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是老兄对填鸭一词还有曲解。我以为填鸭指的是被动地灌输大量的知识(无用的或有用的,多数是无用的)而不培养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只要求对死的理论记死记熟对付考试,而不讲求其对这些理论只是的真正理解以及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就是填鸭式教育的鄙陋,古人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就讲的是这个道理,填鸭教育还停留在给鱼的阶段。
至于你所举的大陆学生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例子,正说明的填鸭教育的祸害,马克思主义在大陆从小学讲到了大学,不仅讲,还考试要考,可谓填到极点,结果呢,读了十几年马列主义政治课的人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就是填了却没有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的结果,这才是真正填鸭的悲哀。
至于你说的自填,那就不是填鸭,而是自觉地去学习,去运用知识,这不是填进去的知识,是主动习得的。拿我自己的感觉来讲,小时候喜欢读古文,喜欢看知识竞赛,就自觉地去阅读很多古书,也去看一些百科类课外书,这样对语文和其他的科目的确很有助益,后来读中学喜欢英语,就去大量地涉猎原版书,从最简单的朗文公司的简易读物,《英语画刊》到《英语学习》,再到《英语世界》,《中国日报》再到企鹅出版的原版小说,后来阴错阳差读了一个医学,那时候才感觉知识那叫填进去的,五年要读37门课,这才是最辛苦的事。但即使这样,我也不觉得我是在被动地学,因为这些是今后工作要用的专业知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所以你所谓“自填”恰恰已经游离于填鸭教育之外,而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回想自己的启蒙导师——老爸老妈在我小时候也没有象现在的父母那样逼着我学这学那,最典型的是我去学小提琴,学了三个星期实在没兴趣,妈妈也就叫我不用去了。而老爸搞了一辈子报纸,从小就和给我诵读唐诗宋词,也没特意要我记下来,只是出去游玩或什么总会拿一段诗什么的来解释意境,还给我讲一些《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故事,耳濡目染使我对文字有了很大的兴趣。也因为母亲是教外语的,从小就看象跟我学这样的英语节目,即使不懂里面说什么,也对人物的表情,情节很感兴趣,我想我对英语的兴趣从那时开始的。至于后来选择的医学,完全是因为高中里那位生物老师的博学和他介绍的神奇的生物医学知识感染了我,没有他我想我多半读了文科。但此种种,我作为一个受教育者都没有感受到填鸭,真正的填鸭恐怕是高二高三那一箩箩的卷子,但那些除了给了我高考的一个好成绩以外,真的没有什么作用了,现在我已经忘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甚至连牛顿三大定律都记不全了,我甚至还更记得住小时侯读的陶渊明的《归去来辞》。高三的另一个收获是让我真正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以及珍惜时间的可贵,但这和填鸭教育的内容无关,上过高三考过大学的很多人应该和我有同感。
所以总结到一点,“填鸭教育”我还是不赞成的,“放任教育”我也同样不赞成,“启发教育”“思维教育”我觉得才是素质教育应该达到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