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艺术 第十一章科学家 研究工作要求的性格 |
送交者: 芨芨草 2021年07月11日01:07:4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科学研究的艺术 W.I.B.贝弗里奇 著 陈捷 译
W.I.B.Beveridge 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ondon, 1961
威廉•伊恩•比尔德莫尔(William Ian Beardmore,WIB)贝弗里奇是澳大利亚动物病理学家,也是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研究所所长。他于1908年4月23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朱尼市,并于2006年8月14日去世。他是1957年的《科学研究的艺术》和1977年的《上一次大瘟疫》的作者。 第十一章 科学家 在世界的进步中,起作用的不是我们的才能,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才能。‛ ——布雷斯福德•罗伯逊 研究工作要求的性格 研究人员在很多方面酷似开拓者。研究人员探测知识的疆界需要很多与开拓者同样的品格:事业心和选取心;随时准备以自己的才智迎战并克服困难的精神状态;冒险精神;对现有知识和流行观念的不满足;以及急于试验自己判断力的迫切心情。 也许,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条品格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一般来说,科学研究爱好者比常人保有更多好奇的本能。一个人的想象力,如果不能因想到有可能发现前人从未发现过的事物而受到激励,那么,他从事科学研究只能是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因为只有那些对发现抱有真正兴趣和热情的人才会成功。最有成就的科学家具有狂热者的热情,但又受到客观判断自己成果以及必须接受他人批评这两点的辖制。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往往也具有科学鉴赏力,而且,在面对挫折失败的时候,只有热爱科学才能不屈不挠,百折不回。 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条件。其它各行各业也大抵如此。科学家还必须具备想象力,这样才能想象出肉眼观察不到的事物如何发生,如何作用,并构思出假说。科学家往往不好相处,因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无很大的信心,而对别人的观点又抱怀疑态度。这种脾性在日常生活中是容易使人为难的。卡恰尔在谈到思想的独立性对科学家之重要时说:谦恭态度也许适合于圣贤,但对科学家却未必。 几乎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勇气。达尔文的这种性格非常突出,据他儿子说,他的这种性格超出了一般的坚韧性,可被形容为顽强。巴斯德说: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人可以大体分成两类。一类人惯于对外界的影响〈包括别人的思想〉起强烈的反应。一类人则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切事物。前一类人甚至在孩提时期就对别人教给自己的一切提出疑问,并往往叛逆传统和习俗。他们富在好奇心,要自己去探索事物。第二类人更容易适应生活,而且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能积累正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後一类人的头脑充满了公认的观点和固定的看法,而反应型的人则具有较少的固定观念,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可变。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按照这两个极端来划分,从而隶属于某一种,但显然,接近被动型的人是不适于从事研究工作的。 怎样选择有前途的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是判断自己是否适宜,这是个难题。列出一连串所需的品格条件对解决这个难题并无多大帮助,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客观的手段来衡量所列出的特点。然而,心理学家有一天也许会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可以设计一种试验,来测验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这可以衡量人们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大小,即他“发现”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成功率,因为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过程。还可以设计一些试验,来检验人们概括的能力以及能否提出与已知资料相适应的假说的能力。也许对科学的热爱可这样来考察:看他们在获知科学上的新发现时是高兴还是相反,据此进行判断。 普通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学生研究能力的强弱,因为考试往往有利于积累知识的人,而不利于思想家。出色的考生并不一定善长于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则往往在考试上表现得不好。埃利希完全是靠着考官们的好心而通过医学毕业考试的,因为考官们很有见识,承认他有特殊的才能。而爱因斯坦则在工艺学校入学考试中不及格。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在和累知识方面很可能是处在不利的地位。尼科尔甚至说:具有发明天才的人不能识累知识,拙劣的教学、固定的观念以及饱学多读会扼杀创造精神。 我注意到,在英国许多生物学或非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都是博物学家或者在青年时期曾是博物学爱好者。年轻人爱好博物学的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研究s这也许是一种可贵的迹象,说明他有研究的才能。这表明他从研究自然现象中得到兴趣,并很想亲自通过观察来认识事物。 目前,挑选有前途的、有研究才能的人,也就是劳斯(Rous)所说的“发现发现者”的唯一方法是:给候选人以机会,至少有一、两年的时间来作科学研究的尝试。除非年轻科学家确实表现了研究方面的能力,否则最好不要给他永久性的研究职位。这种谨慎的态度不仅关系到科学家未来的物质生活和幸福,而且对研究机构也有好处。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後一年应有机会涉足研究,因为这有助于初步证明某人是否适于做研究工作。一个年轻的毕业生如果采取措施谋求一个研究工作的职位,那就表明他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真诚愿望;换言之,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往往自己挑选自己。 不管科学研究究竟需要何种智力条件,总之大家公认:并不是人人都能从事研究工作而有所成就的,正如并非人人都有作曲的才能一样。然而,缺乏这些条件的人并不等于在其它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有缺陷。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0: | 就方舟子科唬欺诈、剽窃盗版等问题给《 | |
2020: | 杨文凯:天皇退学与学习院的乡愁 | |
2018: | 常识被颠倒,落後千年成骄傲 | |
2018: | 476 你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又不认识你。 | |
2017: | 中国人的素质提高在于-“去中国化” | |
2017: | “火龙突围”之前大事记1 | |
2016: | 芨芨草:和老度探讨“空间弯曲” | |
2016: | 人民日报成了亡党亡国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