中提高了科技的含量,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名副其实的进步。而奠定这一切的,正是郑和远航。

  三、郑和所到的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在纪念郑和。郑和下西洋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符号,它所体现的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与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适相吻合,正是今天国际社会所需要的

  纪念郑和具有世界意义,还体现在人类文明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航海模式,有着不同的实现机制,也有着不同的结果。

  郑和下西洋所代表的和平交往航海模式与西方的暴力掠夺航海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历史可以作证,郑和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协和万邦”,使海道清宁,人民安业,在长达28年的航海活动中仅有3次战事发生,没有占据海外国家一寸土地。

  明代中国的世界形象,在七下西洋中树立起来,得到了世界公认。郑和所到的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在纪念郑和。郑和下西洋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符号,它所体现的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与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适相吻合,正是今天国际社会所需要的。雄强一时的西方航海模式,造就了大批殖民地,已成明日黄花,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彻底失败,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试想600年前,如果没有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走向海洋开通海道和商路,推动人类交往从陆向海重大转折、文明互动中心的空间转换,也没有繁盛了一个世纪的当时世界上最稳定、也是最繁荣的贸易网络之一亚非国际贸易网络的形成,准确地说,欧洲人的航海东来也将黯然失色。

国际回声

  法国《回声报》:郑和的探险可与长城齐名

  郑和共进行了7次航行,每次航行,他都历尽艰辛。郑和的船队在沿非洲和印度海岸航行时给当地留下了许多中国的石碑、雕刻、瓷器、古籍和中国年历,他的探险可与长城齐名。

  郑和七次远航后成了传奇式的英雄,后来又成了木偶戏中的人物:在舞台上,木偶郑和遇到的海上恶魔是由活蟹扮演的。在东南亚,人们建造寺庙来纪念他。他成了海外中国人的神圣楷模。尽管郑和的首次远航已经过去了600年,但它带给人们的信息仍强烈地萦绕在世人心头。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

  由于拥有600年航海经验,中国人已经掌握了许多必要的远航技术,如指南针、密封防水舱等,而西方在数百年后才掌握这些技术。郑和在远航船只上用管子种植大豆,为水手们提供蛋白质和维生素C,以防止他们患上坏血病。

  最近,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发现了一处早于欧洲人的、面积为50平方公里的中国人居住地的早期遗迹。那里有运河、伊斯兰教徒墓(墓中留存有中国文字)和兵营,它无疑可以作为“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新证据”。

  英国《每日电讯报》:郑和早百年绕行世界

  据史书考证,郑和比麦哲伦先一步到达南美洲,以及早116年抵达菲律宾。

  欧洲探险者启航前,地图上已标有前往的国家和地区,绘制精确并且标明了航程,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库克等人的日记能证明这一点。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中国的本科教育差得很
2004: 华人XX大会: 吵了几天,盲人摸象.
2003: 北大激进变革
2003: 软件工业!=写代码
2002: 一个孤儿的留学生活
2002: 英语里有汉语与汉语英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