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研究生教育的关键 |
送交者: 高世屹 2002年05月09日19:01:3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但无庸讳言,研究生教育在学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它妨碍了学术繁荣,有害于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在日前召开的首届全国研究生会主席论坛上,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的研究生会主席畅所欲言,共谋研究生的学风建设问题,展现了青年学子端正学风、培养严谨治学态度的勇气和责任。 研究生论文缺乏创新 近年来,高校频频揭出一些为多数学人所不齿的丑闻。涉嫌抄袭者从一般学校到全国名牌大学,从人文学科到自然科学界,从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到青年教师、博士生导师,不仅剽窃国内著作,对国外论著也毫不手软。 网络的发展使得现在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可查阅资料,在为勤奋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剽窃者提供了捷径。一些大学教授指出,无论是平时布置的小型论文,还是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有些研究生都不自己动脑思考,而是从各种杂志中或互联网上摘抄,东拼西凑,甚至全文囫囵吞下。 一稿多投、多发现象,是高校研究生学风不纯的另一种表现。有些研究生为了追求发表文章的篇数,把同样内容的一篇论文改头换面投向别处,或把相同的一套数据采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变成多篇论文去投稿发表。 更有甚者,干脆花钱“买名”,找人代考、代写论文。不久前,长沙一些高校附近不但出现替人写论文的“枪手”,还有人居然开起了所谓“学术传播”的“枪手公司”,实为学术界所汗颜。 研究生论文缺乏创新,是研究生会主席们关注的又一焦点。西安某高校对某个专业已经授予学位的35篇博士论文进行调查,发现有明显创新成果的只占20%,有一定创新成果的占40%,创新不多或者根本就没有创新的比例高达40%。 与会研究生会主席总结出目前学风不正的5种表现: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粗制滥造的平庸之风,弄虚作假之风,作弊抄袭之风,权、钱、学交易的腐败之风。 客观评价 冷静分析 “对于学术腐败问题,也应坚持辩证的分析眼光,要看到绝大多数研究生的研究态度和治学方法是严谨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邹东涛教授说。 少数研究生学风不正,多是受了社会上浮躁风气与商业上投机心理的影响。 一是利益驱动。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有具体的要求,有的学校还规定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2至3篇学术论文或者完成一部专著,有的还要求至少有一篇在国际三大检索系统上被检索。学校规定的任务当然得完成,有人完不成,只好找关系,托熟人,交版面费。 二是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较大缺陷。一些大学不切实际地争取硕士点、博士点,导致有的研究生只会考试不会思考,缺乏基本的科研素养。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张弥曼说,当前高校有种“丢出一把米,马上就要鸡下蛋”的做法,致使一些人练就一身“写的文章比读的文章还多”的“神功”。一些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往往是同一教授的学生,天长日久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近亲繁殖”,阻碍了学术的进步。 三是对研究生道德教育的忽视。有人认为研究生年龄层次普遍偏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不需要过多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制度与诚信是根本 教育部有关人士说,在今后的研究生教育中要进一步加强学术制度建设,包括公认的学术准则和规范、完善的学术批评风气、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等等。 按照惯例,博士生学位论文在正式答辩前,一般要请专家评审,之后再进入答辩程序。由于评审专家往往事先知道论文作者和导师是谁,碍于面子,一般都会让其通过。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说,今后将在学位论文答辩、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著作出版、科研项目评估、学术奖项评定等方面,严格推行匿名评审制,改变重量不重质的研究取向。 诚信是学术进步之基,是维护制度的有力保障。现在出现的学术腐败,究其根源是诚信的缺失。著名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常对南开学子讲,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南开大学研究生会主席、博士生钟恒在转述这句话时,动情地说:“唯有高尚的道德,才使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能够很好地自律,而自律正是优良学风的前提。” 在这届研究生会主席论坛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会主席李小华代表40余位代表向全国广大研究生发出倡议:“德业双修,切勿流于空泛;学行并重,切勿脱离实践;勇于创新,切勿教条守旧。” 这是研究生会主席的倡议,更是广大研究生们的共同心声。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