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知识分子过劳死 |
送交者: pigpigpig 2005年08月10日20:55:0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另眼看知识分子过劳死 这是近期知识分子过劳死的典型例子: 萧亮中,男,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终年32岁。据《南方周末》报道,1月5日凌晨萧亮中在睡梦中突然与世长辞。击倒这位年轻人的,是过度的劳累和生活压力,以及他内心郁积着的焦虑。 焦连伟,男,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终年36岁。据《新京报》报道,1月22日晚焦连伟突然发病去世。亲属及同事认为,这或许与他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心理和生活压力过大有关。 高文焕,男,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终年46岁。1月26日中午,高文焕因肺腺癌不治去世。医生诊断认为,繁重的工作压力使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何勇,这位年仅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导,因“弥散性肝癌晚期”于8月5日与世长辞。家属与学校同事公认的死亡原因是过度劳累。 媒体一片惋惜之声,窃以为,大可不必。 从对生命的尊重而言,在下表达深深的同情。但也正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无辜地或者同样早早离开人间的工人、农民又何止400个、4000个,却不见诸君有少许的言语。都是来到这个世间的生命,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我们需要表达的是对死者家属的慰问与同情。 诸位看到了4个过老死的学者,诸位是否看到了陈省身和杨振宁等人的长寿呢。基于高斯分布,皆是少数而已。是否有证据表明青年学者的死亡率大幅度上升了呢?我看没有。报载上海社科院年初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了调查时期的53岁,这比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多岁。诸位需要先确定数据的可靠性,再来讨论这个问题。窃以为1964年的数据是有问题的!有谁相信1964年北京人平均寿命有那么高。如果真有那么高,那么中国这40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20年难道是在作负功吗?!!基于错误数据的对比怎么会有正确的结论。我们不知道上海社科院如何得出53岁的结论,但以常理推之,其研究成果是有很大问题存在的,想来诸位都明白。从统计学意义而言,4个不构成一个样本,所以上述只有新闻价值,建立在死者家属伤痛之上的新闻价值。 但是,我们对死者表示惋惜,对其家属表示同情。他们受了良好的教育,消费了社会比较多的教育资源,却没有机会回报社会。但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过劳死呢。 首要的是沉重的生存压力。西方高校定人定岗,大学没有多少具有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头衔的人,而且他们出于优势地位。中国的高校和西方的高校不同,我们的大学具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头衔的人非常多,除去少数在行政部门的以外,其余的教授事实上处于弱势地位。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着局外人无法想象的给学校赚钱的压力,你给学校赚不到钱,你别想晋升职称,不能晋升职称,你的收入就低,收入低则压力更大!这就是现实。现在的房价是天文数字,大多数的青年教授都是从异乡(可能是农村或者小城镇)跑到高校所在地的大城市,他们还有父母兄姐,你说他们的压力能小吗?指望父母提供资助买房子吗?对不起,父母没有这能力的,甚至于父母的生活都需要他们! 局外人又要笑了,你拿不到科研项目怪谁,自己没本事呗。呜呼,上至973和863项目,中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到各省市的自然基金和教委的科研项目,什么时候按照申请者的科研能力来评过,那次不是关系!整个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子。 中国大学教授为什么数量这么多?这又是大学管理层杀人不见血的刀子。你们不是不好管吗?嘿嘿,好办,多招点教授,定高点儿考核指标,完不成的扣工资,还要我来做恶人吗!呵呵,白纸黑字,规章制度,自己笨,没办法。试想,砍掉一半的教授和2/3的行政人员,丝毫不影响大学的运行,教授还有这么多的压力吗!!! 萧焦2位,估计是这些名校中的弱势者,应该是比较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至于高何2位,那么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怪不得其他人拿不到科研项目,全被这些学霸高校拿去了,宁可累死家奴,绝不与他人共享。呜呼,带了15个研究生,铁人呀!兄弟我带6-7个本科毕业设计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最后要说的是几句不中听的话,这几位呀,命。换我,我干吗要带那么多的研究生,干吗要手里控制那么做科研项目。换我,没有项目怎么了,没有研究生怎么了,嘿嘿,至少我还活着。劝你们去看看葛优的“活着”,去理解一下人生是什么。别傻呼呼地给这帮没心肝的记者当素材。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4: | 留学生科学家质疑“大科学” | |
2004: | 西方文明的难言之隐 | |
2002: | 科学在中国的悲哀 | |
2002: | 今后20年中国改革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