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五十六集)【日期】2014/6/7【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05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五十六頁,第三行看起:
念老的註解,「說者,悅也。悅所懷也」。佛說,第二個字「說」字,說是喜悅。為什麼說喜悅?世尊的期盼、願望緣成熟了,所以無比的歡喜。佛期望的什麼?期望眾生得度的緣成熟,佛可以來幫助他,可以來成就他。這個得度的緣成熟的樣子是什麼?對佛所說的經教能招哦鴽]有懷疑,能理解,能接受,能依教奉行,這就是緣成熟了。佛決定不會捨棄他,大乘教裡頭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真正具足信、願,肯依教奉行,佛不會捨棄你,佛一定現身幫助你。這是悅所懷的意思。
「佛說二字,顯此經是世尊金口所宣,非餘人之說也」。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佛經上用金口,金在五金裡頭,就是金銀銅鐵錫,其他的四種都容易氧化,唯獨金不會氧化,始終保持它的顏色。這是被人們稱之為寶,七寶當中第一個就是金。金表不變、表真實,佛的話是真話,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欺騙眾生,所以稱為金口。宣是宣說。不是餘人,除佛之外,佛的弟子也講經,這個經不是弟子說的,也不是仙人說的,也不是變化人說的,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特別是這部經。為什麼?這部經是真正暢佛本懷,你看,「佛以度生為願」。佛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個世間?凡夫出現在這個世間是業力,前世行善,身語意三業都善,感得的果報是天人,上品的善生天,中品生到人道。所以凡夫是業力。佛,業消盡了,消得乾乾淨淨,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稱為法身,圓滿的法身。實報土的菩薩也是證得法身,還沒有圓滿,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報土,住在報土。如果業障消乾淨,確實沒有了,實報土就不見了,常寂光現前,他就回到常寂光,回到常寂光叫究竟圓滿。
常寂光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是念頭,沒有起心動念的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換句話說,它什麼都沒有,所以叫空。這個空不當作無講,這個空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禪宗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常寂光。這三個字都是形容,常是形容不生不滅,它沒有生滅,叫常;寂,它從來沒有染污、沒有動搖,這叫寂;光,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光明遍照的意思。它具足這些條件,稱之為法身,法身是一切法的本體,也就是一切法是依它而顯現的,沒有它,一切法就沒有了。它是一切法的本體,一切法之所依,這個體是一個,一切法都是從它生的。所以,一切法的關係說明白了是一體,一切諸佛跟我們是一體,一切眾生跟我們也是一體,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所有現象跟我們自己都是一體,這才是事實真相。
惠能大師,這是中國唐代禪宗第六祖,他開悟的時候,描繪自性是什麼樣子,他明心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自性的本來面目。第一句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是清淨的,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第一個清淨。第二句他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是沒有生滅的,除了自性之外,都有生滅的現象。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整個宇宙發生在什麼地方?發生在波動現象,如果這個波動停止了,宇宙就沒有了。這個波動,佛法稱為念頭、心想,一切法從心想生,色由心生,境隨心轉,這都是佛經上的話。所以本性不生不滅,這是真正的自己。有生滅的,身體,有生滅的念頭都是假的,有生滅的念頭是妄心,有生滅的身體是妄相、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學佛,首先對於這樁事情要相信,不能懷疑。修行證果證什麼?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真的清楚、明白了,你看到了,這就叫證果。其實原本就是這個樣子,只是迷了沒覺察到,覺悟之後明白了,明白自然就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圓滿菩提,《華嚴經》稱為妙覺如來,就是在這個層次上,稱為妙覺如來。
能大師的五句話我們把它講全了,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它一樣不缺,本來就具足,具足什麼?《華嚴經》上釋迦牟尼佛有句話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為什麼?智慧德相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所以一切眾生個個都有像佛一樣的智慧,無所不知;一樣的德能,無所不能;一樣的相好,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大乘經裡面佛跟我們說的。所以,不能向外求,佛教給我們,一切都向自性當中求。學佛求什麼?求明心見性,只要一見性就本自具足,智慧、神通、道力、相好、光明統統具足,外面求不到,要向內求。第四句說「本無動搖」,自性是不動的,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有現象,這三種現象:自然現象、心理現象、物質現象,全是波動,都是動的,只有自性不動。我們常常用電視屏幕來做比喻,我們把屏幕比喻作自性,屏幕上現的畫面就是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是波動,在畫面上我們看到了,屏幕沒動。畫面好比是法界虛空界,屏幕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性,本性本無動搖,它不動。我們要見性就見到這個不動的,動中見不動就恍然大悟了。動不礙不動,不動也不妨礙動搖,不妨,彼此都不妨礙。
自性本自空寂,所以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錯了。現象雖然它動,動的頻率多高?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彈指的時間,它的波動頻率多少次?三十二億乘百千,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那一秒鐘可以彈幾次?彈得快的可以彈七次,乘七,三七二十一,那就是二千一百兆,一秒鐘,一秒鐘裡頭波動的頻率是二千一百兆。一個念頭,就是一次的振動,是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我們有沒有感覺?一秒鐘裡頭二千一百兆分之一,也就是一秒鐘它波動的次數是二千一百兆次,這裡頭的一次,你有沒有感覺?這個事情在哪裡?就在眼前。我們從早到晚就面對著這個境界,毫無所知。這是事實真相,佛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就這個樣子。所以它可不可得?不可得。不可得你要想在這裡得到,錯了,這是妄想,這生煩惱了。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存在也是在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一秒鐘它的波動的次數二千一百兆,完全不知道。
佛告訴我們,誰知道?大乘經上佛說八地以上。這就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多少人看見?八地以上的人全看到。佛沒有科學儀器,怎麼知道的?禪定裡頭見到的,心清淨到極處,極其微細的波動他都知道,這八地菩薩。禪定,我們講級別,一共《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二個,五十二個等級。八地是什麼等級?五十二個等級最上面的五個等級,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到頂了。最上面的五個等級那些菩薩們統統知道,不是佛一個人看到的,很多人看到了,這是宇宙真相。所以相,假的,根本就不存在。這麼快的頻率產生的現象,每個頻率是一個畫面,這個畫面從來沒有重複的,各個都是獨立的,沒有重複的,所以這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為第二個念頭出現的相跟第一個不一樣,不是,所以佛叫相似相續相。這個念頭不斷,你看,前念滅、後念生。念頭一斷就成佛,現象就沒有了,現象還存在,說明念頭沒斷。但是你要曉得,念頭是假的,所以對於這一切念頭要放下,不能有佔有的念頭,不能有控制的念頭,甚至於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佛教我們對現相不要起心、不要動念、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完全對了,為什麼?相是幻相,空的,不是真的。
自性、本體呢?本體是真空,沒有現象,所以統統不能執著。也就是說,起心動念就迷了,就錯了,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佛。你能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就稱你作佛陀。佛在哪裡?各各都是佛,只要他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佛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墮落變成六道凡夫?就是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根本煩惱。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人叫阿羅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都有叫六道凡夫,全是自己。佛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希望我們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恭喜你,你成佛了,你見到常寂光,你見到宇宙的本體了。這個方法,法身菩薩能證得,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證得。為什麼要執著?為什麼不肯放下?
財色名利全是假的,你要是執著,堅固的執著,就是三惡道,輕微的執著這是三善道,不執著就超越輪迴,輪迴就沒有了。輪迴是假的,是一場夢,夢醒了,痕跡都找不到。這是第一種夢,還有第二種夢,第二什麼?十法界,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在這裡頭,他還要經過一次醒過來,真的醒過來,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輕微的夢境;六道輪迴,深重的夢境,不容易醒過來。真正醒過來,十法界、六道全沒有了,了無痕跡。這就是告訴我們,六道、十法界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它?完全覺了它是假的,它是一場夢。所以,佛在大乘經上用夢做比喻講得最多,常常說,這是個夢境,可別當真。夢境,你可以享受,不可以執著,不可以著相,不可以當真,你在這個裡面就得大自在了。
來佛寺的海賢法師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活了一百一十二歲,二十歲出家,出家之後這九十二年,他的生活先是小乘,再是大乘,再是一佛乘。小乘就是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大乘,提升到菩薩,一心不亂,這事一心;再向上提升,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一句佛號。行嗎?行。佛號幫助你什麼?幫助你放下,讓我們的心從早到晚,從初一到臘月三十,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就成功了。他念到這個階層是在什麼時候?我細心看他的光碟,估計應該在四十歲左右他就到這個境界了。
他常常見佛,跟阿彌陀佛是老朋友。佛對他很欣賞,說他修得好,修得什麼很好?就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而且是即相離相,就在相中離相。什麼相中?生活的相中,不執著生活的相,不分別生活的相;工作當中,他是農耕,不著耕作的相;念佛不著念佛的相。即一切相,離一切相,他在這個境界裡頭,這是什麼境界?這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所以他每天快樂,任何場合你見到他,他都笑咪咪的,歡喜。常常跟人說,他說我看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不好,沒有一樣不歡喜。這是什麼?平等心看世界,覺悟的心看世界。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甚至於沒有起心動念,他在這妄相裡面看到真相,真相就是諸佛所證的境界;換句話說,他已經到諸佛所證境界,實報莊嚴土。
佛很慈悲,讚歎他修得好,即相離相,修得好,要他表法,多住幾年,做個好樣子給念佛人看看,讓念佛人都跟你學習。活到一百一十二歲,這麼長的壽命,我估計後面至少三、四十年是阿彌陀佛把它延長的。佛要他表法,最後表法什麼時候圓滿?圓滿了佛就接他走了,接他到極樂世界去,就等著這一本書的出現。這本書的出現,有四個居士帶著這本書到山上去看老和尚,老和尚不認識字,問他這什麼書?人家告訴他,這個書叫《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他一聽到這個書的名字,特別高興,大概是阿彌陀佛告訴他,遇到這本書我就接你往生了。所以他非常高興,穿袍搭衣,拿著這本書,叫大家給他照相,第三天就走了。
這本書表什麼意思?給淨土宗,給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做證明,證明會集本是真的不是假的,要他來做證明;第二個,證明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是真的,沒有錯誤;第三個,證明我們這一幫人,這十幾將近二十年就依照這個法門修行,這個路沒有走錯。不管什麼人反對,不要去理他,你只放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你決定得生淨土,表這個法。這個法就表法圓滿,三天之後就走了,自在往生。往生的當天還幹了一天工作,菜園拔草、澆水、整地,從早幹到晚。天黑了,幾個同修叫老和尚,可以收工了,天黑了。老和尚回答說,快了,馬上就好了,做好了以後我就不做了。那天晚上往生了,他不做了,你看多妙!都是做榜樣給我們看的。約好了,阿彌陀佛跟他約好了,晚上來接他。因為有些法師跟他說過,你往生的時候我們來助念,他告訴人,我不要助念,助念不牢靠,靠不住,我自己念佛往生,不需要人助念。真的,半夜自己念佛走的。老人幾十年念佛從來沒有敲引磬,這天晚上敲引磬。敲引磬,自己敲引磬自己念佛,一個人念到半夜,大家都睡覺了,什麼時候走的沒人知道,到第二天早晨起來,老和尚走了。做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要記住。
佛就一個願望,度眾生成佛道。淨宗信願持名是佛度眾生第一個法門,這個法門你不相信,再給你講別的法門。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只要能信,佛絕對不講第二個法門,這個道理要懂。佛不希望你麻煩,不希望你浪費時間,希望你快快成佛,我們不著急他著急,他怎麼會給我們添麻煩?是我們自己找來的麻煩,對這個不相信,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這個事就麻煩了。佛還是給你講,講《華嚴》、講《楞嚴》、講《法華》,一生講了四十九年。講那麼多的經論,那是什麼?對淨土法門念佛往生有懷疑的人,對他們講的;沒有懷疑的人,不必。像海賢老和尚,人老實、聽話、真幹,師父看到這樣根性的人,什麼話都沒有,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你看他真老實,一句彌陀念九十二年,沒有放下過,沒有拐彎,沒有改變,成功了。
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本書是最圓滿的、最詳細的,從頭到尾讀了,如果信心還生不起來,黃念祖老居士是個幫助,這個註解非常好的幫助。把經、註解讀完,讀一遍不夠。我的標準,我早年在台中學經教,我的標準是讀三十遍,才能把味道念出來。古人是讀書千遍,我把它縮成三十遍,三十遍都做不到,你要想了解它很難。所以印志法師把他師父海賢老人這個光碟事跡送到香港來給我,我看了很受感動,我就連著看三十遍,我知道他所表的意思,能理解。所以我勸同學,要把這一片光碟、這個小冊子的文字看作《大乘無量壽經》的總結。《無量壽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海賢老和尚完全表現在生活、表現在工作、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他全做到了。所以他的感應無比殊勝,多次見佛,這他自己說的。多次求佛帶他到極樂世界,佛不帶他去,佛讚歎他,你修得不錯,修得很好,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表法給大家看看,給學佛人做個好樣子。是為這個理由,一直等到這本書的出現。佛對於我們現前狀況,社會狀況、淨土宗念佛人的狀況,佛知道,知道得清清楚楚。用海賢這個方法來做個總結,讓大家覺悟,讓大家明白,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真有,信願持名決定得生淨土。一定要發心,不為外面一切境界風所動,死心塌地一門深入,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
「今眾生機熟」,眾生的根機成熟了,「堪受淨土大法」,對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信願持名往生不懷疑,能接受了,佛就宣講。「究竟解脫」,這個淨土大法究竟解脫,這是一句,究竟是徹底圓滿。「故今樂說」,這個樂是喜歡,非常喜歡,「以暢本懷」,佛的心願達到了。經題「佛說」兩個字。
第三段「大乘」,這是比喻,這個字念古字念勝,就是車輛。在從前馬車、牛車,用牲口來拉的車都叫乘。這個文字是個象形字,就像一輛車,你看旁邊坐的兩個人,當中是車輪,就像一個車,這是比喻。「乘以咻d為義」,這是咻敼ぞ摺!此經所示」,這部經上佛教導我們的,為我們所開示的,「能念之心,本來是佛」。這句話重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我們乘這輛車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這叫大乘。大乘是比喻,我們看念老後面這個解釋,說得詳細。
「別於聲聞緣覺僅求自覺之小乘」,大乘對小乘講的,大乘是普度眾生,小乘是自度,達到自度他就圓滿了,沒有發心去度眾生。「《十二門論》云:摩訶衍者」,摩訶衍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大乘,「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這個二乘就是聲聞、緣覺,大乘是菩薩,發菩提心要度化眾生,這叫大乘。「諸佛大人乘是乘」,上面這個乘字是動詞,乘車,下面這個乘是車,是交通工具,乘這個車,這個車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這個與是給與,「故名為大」。
佛為我們說這部經,這部經就像個大車、大船。古時候最大的車,馬車,馬車咻d人,人數也有限。古時候交通工具咻d人最多的是船,所以經上也常常用船做比喻,叫法船,船可以咻d幾十個人,古時候這個帆船,叫法船。都是這個意思,都是比喻大乘,利益人多。佛能滅除眾生大苦,眾生大苦是什麼?我們現在的人都受到了。物質文明雖然不斷在進步、在提升,可是我們這一代的人很可憐,富而不樂,貴而不安,這心情多痛苦。不能跟古人比,古人真的是富而樂,貴而安,社會安定,天下太平。這是什麼原因?這是我們把精神教育疏忽了。
現在學校多,從幼兒園到大學,沒有聽說哪個學校教學生孝順父母,現在不講了。教學生友愛兄弟,教學生落實仁義禮智信,這種教育沒有了。所以現在學校學生,大學生出來,能做事不會做人。結果怎麼樣?企業老闆都不願意僱用他,他大學畢業就失業了。這是現在的社會問題,古時候沒有。古時候教育跟現在是相反的,古時候教育第一個是教你做人,人都不會做還能做事嗎?所以先學做人,後學做事。現在教育顛倒了,只教做事,不教做人,這就造成社會的混亂,造成地球上的災變。現在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有少部分人覺悟,覺醒了,這怎麼辦?雖然覺悟了,沒有辦法,不知道怎麼辦好。
湯恩比博士雖然建議中國人有辦法,他在一九七0年代在訪問日本的時候談到,「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就是現在,現在二十一世紀,「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是他開出個藥方,但是沒有人相信,他是英國人,連英國人也不相信。我兩次訪問倫敦,專門去訪問英國的漢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跟倫敦大學。我跟他們的漢學系的學生、教授們交流,我就提出這個問題,是你們英國人,世界聞名的歷史哲學家,他說的兩句話,你們贊不贊成?沒有一個贊成,都不說話,對著我笑。我反過來問他,我說,難道湯恩比博士的話講錯了嗎?他們還是對我笑,一句話不說。逼著我再讚歎他們幾句,說你們真聰明,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是不是這個態度?大家就笑開了,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為什麼不贊成?有懷疑,這個懷疑我說我能夠體會到,我能了解。他說中國東西這麼好,孔孟學說、大乘佛法,為什麼中國人不要了?我說我要是英國人我也值得懷疑,為什麼中國人不要?中國人要學我們的,要學西洋的,自己東西他不要了。不敢反對,是他的名氣太大、聲望太高了,不敢反對,反對怕別人批評你。是不是這種心態?這個對了。
然後我跟他說,如果你們把這個問題來問我,我說我回答的,湯恩比博士說得一點都不錯,完全正確。至於中國人為什麼不要了?那是近代史,中國人不要了,把這個東西丟掉,也不過就是一百二、三十年而已,一百五十年以前的中國人沒有放棄,要,他天天真學。不過是最近這一百二、三十年的事情,這個要真正懂得中國近代歷史你就明白了。對於中國文化歷史了解得深,湯恩比博士是第一人,在中國都找不到。他對於中國有信心,雖然中國人現在不要了,中國人吃苦頭,苦頭吃夠了會想到老祖宗。為什麼?畢竟是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他的根太深了,一時的錯誤他會回頭。所以把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將來這個世界永續安定和平的希望全寄託在中國人身上。
我們也感到納悶,為這樁事情也很擔心,這幾十年我們常常放在心上,想著怎麼辦。現在看到一線光明了,看到中國出現習主席,我看他的做法,看他在歐洲訪問的幾十場的講演,每一場都提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湯恩比要是活著聽到,可開心了,夢想兌現了。我們在民間,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我們的文化瑰寶,典籍要保存下去,這就是《四庫全書》。這個東西失傳了,完了,那真的沒辦法。典籍現在翻印了,《四庫全書》有幾百套了,應該有四、五百套,不會失傳了,可是誰能夠去讀?誰能夠來給我們講解?這個問題出現在面前。所以我們就想著,歐洲有漢學院,亞洲沒有,我們要辦漢學院培養老師,能夠讀《四庫全書》的老師,要培養這種人。他們培養出來之後,請他們出來講。講什麼?救急,現在社會迫切需要的,真正救國家、救世界的,唐太宗編的《群書治要》。如果能培養幾十個老師,真正搞通了、搞明白了,講清楚、講透徹,讓人人都接受這個教育,湯恩比的願望達到了,確實能夠化解所有衝突,帶給社會永續安定和諧。這樁事情我相信很快就能實現。
前幾年我得到這部書,《群書治要》、《國學治要》,這兩部書我得到了如獲至寶,為什麼?中國有救了,世界有救了。沒有這兩部書,《四庫全書》那麼大的分量,從哪裡下手?這是大問題。《治要》找到了我覺得那是祖宗保佑,這個書失傳了。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印過兩版,分量應該不多,因為知道這個書的人很少,在中國失傳一千年,被日本人帶走了。嘉慶做皇帝,日本對中國皇上送禮,就是進貢,裡面有這套書。但是那個時候送到中國來,中國人不重視,什麼原因?康熙、雍正、乾隆是清朝的盛世,那個盛況超過貞觀,所以對唐太宗並不重視。到清朝亡國,民國初年一些學者發現了,這是一部好東西,照日本的版本原版印過一次,以後《國學叢書》裡頭鉛字排版印過一次,大概分量都是一千本。
所以這一百年當中,中國社會的戰亂,這些東西都消失了。我找了二、三年,沒有消息,講經的時候說出來,沒想到聽眾替我找到了。我一收到這個書,翻一翻,這個本子還沒有人看過,沒有折疊的痕跡。紙很脆了,一百年了,紙很脆,再不翻新,翻的時候紙會破掉,字好,一個字都沒有傷到。趕緊翻印,印一萬套,分送給全世界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去收藏,這書就不會再失傳,這個書真正能救全世界。
這都是講的大乘,真能幫助眾生消滅大苦,與大利益事,給與這一個時代的人,全世界的人,最大利益,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這些諸大士之所乘,故名大乘。這幾位菩薩都是中國人心目當中最尊敬的,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大勢至菩薩接引我們、幫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彌勒菩薩教我們以平等心、以慈悲心待人接物,他們都是大乘。「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尤其是《大乘無量壽經》,這部經確確實實能盡一切諸法,一切諸法是一切諸佛所說之法,全在這部經裡頭。能盡一切諸法的邊際,能盡一切諸法的底源,這就是把說盡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法,都不出《大乘無量壽經》。換句話說,《大乘無量壽經》這部經,圓圓滿滿包含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都在這一部裡頭。學這一部,就是把世尊四十九年一切法學盡,統在裡面了,同時也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也學盡了。這個法多殊勝!
所以我在晚年,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再不走冤枉路,《華嚴》也放下了。這個經包含《華嚴》,《華嚴》跟這個經是同部,古大德所說的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大本《阿彌陀經》,一而三,三而一。今天的時節因緣我們感覺到時間不多,要趕快,不能耽誤,直截了當我們取這部經,代替《華嚴》、《法華》、諸大乘經論。
我們再看下面,「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釋迦牟尼自己說的,摩訶衍就是大乘,大乘教義沒有數量、沒有邊際,所以稱為大,「以是因緣故名為大」。又《寶積經》上說:「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寶積》是個大單元,在這個大單元裡面,佛也曾經說過《無量壽經》。所以這十二種譯本裡頭有《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這一會,唐朝時候翻譯的。說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這叫大乘。
「以上經論明大乘者,唯如來與大菩薩能乘」,專門指大菩薩。大菩薩是什麼地位?明心見性,就是大乘教上常講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才算是大菩薩。他們在哪裡修行?一般都在華藏世界,《華嚴經》上所說,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法身如來)、盧舍那佛(報身如來),他們在那裡修,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修淨土法門的,他們到極樂世界,也是在實報莊嚴土。但是極樂世界特別,特別在哪裡?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十方諸佛世界都不平等,好像現在學校讀書分班的,小乘跟小乘在一起,大乘跟大乘在一起,學華嚴的跟華嚴在一起,學法華的跟法華在一起,它是有等級的,極樂世界沒有。
那經上有說,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有,名字上有,實際上沒有。為什麼實際上沒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文裡頭有宣布,十方世界念佛求往生的人,到達極樂世界之後,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願可不得了!這一願什麼?沒有證得阿惟越致的,統統提升到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什麼?就是法身菩薩,明心見性。這不是他自己修行功夫到這個境界,不是的,阿彌陀佛加持他。加持是真加持得上,不是假的,他就真正有阿惟越致菩薩的智慧、神通、道力,他真起作用。
所以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你看頭一個,阿彌陀佛設想得非常周到。我們這個世界,人身相不平等,有人長得好,有人長得差一點,有人身體強壯,有人身體衰弱,有個高的,有個矮的,這什麼?這不公平。身體健康、相貌好的容易起傲慢,不好的他有自卑感,這不是叫人生煩惱嗎?所以阿彌陀佛第一個願,四十八願第五願,就是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身體相好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你也是什麼樣子。真平等,相貌是一樣的,身高是一樣的,相好是一樣的,智慧是一樣的,神通是一樣的,樣樣享受都是一樣。這是除了極樂世界之外,任何一個諸佛剎土裡頭沒有的。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沒有妄語,阿彌陀佛說話算話,不欺騙我們。什麼世界都不是平等的,只有阿彌陀佛平等,阿彌陀佛是以他為標準,十方世界是以每個人修行功夫、造業善惡為標準,那就不平等了。
所以此地的大乘也不是一般大乘經上所說的大乘,它有特別的味道在裡頭,「諸佛如來之所行」,這個大乘。「又此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這解釋這個大字,是極樂世界當體之名,極樂世界大,大到什麼程度?下面這幾句給我們說明了,常遍為義,常是沒有生滅,這叫常,有生有滅叫無常,不生不滅。遍是周遍法界,佛經上常說遍法界虛空界,極樂世界多大?遍法界虛空界。一點都不錯,它是法性土,這就是它不一樣的地方,不但它的實報莊嚴土是法性土,它的方便有餘土也是法性土,它的凡聖同居土還是法性土。換句話說,極樂世界只有法性沒有阿賴耶,八識沒有,雖有四土之名,這個名跟十方世界名一樣,實際全是法性身、法性土。往生到極樂世界乘著蓮花去的,蓮花就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你坐在蓮花裡面,時間很短就到極樂世界,在蓮花裡面轉八識成四智。當你坐上蓮花就把八識放下了,四智菩提就出現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識沒有了,識是生滅的;性,性是不生不滅。所以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那個相跟阿彌陀佛的相完全一樣。
我們背後這是極樂世界變相圖,畫畫的人把阿彌陀佛的像特別畫大一點,其實不是的,阿彌陀佛跟每個往生的人相都一樣。這是人畫的,特別對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的恭敬,把他們三位畫得大一點,要知道實際上是平等的。到那個地方得的身是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雖有四土,平等。所以到那個地方,像經上所說的,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這些都是等覺菩薩,你都看到,都在一起,時時刻刻都見面。不像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有隔別,不是同一個階層看不見。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聽經在一起,學習在一起,進步快。煩惱習氣在那個環境裡頭自然就消失了,為什麼?生不起來,沒有生煩惱的環境。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不必要刻意去斷煩惱、去學法門,都不需要刻意。
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化身無量無邊,去幹什麼?去接引十方世界念佛往生淨土的人,佛的化身去接。極樂世界每個菩薩,就是每個人,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他們也化身無量無邊,他化身幹什麼?化身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去,去供佛、去聞法。你就知道,到極樂世界去學佛法,誰教你?諸佛如來教我。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親自教我,在十方諸佛剎土,你都能夠有能力去見佛,佛親自教你。極樂世界學習一天,我們這個世界學無量劫都比不上,你就曉得極樂世界成就多殊勝!這能不去嗎?去很容易,不麻煩,只要自己真信,記住,不能有絲毫懷疑;真正發願,我這一生沒有別的想法,就想見阿彌陀佛,就想跟阿彌陀佛學習,要有這種懇切的願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要想回到這個世間來很容易,到極樂世界之後再回來。再回來是菩薩身分,再回來你是法性身,你跟諸佛一樣,這些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想聽什麼佛法,你就給他講什麼法。佛現身沒有一定的身,佛說法也無有定法,來現身,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真自在。
所以這個大,大是讚歎、讚美,常遍為義。下面給我們說明什麼是常、什麼是遍。「體無邊涯」,中國古人講的大而無外,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發心,發什麼心?真心。真心多大?沒有邊際。真心就是自性本體,佛經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小的人不能往生,往生極樂世界心量一定要大,度眾生要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不是我這一個地區,不是我這一個國家、一個地球,不是的,全宇宙裡頭所有星球裡的眾生我統統要度他,要發這個大心。「絕諸對待」,對待就是相對,相對這個念頭要斷掉,沒有相對的,有對待就不平等,沒有對待就平等了,這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修。一定要曉得,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沒有對待,沒有你跟我,是一體,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橫該十方,豎通三世」,橫是講的空間,十方是一體,豎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也是一體,十方三世是一體,沒有分別。「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這就是自性,有沒有在自性之先的?沒有。「唯此先於諸法」,只有自性是先於諸法,為什麼?它能生諸法,諸法是它所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是大的意思。
如傅大士偈言:「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這兩句話說的是什麼?說的是自性。有一個物,它先於天地,為什麼?它能生天地、能生萬法,它沒有形狀。自性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三種現象都沒有,但是它能生這三種現象。這個地方用了一個有、一個無,這兩個字用得好,有、無在此地是一個意思,有不能執著,無當然也不能執著。有是什麼?有自性,自性非物質、非精神、非自然,你看不到它,你聽不到它,你摸不到它,這是能生的本體,自性。它沒有形狀,它是清淨寂滅的,它能生天地、能生萬物。所以,這兩句話是形容自性本體。「故強名為大」,不得已勉強用一個字來代表它,就用大字。「如《涅槃經》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為什麼說它大?只有它不生不滅,永恆存在,它不變不易,它沒有改變,不會變易,永恆的,這叫常。「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這都是經上形容大這些文字。
「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是比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宗第一義諦」。淨土宗修行證果,理是什麼?道理,道理就是這兩句話,淨宗之所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本來是佛,迷了變成凡夫,現在我們返迷歸覺,就作佛了。只要把迷放下,覺就現前,不要再去找覺,找覺就又迷了,只要放下迷惑,那就是覺。明暗是一體兩面,有明,暗就沒有了,有暗,明就沒有了。佛是明的這一面,迷是暗的那一面,只要放下暗,明自然就現了,不要再去找明。所以說放下就是!
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在什麼時候放下?在什麼場所放下?修行人第一步,在六根門頭放下。眼見色的地方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耳聽音聲的時候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鼻在聞香的時候放下;舌在嘗味的時候,在你吃飯、吃東西的時候放下;起心動念在想像當中放下。這真修行,真功夫。什麼是佛?佛眼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佛聽聲音聽得很清楚、聽得很明白,也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做佛,這就是回歸自性。這叫真用功,真會用功,完全回歸到清淨平等覺。你能這樣修,你的心永遠是清淨、永遠是平等、永遠是覺而不迷,這就是經題上教導我們淨宗修行的總綱領,清淨、平等、覺。心淨則佛土淨,只要心淨,外面環境統清淨,為什麼?不染污了。
我們接著看下文,「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用什麼修?用這個修,用心去修。「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就是佛。即心即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這不就變成一體?「自他宛然。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超情離見,強名為大」。自他確實是一體,但是自他有宛然。不二、宛然是一,你要能夠在這裡證實、證得,就契入佛的境界了。有沒有修、有沒有證?有,雖然有修、有證,不執著修證的痕跡。為什麼?執著修證的痕跡,變成凡夫了,為什麼?你有起心動念,你又有分別執著,凡聖差別就在這裡。所以超情,情就是分別,見就是執著。
大也是不得已說的,為什麼?哪有名字可說!連老子都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是假名,教學的時候是方便,如果契入真實,這個方便法要把它放下,你才能見到真實。「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大乘做比喻,「以明全經要旨」。大乘是智慧,大乘是般若,全經就是在般若當中流出來的,全經重要的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理論、方法。通常我們講大乘表智慧,無量壽表德行,莊嚴表相好,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就是下面講的,清淨、平等、覺。只要你的心清淨、平等、覺,你一定會證得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無量壽莊嚴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如來智慧,大乘是智慧,德,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智慧德相,說盡了。這部經說的什麼?就說這個。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