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清华全体校友的公开信:吁请顾秉林不寻求连任清华校长
诸位清华校友,师生,校领导以及教育部领导:
我们是一群关心母校清华发展大业的热心校友,鉴于母校近年来面临的形势和
严峻局面以及顾秉林校长的以往表现,吁请顾秉林不要继续担任清华校长。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的排头兵,在不远的未来将迎来她的百年诞
辰。对于我们这些接受过母校的哺育,曾经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的一员来说,没有
什么比听到学校在教育,科研,社会声誉等方面蒸蒸日上的消息更加兴奋的事情
了。而这些进步与发展,作为一校之代表与主要管理者的校长,其所起的核心作用
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是多么希望既有战略眼光、又有出色的管理能力的人担任清华
的校长,最大程度地推动清华的发展,早日实现国家对于母校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
期望。不可否认,顾秉林院士在本专业研究领域中有杰出的表现,但遗憾的是,自
从他2003年出任清华校长以来,清华在前校长王大中领导下突飞猛进的势头骤然
减缓下来,校内外涌现出众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清华未来的持续发展。而在同时,
很多兄弟学校在中国高教改革重组的大环境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这
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清华的发展在过去四年中已经严重滞后;而在这个
表象后面,凸显的是更深层次的危机,那就是清华在未来一,二十年中的发展潜力
跟远景。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清华的学术地位,社会影响力,公众认同程
度必将持续下滑,导致长期处于落后地位的情况发生。这种可能性绝对不应该是有
着近百年光辉历史,代表着中国学术现代化过程的清华的未来,更不是清华十几万
校友能够接受和容许的。
众所周知,母校今日的辉煌和荣誉,建立在众多学长多年来切实奉献的基础
上,而历任校长在学校建设方面的历史功绩尤其不可忽视。在清华的历史上,有两
位校长对清华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是解放前的梅贻琦,在他的领导下,清华从一个
刚刚设立的国立大学转变成为当时最出色的综合性大学。另一位是解放后的蒋南
翔,他成功地扭转了清华因为院系调整师资几乎沦为二流学校的颓势,把清华建设
成最适应当时那个时代的多科性工业大学,进而奠定了今天清华重新崛起的基础。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一位合格的校长,应该具有以下素质。第一位的是要具有教
育家的战略眼光,能够洞悉社会的需要,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与时俱进,最大程
度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第二位的是要有政治家的谋略与手段,能够把自己的教育
理念诉诸实践。现代大学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无论是在校内协调不同群体的意见
跟利益,还是在校外寻求政府与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仅仅有自己的想法是远远不够
的。要有所作为,必须有决心,魄力,跟政治手腕,不能畏手畏脚,一团和气。最
后,校长必须能够面对公众推销和提升大学的公共形象。在现在社会,大学通常被
期待为时代风范的载体,而校长则是大学风范的代表。面对媒体的时候,校长不但
应该传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更应该时刻塑造和宣传大学的形象,让公众从他的身
上,看出一所学校的精神与风范所在。进而言之,作为清华的校长,更应该表现出
学校深厚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积淀。
令人遗憾的是,自2003年担任清华校长以来,顾秉林没有表现出他具有上述
能力中的任何一项。清华的发展陷于停滞,各种问题屡屡发生,学校在社会上的地
位跟声誉江河日下,其他学校的崛起在各个方面挑战清华的优势。在母校面临着最
严峻的局面的时候,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熟视无睹。因此,基于下文对清华危机的全
方面分析,我们郑重呼吁顾秉林不要再留任清华校长一职:
第一, 缺乏教育家的眼光,对于未来清华的整体定位含混不清,对清华各学科应该
如何发展,毫无作为。
清华经过文革后几任校长的不懈努力,虽然名义上恢复了综合大学的学科布
局,但是总体上仍然是工科独大,其他学科处于从属地位。更加严峻的是,即使这
样的形势也受到了国内其他学校重组学科后的严峻挑战。传统工科优势减弱,学科
老化,理科发展严重跛足,人文学科长期停滞于二流地位毫无进展,医学更是在跟
协和的谈判中长期反复不前。在顾秉林担任校长的四,五年间,我们看不到他有任
何调整,发展清华各学科的政策,只是在前任开创的学科格局上面停步不前。这种
形势,只能让人质疑,他对于清华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他
是否看得到清华所面临的困境,是否有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与能力。
1. 工科是解放后清华立校的根本,但是由于近年中央跟地方政府对教育投
资的加大,过去一些工科为主的学校得以集中资源专门发展几个工程科学,无论在
教学科研规模,还是参与国家大工程的方面,都远远超过清华的传统工科系所,不
断接近甚至超越清华工科的水平。在最近的国家一级学科评比中,机械,仪器等传
统强项丢掉第一,土木,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更被其他学校远远抛在后面。在工程
项目上,同济大学在中国大兴土木的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主动,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
划、高难度桥梁工程、复杂超高层大跨度建筑工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世界一流的学
术成就和工程业绩;北航、哈工大等高校积极参与大型飞机和军用飞机研发、载人
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大型项目,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北方交大、西
南交大等高校积极参与高速铁路研发,在铁路机车现代化、隧道工程、桥梁工程方
面做出成就卓越,为国家铁路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面对这种严峻的形
势,清华的工科院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引入更加灵活的学生培养
跟用人机制,那么这种趋势只会更加明显。众所周知,工程科学包括工程理论研究
跟实践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理论研究是保持学术领先的基础,而参与具体实践工
程则是维持社会影响力跟经费来源的必要途径。清华工科系无法跟其他学校在规模
上进行竞争,那么必须注重走理论跟实践两个环节。一方面吸引国际国内领先的理
论学者,例如计算机系引进的姚期智教授,另一方面应该全力支持院系去参与国家
重大工程项目,并且给予这些项目的领导人必要的引用人才的自由度,保证研究团
队的规模。近年来国家领导意识到了中国在技术方面的落后,提出在十一五计划中
重点发展制造业十大领域,面对中国工业现代化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清华校方理
应组织科研力量,积极参与这些大型项目,但是清华校方却一再贻误良机,主动放
弃了大好机遇。我们认为,工科系应该早日引入教授跟研究员双轨制,研究人员作
为non-tenure track faculty,而给予领导大项目的教授自主雇用研究人员的自由。这
样,清华工科才能够在不无限扩大tenure-track的教授编制的前提下,既保持从事
工程理论研究的教授的质量,又能保证工程实践开发团队的规模跟竞争力,从而永
远维持清华工科的领先地位。可是恰恰相反,近几年清华人事制度的改革基本上停
滞了,原来的教师分"科研教学"、"教学"、"科研"3个序列名存实亡。
2. 如果说传统工科的优势在不断削弱,那么在新兴的工程学科领域,顾秉林
更是没有任何积极进取的作为。近年来,国际上工程科学演化出了一些新领域,例
如纳米微机械,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等等。这些领域,正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
后发优势的地方。尤其是生物医学工程,跟公共医疗体系紧密相关,有极大的市场
应用前景。国内一些传统文理科大学在设立工科的时候,就看准了这些新兴的领
域,并且直接从国外招聘到出色的留学生学者,例如北大就选定了纳米等领域作为
他们工科的突破口,上海交大跟Johns Hopkins联合培养生医硕士,学生在美国完
成硕士课程。相反,清华在这些领域要么是没有发展目标,要么是象生医工程这样
长期被学校忽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生物医学工程系近5年来没有引进过一名算
得上是优秀的教授),停留在国内低水平的层次。
3. 在工科岌岌可危的同时,清华理科同样也处于复建二十余年后的发展瓶
颈。数学跟化学系长期处于国内二流学校的水准,找不到任何突破口。这种局面不
是引进一两个特聘教授或者院士就能够改变的,而需要有魄力的系主任跟学校的全
面支持。数学是物理教育的重要组分,而化学则是跟生物,以及近年来新兴的纳米
领域息息相关,在这两个学科上面跛足,清华的理科就永远不能说是国内一流。同
数学系和化学系遇到非常多的困难相比,清华物理系跟生物系还算相对幸运,在复
建的过程中有很多能力出众的系主任,以及得到了外界的很多学术上的支持,得以
较快地进入国内一流梯队,并在国家重点学科,科研成果,院士等上面表现不凡。
但是,他们的发展同样面临很多挑战,尤其是生物系,因为生物跟医学研究的紧密
相关性,清华长期无法跟协和理顺关系,严重影响了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清华生
物系虽然得到了学校985经费的大力度支持,但是无论是规模,还是经费,根本无
法跟那些合并了医学院的大学相比。纵观国内最好的几所大学,北大,复旦,交
大,浙大,都通过合并得到了完整的医学科研体系,在生物医学研究成果,经费,
重点学科评比,国家各项奖励项目,院士人数等方面立刻上了一个台阶。跟这些学
校相比,清华生物系则成了校内资源经费的黑洞,无论学校如何特别重视支持,仍
然不可能跟其他学校处于同等层次竞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生物系也从饶子和,
孟安明等取得重要突破的乐观中掉落下来,目前面临着发展上的重要问题。同时,
需要指出的是,饶子和、孟安明等是10多年前引进的教授,而最近5年来生物系
新引进的教授基本上还没有出重要成果的迹象。
4.对比理科的发展不均衡,那么清华人文社科学科就只能用不及格来形容。
不要说在全国学科排名中10,20名以后的尴尬地位,学校似乎从来就没有认识到
人文社科学科对于清华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性,看不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社科重
新占据了社会最显著的地位,人文社科出身的人不但成为政府高级官员,公务员的
主要组成来源,而且广泛占据了新闻,媒体等舆论渠道,成为和人民大众生活直接
相关的显学。面对这种社会发展趋势,清华仍然是把人文社科当作理工科的点缀,
限制文科规模发展,把文科教师的主要工作定位于讲授全校公共课程,在教师数量
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每个老师为大量全校性人文选修课疲于奔命,可以用在培养本
学科学生跟学术研究的时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样严重的是,从来没有人文学院出
身的教师担任校一级领导来维护文科发展的权益,复建文科二十余年,学校里面仍
然没有一种可以让文科自由发展的人文气氛,人文学院当年下礼聘来的专家学者要
么是象葛兆光一样成名后就被传统文科强校挖走,要么是在学校里面无声无息,更
有甚者,还有象陈丹青一样拂袖而去,把清华僵化的体制暴露在全国人民的视野之
中。在这些著名学者纷纷去职的同时,从顾校长上任的2003至今,除了经管学院
引进钱颖一、李稻葵、白重恩等以外,清华6个文科学院的其他5个(人文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美术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都没有引进过在国内外具有
显著影响力的学者。我们所熟悉的如李强、景军、李希光、薛澜、张明楷、崔建远
等知名教授,几乎全部是王大中校长在任期间引进的人才。
面对以上诸多挑战跟各个学科困境,我们看不到顾秉林有任何明确的,一贯
的教育思想,有解决哪怕是任何一方面问题的想法跟决心。工科广大院系抱怨学校
把985经费过多投给理科文科,失去工科传统优势;文科系抱怨学校限制招生跟发
展规模,无法形成内部的良性循环;理科系发展受到外在跟内部因素的限制。更加
严重的是,学科发展的停步不前,更直接影响到了清华的社会声誉跟高考招生。在
当今社会价值迅速转型的大环境下,人民群众对于综合大学空前认同。近几年的高
考招生中,在最发达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考生偏好北大,复旦等
传统综合大学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清华过去那种单一的工科形象极大地损害了
考生的信任。某些学校在招生的时候更是公然宣传理想主义的学生应该选择文理
科,想早日挣钱养家糊口的去学工科,或者是拿自己的'新兴工科'来对比清华的
'夕阳学科'。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大学在北京等地的优势
必然会不断扩大并发展到到更多经济发达省份,如果到那时候清华仍然不能改变在
社会上单一,僵化的形象,那么现在这种招生的优势必将荡然无存。设想一下,没
有领先的学科,再失去了领先的招生,清华还能够依靠甚么来维持今日的优势?
第二, 缺乏政治手腕与,处理校内外事务严重无能
在现代社会,一个合格的校长,就象大公司的CEO一样,需要有出色的管理能
力跟政治手腕,来协调各个方面的诉求,为学校发展创造最合适的空间。但是,在
面对以下种种问题的时候,顾秉林没有表现出任何处理复杂事件,为清华发展谋取
权益的能力。
1.医学领域的反复不前。随着上一轮高校合并的结束,国内高校发展的形
势已经很明朗了,北大,复旦,交大跟浙大这四所最可能在未来跟清华处于长期
竞争地位的高校,都获得了完整的医学院跟大量附属医院,从而奠定了他们在生
物医学研究,公共健康服务中的优势地位,唯独清华被抛在后面,并在跟协和的
关系不明中错过大量发展机遇。清华既然从王大中时代开始就决意发展医学,那
么就应该全力以赴,争取一切资源,想尽所有手段来解决跟协和长期纠缠的局
面,从而将医学发展的关系理顺,进入快车道。一日跟协和的关系不明确,就一
日无法整合研究资源,协调学科发展方向,从而远远落后在其他四所大学后面。
事实上,现在北医的发展已经全面接近甚至超过协和的现实,最好地说明了医学
院跟综合大学的合并,对于医学发展能够起到多么大的推动。而这些问题的解
决,需要领导者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例如饶子和院士担任南开校长期间,与301
医院开展合作,也为解决南开医学面临的高水平医院的瓶颈问题打开了重要的资
源。
2.学校教学,科研,教工住房用地开发长期停顿。学校的发展,缺少不了
建筑规模的扩大跟保持一支能够安家乐业全心投入教学科研的教师队伍。但是,
清华在2003年得到海淀区给予的朱房跟八家保留发展用地之后,至今没有任何
开发的计划,处于永久搁置状态。在过去5年清华周围的房价上涨超过200-
300%的情况下,广大青年教工现在根本无法负担学校附近的住房。如果说高搁
的拆迁费用是阻碍开发这两块地方的主要阻力,那么现在负担不起的拆迁费用,
学校未来更加不可能负担得起。相反,在2003,4年的时候,当时几个商业银行
给了清华北大等学校几十亿的贷款额度。如果校方有王大中校长当年贷款十几个
亿开发紫荆学生公寓区的魄力,在当时拆迁费用比现在低得多的情况下,能够一
举解决这两处的征地问题,那么不但能够解决大量青年教工的长期住房问题,同
时也能为筹建中的综合医院获得土地。而校方没有魄力,拖拖拉拉到今天的结
果,就是本来5年前可以在房价低的多的时候购买校外商品房的教师,却因为对
顾这一届领导的能力抱有希望而没有购买,现在再也不可能负担起学校周围的住
房。同样,台湾长庚集团投资的国际医院,虽然医院本身的建设经费有了保证,
却因为学校迟迟无法征地,而无限期拖延下去。跟顾的无能相比,比清华更接近
闹市地区的北大,却得益于许智宏闵维方的出色领导能力。不但巧妙地校外的科
技园转化成为科研用地,极大改善了教学科研空间以学生住宿条件。而且他们战
略明确,很早就明白学校的财力不能够确保开发教师住房,因此在几年前的时候
就组织教师在五道口等地大量团购,从而解决了很多老师的后顾之忧。同样,北
大方正集团投资的北大国际医院,已经正式动工。顾秉林在这方面的表现,完全
不及格。
3.缺乏校内危机处理能力,严重丧失学生信任。一个合格的校长,要能够
得到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戴,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敢于面对学生。
2003年以来,校内出现过几次严重的学生与学校的对立。一次是无法兑现研究
生4,2,1的住宿条件,导致学生去工字厅要求见校领导。顾秉林自己不出面,
反而打发几个态度恶劣的中级工作人员,对学生说出'你们对清华没有贡献,凭
甚么要求改善住宿条件'的丧心之语,极大地伤害了几千在校研究生对母校的感
情。设想一下,如果顾能够以校长的名义,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亲自向学生解释学
校暂时的困难,将是如何一个不同的结果。第二次是水木清华bbs站事件。在
2005年,教育部要求学校加强管理bbs论坛的政策出台。作为多少届清华学生
的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bbs的任何变动都对学生意味重大,如果学校在处理这
个问题上能够以人为本,向学生充分解释国家政策,并说明自己的苦衷,相信是
能够获得广大同学的谅解。但是学校粗暴地采取干涉措施,造成水木清华bbs四
分五裂,从而彻底离心了一代学生。跟广泛受到学生爱戴的前校长王大中,张孝
文等相对比,顾秉林是清华解放后声望跌到最低点,最不受学生尊重的校长,是
完完全全的失败。
第三, 回避媒体,缺乏社会活动能力
九十余年以来,清华大学一直在广大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声誉。因为这些社会
的赞誉跟认同,清华有幸得了到很多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公司和个人的无私赞助支
持。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学校的形象是时刻处于媒体跟人民的监督之
下,这种荣誉需要每一个校友精心维护,更需要学校有组织地,系统地去经营,才
能够维持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对学校的认同长盛不衰。但是,在顾秉林任上,清华负
面新闻不断,正面宣传空洞乏味,极大地损害了清华各方面的利益。
1.缺乏清晰的宣传战略,对外舆论宣传毫无章法。一所大学在大众心目中的
地位,不仅仅是由她的学术水平决定的,毕竟那些高深的科研成果普通百姓难以理
解跟比较。人民群众对一所大学的先入为主的印象,是她是否有丰满的文化形象,
是否对年青的考生有感染力。我相信很多学子在报考清华的时候,都是被荷塘月色
的清华,人文日新的历史所吸引,而不仅仅是学科排名高低或者就业是否理想这些
因素。考生,特别是高中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对自己心目中理想主义的认同起
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清华能够面对社会全面展现出自己各方面的魅力所
在。这种综合形象,不但影响考生的选择,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捐助等方方面面。遗
憾的是,顾秉林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在他的任期上,清华的声誉从
九十周年校庆以的顶峰一路下滑,某些任由媒体摸黑的行为,已经到了令人忍无可
忍的地步。
2.消极回避媒体。今日之大学,早就不是往日的象牙塔,从教师到学生,一
言一行,各种政策,都暴露在社会媒体之下,接受公众的舆论评判。一个有能力的
校长,应该能够领导学校新闻机构,主动接触媒体来树立自己正面积极的形象,同
时巧妙地化解危机跟负面新闻。但是,在顾秉林领导下,清华新闻机构一味回避媒
体,在今年重庆文科招生危机事件中,完全暴露了领导层的无能,任由某些媒体抹
黑诬蔑清华,把清华求贤若渴破格招收几个省市的文科状元说成是破坏分科规则,
把清华的新生奖学金说成是用金钱收买考生。由于校方拒不回应媒体澄清实事,随
着事态的发展严重到全社会的主流媒体都指责清华破坏招生规则的情况下,清华仍
然禁止参与招生的老师跟招办接受媒体采访,说明真相,从而在大众眼中坐实了媒
体的指责。面对这种荒唐到极点的做法,我们想质问一句,他们有甚么权力,把清
华多少代人建立起来的声誉跟地位,任由媒体来践踏?这种掩耳盗铃,装聋作哑的
方式,难道真的就能期望社会广大群众很快淡忘掉负面消息?在我国各级政府都设
立发言人,主动应对媒体的大形势下,清华有了成绩不去联系媒体主动宣传,受到
摸黑唾面自干,这就是顾秉林理解的'行胜于言'么?更有甚者,清华明明有一流
的新闻传播学院,经常为国家危机处理出谋划策。到了清华自己危机重重的时候,
学校为什么不能够组织人文,传播学院的老师,来帮助清华渡过难关?事实上,清
华近年来消极应对媒体完全是顾秉林领导无方的结果。在王大中时代的清华跟媒体
的互动就积极正面得多。在刘海洋事件中,清华校办,新闻处面对媒体的多方轰
炸,坚定立场,保护学生,出色地缓解了这一突发事件对清华的负面影响,并且维
护了清华治病救人的人文关怀形象。
3.缺乏社会活动能力,无法代表清华形象。对于顾秉林这种逃避媒体的校
长,在一些会议场合接受记者访谈也许是最后一个体现学校气质,推销学校形象的
机会了。北大的许智宏上任后,持之不懈地用各种机会宣传北大的理科是全国第
一,一改北大长期在大众眼中的文科强,理科(高考分科的理科,而不是学科)弱
的形象,高调在宣传北大文理法医都是第一。相反,顾秉林没有能力向公众推介清
华综合大学的形象。在两会,校长论坛这些最好的面对媒体的机会的时候,顾每一
次的发言都是空洞无味,无关痛痒,毫无真知灼见,很难想象考生的家长或者学生
本人听了顾的发言,会对清华增加半点仰慕之心。
4.缺乏筹款能力。大学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北大单是2007一年,就收到
了美国,新加坡等国超过3亿元人民币的捐款支持;更屡屡通过政治关系,获得国
家的专项支持,例如价值上亿的国际数学中心,以及通过艺术学院获得温家宝总理
特批的数亿元的歌剧院。在同一时期,浙大也依靠浙江无数企业家以及校友资源,
获得海内外数亿元的巨款,单是今年成立法学院,就获得了光华基金会一亿元的捐
助。跟这些充分利用政治,经济资源的学校比,清华长期就靠着香港几个财团的有
限捐款,在其他地区都没有甚么收获。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有
杨振宁,姚期智这些大师,却不去从国家争取一分钱的特殊经费,还要依靠杨先生
老迈之身,在香港,美国各地奔波筹款。这种可悲局面,唯一说明的就是顾的无
能。
第四, 学生培养素质下降,学生培养目的不明
建设一流大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以期成为日后社会发展
的中坚与核心力量。清华在九十余年的历史上出色地承担着这种使命,在她的学生
中,涌现出无数杰出学者,工程师,政治家等精英人物。但是,中国社会的急速发
展与转型,对于清华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对
此,顾秉林仍然是没有表现出他对于这个严峻的问题有任何真知灼见,或是处理解
决的方式。
1.本科教育的失败。清华的声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
的成就。在90年代末学制缩短跟本科生扩招之后,对本科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问
题。在顾的任上,学生培养毫无起色,缩短学制后注重基础的优秀传统被抛弃,学
风更是受到社会浮躁气氛的影响日益败坏,本科教育整体敷衍,学生两级分化日益
严重。优秀的学生因为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进步,有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因此取得
了很多令人欣慰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那些不喜欢自己专业,或者是自觉性不强
的学生,学习越发没有目标与动力。很多课程的要求跟考试难度不断下降,可是不
及格的学生比例仍是不断增加。在这种整个社会大风气影响下,清华如何维持学生
培养质量,是极为严峻的挑战。我们认为,学生日后的成就,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
是对从事的事业是否足够的激情跟自我认同。因此,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能提供
给学生尽量多的机会来认识自己最愿意从事的职业领域;简单地说,也就是淡化专
业界限,力求提供通才教育。近几年来国内的一些学校对此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例如复旦本科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我们有理由相信,考上清华的考生,在智力才
能上都是足够优秀的;在他们当中一些人毕业的时候成就远远比不上那些当时高考
成绩低于他们,去了教学科研条件不如清华的学校却在里面脱颖而出的人的主要原
因,就是他们在清华没有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道路,无法从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中获
得足够的正面鼓励支持。作为校长,应该尽最大可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
遗憾的是,在本科教育改革的方面,顾在这五年中仍然交不出合格的成绩单。
2.不敢喊出精英论的口号。作为国内一流大学,清华到底要培养甚么样的人
才?社会上流传"半国英才进清华"的说法,这样多学生跟家长的信任,背后是国
家给予巨额经费支持,唯一的目的这就是希望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
精英,成为引领社会潮流的人才,而不是一部机器上没有个性的螺丝钉。蒋南翔校
长当年提出红色工程师的口号,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工程师就是社会的主流精英,
是决定社会经济走向的人物,这也是清华在文革后20多年来在政界独领风骚的原
因。清华应该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时时刻刻给他们灌输社会责任感跟使命感,
要他们明白,一个清华学生应该对社会发展,对大众承担的责任跟义务;而只有成
为精英人才,才能够实践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理念。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现在学
校仍然在宣传空洞的双肩挑制度。它作为现在清华的培养目标,已经彻底脱离于时
代。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从事政治的越来越多的是人文社科出身,而工科唯一
的上升路线是大型企业技术管理的道路而已,即使这个途径也受到了管理学科出身
的人的强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辅导员经历,对于日后的事业或仕途发
展,帮助是微不足道的,反倒不如扩大文科,尤其是社科专业的培养规模,才是增
加在未来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力的正确方式。总之,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作为一个学
校,一个校长,最重要的就是与时俱进。蒋南翔校长有独特的眼光,看到当时社会
最需要的人才,给那时的清华学生设计了最合适的发展道路。现在的校长,如果没
有半点眼界,沿用40年前的方法,去套今天的社会,那真是刻舟求剑,怡笑大
方。
3.学校文化的日益沦丧。清华历史上是一个文化重镇,自从清华建校以来,
清华一直是在时代文化风潮的最前列。但是近年以来,随着工科社会影响力的日益
削弱,清华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逐渐演向刻板,平庸,乏味演变。而那些传统综合
大学,则借助自己强大的文科底蕴,不遗余力地向社会推销自己的文化形象。例如
北大跟凤凰卫视合作的大讲堂系列,已经俨然成为了国内高等教育文化的主要舆论
平台。清华很多人不承认或者不敢面对这种变化,口口声声用'行胜于言'为自己
辩解。一方面,'行胜于言'被谬解成为'行而不言', 而'厚德载物'则被庸
俗化成毫无立场原则,一味包容社会既成现实的不公正,而不是象清华无数前辈那
样,所'言'者,是心中坚持的的理想主义,而'行'则是去实践这些理想的方
式。现在这种'言''行'割裂的校园文化,唯一的结果,就是把入学时候意气风
发指点江山的高中生培养成没有立场跟独立思想的庸才。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
生,怎么能够指望他们能够承担未来社会的各行业领袖的角色?
清华能够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长久不衰,在千千万万自强不息的校友们的奋斗
跟奉献之外,也是因为曾经幸运地拥有几位具有杰出品质的校长,在清华屡次面临
重大动荡的时候把握住时机,成功地带领清华渡过危机。而现在,清华的发展已经
再次面临最危急的时刻。顾秉林在台上的五年,毫无进取之心,只求保守无过,决
不尝试任何对学校有益的改革。在其他学校飞速进步的时候,清华发展的任何一点
缓慢甚至停顿,就是相对位置的大倒退。事实上,在当今高校拥有的资源相对均衡
的情势下,学校发展的好坏,最关键的就是有没有一个有能力的校长。以上海的两
所学校做例子,在90年代中期之前,复旦无论是在学科组成,科研成果,还是社
会声望上面,一直远远超过同城工科为主体的交大。但是在985计划两所学校受到
同等支持力度的情势下,交大当时的校长大刀阔斧组建学科,在社会上全面宣传塑
造交大新形象,在短短的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交大已经有隐隐超越复旦的势头,
这就是一个有能力的校长对学校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的最好的例证。在这个高教飞
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成功的校长,一定要有霸气,敢于把自己的先进教育理念在自
己学校实践,并积极推广给全国人民,敢于开风气之先。为了实现这些变革,则要
求现代大学校长具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有谋略,有胆识,有过人的智慧。在这个
前提下,校长本人是否是院士则无关紧要,事实证明,清华过去几位最杰出的校
长,本身并不是著名学者。同样,清华校长也不应该拘泥于本科出身清华。一个有
理想抱负的校长,是把这个职位当作实践自己教育理念,以图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进
步的舞台,正如同最近上任的南开校长饶子和对南开的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清华现任校长顾秉林,缺乏上面列举的任何一条成功校长必不可缺的品质。在
明年即将结束的第一个任期中,我们已经看到他在各方面的失败与不称职之处。如
果他继续连任校长,那么清华将错过2003-2013整整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那将会
是不可挽回的灾难。我们绝对不怀疑顾秉林作为校友的一员,对清华的感情以及对
清华发展的良好愿望。正因为有这个共同的目标,所以我们呼吁他能够清醒认识到
自己能力的不足,不追求连任,而是抱着对母校负责的原则,主动让贤,让更加合
适清华发展的人选来担任校长一职。我们从不否认顾本人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他
早日回到自己的教学科研岗位上,对清华,对他自己,都更加合适的一个选择。那
样的话,在清华的校史记载他的时候,他至少还会有一个亮点,那就是他以清华为
重,及时辞去了这个他不能够胜任的职位,从而为清华重新走上发展路线,铺平了
道路。清华的发展,不是顾秉林一个人的荣辱问题,而事关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世界
一流大学的成败大业,因此顾的不称职,不但是对清华的极大不负责任,也辜负了
国家为了建设清华而投入的大量投资,辜负了党和政府对清华的殷切希望。
我们吁请顾早日请辞,这就是他个人能够为清华发展所做的最大贡献,同时吁
请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甄选更加适合清华发展的校长,以实现早日把清华大学建
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