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字改革的发展历程
| [<<] [>>]
文字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社会改革,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在战争年代,文字改革没有正常开展的可能。在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和政治斗争压倒了一切,文字改革运动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新的人民政权的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文字改革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第一节 文字改革的序幕
(1949―1955年)
1949年至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头六年,是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研究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机构,确定方针,制定实施方案。
一、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文改革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诞生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全国各界爱国、进步人士到北平,共商新中国建国大事。在这一新形势下,全国各地的语文专家、文字改革工作者纷纷写文章、出书刊,互相联络,呼吁团结合作,希望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恢复一度沉寂的文字改革事业。
1949年初,国语罗马字的创始人之一黎锦熙给吴玉章写信并当面交换对文字改革的见解。
1949年8月28日,吴玉章等在华北大学举行了文字改革协会第三次发起人会议,新增胡乔木、聂真为发起人。
1949年9月1日,毛泽东主席指定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10月20日,协会举行了第一次理事会议,决定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
12月4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召开了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推选吴玉章为常务理事会主席兼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主任;推选黎锦熙、胡乔木为副主席兼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2月,主要工作是组织对拉丁化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研究;“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了几百种汉语新文字方案。
二、新中国第一个主管文字改革工作的国家研究机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0年7月,教育部邀请在京的语文研究工作者30多人座谈,提出了组织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建议。
1951年12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示,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一个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由马叙伦主持。
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制定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1952年3月开始了以制定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为主的研究工作。
1952年8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
10月,拼音方案组召开会议,通过一个汉语拼音字母表,其中声母24个,韵母37个。
1953年初,毛泽东对拼音方案组拟出的中国拼音文字字母草稿提出意见。拼音方案组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决定分人拟出几套草案。拼音方法以双拼为主。
6月,拼音方案组拟出5种草案,后议定以吴玉章的方案为基础,深入探讨。
1954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全体委员会议,对拼音方案组提出的5种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进行讨论,但始终无法从中确立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
在试制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前后,1950年到1955年,全国各地工农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海外华侨共633人寄来了655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三、设立中共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指导文改工作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了加强对文字改革工作的指导,于1953年10月1日在党中央成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3年11月21日,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研究了整理和简化汉字问题;根据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一年多来研究所得的材料,向中央写了请示报告,提出了可以首先实行的4项初步改革办法。即:1.推行简体字。2.统一异体字。3.确定常用字,并对非常用字加注音。4.极少数汉字改用拼音字母。
四、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建立
1954年10月,周恩来总理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指示:拼音方案可以采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标出四声。10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54年11月20日,国务院任命吴玉章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胡愈之为副主任;吴玉章、胡愈之、韦悫、丁西林、叶恭绰为常务委员,并进行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筹备工作。
1954年12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最后通过了修正后的《汉字简化方案(初稿)》和《一九五五年工作计划大纲(草案)》。
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提出了1955年的工作任务,这就是做好三项准备工作:
1.制定《汉字简化方案》;
2.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3.研究和推行标准音(普通话)的教学。
五、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为了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文字改革工作,研究文字改革的方针,促进文字改革工作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和文改会于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一级有关机关、人民团体和部队的代表207人。
会议代表讨论并一致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
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讨论文字改革问题的会议。它标志着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研究准备阶段的完成而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
六、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从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开始,1955年10月25日至3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罗常培、副所长吕叔湘作的报告《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会议于10月31日下午闭幕。
第二节 文字改革的高潮
(1956―1965年)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以后,文字改革工作进入全面开展阶段。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又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确定方针,公布方案(1956―1958年)
新中国的文字改革工作经过六年多的摸索和努力,到1956年各方面准备已经基本就绪,各种工作已经逐步展开。这个时期主要是批准和确定文字改革的方针、任务,发布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等。
(一)中共中央批准文字改革的方针。
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批转了1955年11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党组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的情况和目前文字改革工作的请示报告》。《指示》所批准的文字改革方针是:“汉字必须改革,汉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工作。”
这个方针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规定的,包括文字改革的目标和步骤,目标是拼音化方向,步骤是首先简化汉字,同时进行拼音化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推广普通话,一是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二)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经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通过以后,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务院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
这个简化方案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社会上长期广泛流行的、约定俗成的简化汉字,所以推行起来比较顺利。
(三)全国报刊实行横排。
这个时期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是从1956年1月1日起,全国报刊实行了横排横写。
(四)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6年1月31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开始审订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
1956年3月20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联合指示》,各省、市开始进行方言普查。
(五)公布《汉语拼音方案》。
1956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会上作了关于文字改革的发言。接着毛泽东主席讲话,在讲话中,表明了他放弃汉语拼音采用民族形式自创字母的主张,而转回到了他曾经赞成过的采用拉丁字母的态度。
1956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和《关于拟订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文改会拼音方案委员会于1956年4月到1957年10月召开了10次会议,对《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修订。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大事,为了把方案审核修订好,1956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任命郭沫若为主任,张奚若、胡乔木为副主任,有委员16人。
经过反复讨论和磋商,审订委员会于1957年10月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修正草案》,接着,10月25日,政协全国常委会扩大会议同意《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即修正草案);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
在12月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宣传工作计划要点》,拟定从1957年12月11日至1958年1月11日为汉语拼音方案宣传月。
1958年1月1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
1958年1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始讨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2月3日,吴玉章在第一届第五次会议上作《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经过讨论后,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酝酿已久的《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了!
(六)周恩来总理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
1958年1月1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对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了明确透彻阐述。
(七)文字改革宣传工作逐步加强。
在文字改革的黄金时期,文字改革的宣传工作也逐渐得到加强。1956年6月,文字改革出版社成立,这是专门出版文字改革和语言文字书刊的出版社。
二、努力贯彻,形成高潮(1958―1960年)
周恩来总理的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发表以后,全国掀起执行三项任务的高潮。1958年5月5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时提出:“积极地进行汉字的改革。”这个指示是中共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号召,把正在掀起的文字改革进一步推向前进。
(一)推行《汉字简化方案》,继续征集新简化字。
根据国务院决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分四批推行简化字,共推行517个简化字。
1960年6月4日,教育部、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征集新简化字的通知》。
(二)树立推普典型,举行观摩会,基本完成方言普查。
在前两年的基础上,推广普通话工作从学校走向社会,到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高潮。3月20日,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向各省市发出《一九五八年推广普通话工作计划纲要》。
在推广普通话的高潮中,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58年7月25日在北京联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
(三)汉语拼音广泛应用,注音识字颇见成效。
《汉语拼音方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立即在全国推行。新闻、出版、广播、工商、交通、科技等各方面都开始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小学拼音教学和注音扫盲工作中,更显示了良好的效益,推行工作得到迅速的发展。
1959年12月27日,山西省教育厅在万荣县召开了全省推行注音扫盲现场会议。
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
196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总结了注音识字的优越性。
(四)吴玉章深入实际视察,走遍半个中国。
1958年5月到1959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先后视察了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广东、山西等13个省市。
他视察后,立即把他所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了出来,并于1959年3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三、调整、巩固,稳步前进(1961―1962年)
1959年到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起,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字改革工作也进行了调整。
(一)修订《汉字简化方案》,征求各方意见。
1962年9月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举行第八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汉字简化方案》修订小组,推举丁西林委员主持小组工作。修订小组成立后,随即采取座谈、通信、访问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
(二)搞好普通话教学,继续异读词审音工作。
(三)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法,《人民日报》实行难字注音。
1961至1962年期间,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工作由于受到国民经济困难的影响,也放慢了步伐。
在1958年全国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一般都是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教材,教学声母、韵母、声调和拼写规则。后来发现要求初入学的儿童和文盲掌握各种拼写规则有困难,所以开始了拼音教学法的改革。
四、总结成绩,促进改革(1963―1965年)
国民经济经过调整以后得到恢复,1963年,文字改革工作也开始复苏。
(一)郭沫若的《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
为了继续促进文字改革工作,《人民日报》1964年5月3日发表了郭沫若的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
(二)吴玉章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
196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吴玉章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一文。这篇文章是对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六年来各方面应用情况的总结,同时也促进了此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工作。
(三)明确推普重点,总结八年经验。
1963年7月12日,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关于转发〈一九六三年上海市推广普通话工作纲要〉的联合通知》。
1963年8月1日到1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部分省市推广普通话工作会议。
1964年8月17日,第四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在西安召开,这是中断了四年以后举行的一次盛会,标志着推普工作又再次活跃起来。
(四)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这个时期,在汉字的简化和整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是:
1.完成了《简化字总表》的编印。
2.完成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编印。
3.更改地名生僻字工作的进展。
4.整理汉字查字法工作的进展。
第三节 文字改革在低潮中
(1966―1976年)
一、前五年工作完全停顿(1966―1971年)
从1966年6月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被迫停止工作,多数委员和专家受到迫害。语言文字的应用在社会上出现了混乱局面。从1966年6月2日起《人民日报》报头取消了汉语拼音,其他报纸、期刊也先后不用汉语拼音拼注报刊名称;7月,《文字改革》杂志和上海《汉语拼音小报》停刊,8月,《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专栏停刊。
二、后五年工作有所恢复(1972―1976年)
1972年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郭沫若找了从五·七干校回北京探亲的文改会副主任叶籁士谈话,决定从干校调回部分干部,开始恢复文字改革工作。
(一)拟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75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报送国务院审阅。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进行调整修订,再次在有关部门和地区征求意见,1977年5月拟出修订稿,正式报国务院审批。
(二)推广普通话工作重新恢复。
1972年,各地开始恢复推广普通话工作。
(三)进行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举办汉语拼音广播讲座。
1974年3月15日到4月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汉语拼音广播讲座。
(四)汉语拼音在中国地名罗马字拼写法上有了可喜进展。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应用,首先在中国地名罗马字拼写法的工作中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五)宣传工作有所恢复。
1973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在《文字改革简报》副刊第2期上批示同意恢复《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专刊。
十年动乱后期,文字改革工作有所恢复,但是仍受到政治运动的不断冲击,在左倾思想的干扰下,步履蹒跚。
第四节 文字改革的复兴
(1977―1985年)
一、文字改革工作的恢复(1977―1979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字改革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恢复。
(一)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77年5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将《关于〈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请示报告》送国务院审批。10月31日,国务院将这个报告批转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
1978年3月2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学校试用简化字的通知》,决定全国统编的中小学各科教材,自1978年秋季起一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
(二)教育部重申推普方针,召开第五次全国普通话观摩会。
1978年8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重申必须继续贯彻“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普方针。
1979年4月22日至28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在杭州市联合召开了全国推广普通话工作汇报会。
1979年8月11日至20日,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
(三)开始汉字编码的研究工作。
汉字编码是电子计算机对汉字信息进行处理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70年代以后,这一课题在中国很急迫地提上研究日程,电子计算机界希望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与这项研究工作。
1978年12月5日至14日,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汉字编码学术交流会上,有17个省市的65个单位8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也派人到会。
二、文字改革工作的发展(1980―1985年)
(一)文字改革领导机构的充实和调整。
1980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充实和加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通知》。
充实和加强后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80年5月20日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二)胡乔木就文改问题发表重要讲话。
1982年1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胡乔木就文字改革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三)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拟订《统一汉字部首表》。
(四)继续努力推广话。
1.召开全国学校推普工作会议。
2.推广普通话写入宪法,15个单位发出《大家都来说普通话倡议书》。
3.召开商业系统推普座谈会。
4.各地加强推普工作。
5.加强对学校推普工作的领导。
6.修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五)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汉语拼音方案》。
1.汉语拼音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2.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二十五周年。
3.拟订《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则》。
4.研究汉语拼音标调法。
5.规定有关汉语拼音字母的读法和写法。
(六)开展文字改革的教学和科研,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成立。
1979年5月6日在上海市举行了高等院校文字改革教材编写协作会议的第二次会议。
1979年9月,由曹余章、许宝华、颜逸明、杨春霖、张静等57人发起,胡愈之、吕叔湘、王力、叶籁士等14人赞助,提出了“成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研究会倡议书”。
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于1981年7月13至20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成立大会。
(七)宣传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随着文字改革工作的恢复,各地的宣传工作有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办的《汉语拼音》小报于1977年7月试版,内部发行,1978年开始正式出版。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文字改革》在停刊16年后,1981年7月复刊。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77年创办的《汉语拼音》小报,到1981年改名为《PINYINBAO》,由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
(八)进行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全国高等学校文字改革学会成立后,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支持黑龙江省进行这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1984年5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1984年6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视察上海杨浦区第四中心小学,看了一年级实验班学生的汇报课,听取了学校领导的汇报。
1984年7月21日至30日,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举办“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研究班,有19个省、市的小学教师代表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的同志共330多人参加。
1984年7月1日至5日,黑龙江省在佳木斯市召开全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工作汇报会,检阅成绩,总结交流经验。
1984年10月,倪海曙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实验班视察后,写了一篇十分感人的报道。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个实验点。1983年12月才开始学习黑龙江省的经验,进行实验。首先学好汉语拼音后,大量阅读拼音和注音读物,通过造句、听写、仿写、记述、命题作文和写信、记日记、办板报等方式练习写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拼音学话和注音识字方面成绩最好。
语言文字工作的新时期
第一节 新时期,新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整个中国的面貌都逐步更新,中国的语文生活自然也会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汉字研究整理的新课题
1985年,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有关方面合作,对汉字进行研究统计取得累累硕果的一年。这一年年初,《姓氏、人名用字统计分析》课题完成并通过鉴定。12月9日,《汉字属性字典》的鉴定会也召开了,与会者高度评价了这项研究成果。
社会发展的明显变化,科技发展的明显变化,促使国家语言文字职能机关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领导和从事汉字整理简化工作的人员,对中国今后整理研究工作的宏观规划,以及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对往日研究整理汉字的出发点、原则、所拟定的课题加以调整等问题,开始更深入的思索。
二、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新形势
1984至1985年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更多的经济特区开辟了,商品流通的渠道更加畅通,第三产业勃兴,大批农村劳力涌向城市。因此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变得更加紧迫。
这一阶段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都向人们表明: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正逢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不失时机地扩展这方面的工作。
三、汉语拼音应用的新天地
1985年10月21日至2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学座谈会。
1984年至1985年形势发展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为《汉语拼音方案》作用的发挥开辟了一个应用的新天地。而汉语拼音方案也只有日臻完善,更适应于现代化技术的要求,才足以更好地反映自身存在的价值,永葆其活力。
第二节 新时期的里程碑
一、筹备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84年年底,召开了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经过充分讨论,会议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文字改革诸项任务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应该提到首位。会议还明确指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将在中国语文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将与汉语拼音相辅相成,共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1985年初,国务院同意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
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1985年12月16日,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
三、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胜利召开
1986年1月6日到13日,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央有关单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280多人。这次会议是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的,是继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之后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性的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导生代表国家语委作了题为《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的报告。
四、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订各项有关标准;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
关于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任务,刘导生在《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的报告中作了如下说明:
(一)关于文字改革。报告说,五十年代确定的3项任务,有的还没有很好完成,需要继续完成,所以方针中明确规定要“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作为国家的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它的作用。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不是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它是帮助学习汉语、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注音工具,并用于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方面。
关于汉字的前途问题,报告里重申了周恩来同志在一九五八年《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垦的说明:“汉字在历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至于汉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万岁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学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做出结论。但是文字总是要变化的,拿汉字过去的变化就可以证明。”报告指出,周总理的这段话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汉字的前途到底如何,我们能不能实现汉语拼音文字,什么时候实现,怎样实现,那是将来的事情,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现在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并且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但是仍然不宜匆忙做出结论。
(二)关于推广普通话。报告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报告说,五十年代确定的“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正确的,今后仍然适用。但是,形势变化了,推广普通话工作要有新的进展,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也必须作些调整。重点应当放在推行和普及方面,在普及方面应当更加积极一些。在本世纪内,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第一,各极各类学校采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第二,各级各类机关进行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工作语言。第三,广播(包括县以上的广播台、站)、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宣传语言。第四,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共场合的交往基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交际语言。
报告认为,普通话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但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等情况,从实际出发,具体要求可以不同。初步设想,可以分为以下三级:第一级是会说相当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很少差错。第二级是会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方音不太重,词汇、语法较少差错。第三级是会说一般的普通话,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够听懂。
这些要求不仅适用于南方方言复杂的地区,也适用于北方方言区。北方方言区也要推广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除了继续注意语音规范以外,还要注意词汇规范和词汇教学。
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与群众接触面较广的部门仍然是推广普通话的重点。在新的形势下,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也应该列为重点。
报告指出: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
(三)关于汉字的研究和整理。报告说,近两年来,研究整理现行汉字的内容增加了,工作范围扩大了,并且采用了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如汉字部件和结构的分析,汉字部首排检法的规范,现代汉语用字用词频度的统计,人名地名用字的调查,汉字属性的研究等。
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拟订现代汉语基本用字表和常用字表,拟订人名地名用字表,制订汉字属性国家标准,确定汉字书写笔顺、笔形次序、部件、结构方式等规范,使现代汉语用字做到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简化汉字是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的具体内容之一,所以没有作为一项任务单独提出来。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极其慎重的态度,使文字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以利社会应用。
当前社会上滥用繁体字,乱用简化字的现象十分严重,已经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和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关注,纷纷提出批评意见。对这种现象应当采取包括行政办法的有效措施予以纠正。
(四)关于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报告指出,《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制订公布的法定标准。它的制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公布之后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汉语拼音方案》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科学实用的方案,我们应当努力推行,而不应当另起炉灶;要想用其他的方案来取代,事实上难于办到。
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后要继续加强汉语拼音教学,逐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并研究、解决使用中的实际问题,如汉语拼音的同音字和同音词的区分,汉语拼音正词法的标准,汉语拼音技术应用中的标调法等。
(五)关于汉语汉字的信息处理。报告说,汉语汉字的信息处理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广阔的前景,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因此,当前语言文字工和的任务必须包括这项内容。
第三节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全面展开
一、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和工作的逐步展开
1986年7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
1986年9月8日至1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语言文字工作规划会议。
1987年8月27日至9月2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北戴河召开了语言语言文字工作座谈会。
二、放在首位的推广普通话
1987年9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做好中等师范学校普通话普及、巩固、提高工作的几点意见》。
1987年11月3至6日,国家语委在厦门市召开了南方方言区推广普通话工作经验交流会。
三、对汉字使用的管理和规范工作
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同意了国家语委《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
1987年3月27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地名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联合颁发《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
1987年4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若干规定》。
1987年4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发布了《关于企业、商店的牌匾、商品包装、广告等正确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的若干规定》。
1988年5月7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该表共收汉字7000个。
四、《汉语拼音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1986年4月24至27日,《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有效性实验通过了鉴定。
1988年7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公布了修订后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五、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
1986年12月2至6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及其所属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
1987年6月22日至26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汉语拼音学术讨论会”。
六、摆正语文工作的位置,面对现实,发挥优势,创造性地展开工作
1987年底,国务院再次对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领导班子做了调整。免去了刘导生国家语委主任的职务,由陈原出任国家语委主任,王均、曹先擢为副主任,傅永和为秘书长。
1988年5月25日至27日,当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束,国务院公布了国家机关合并调整方案之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及时地召开了全国各地语文工作机构办公室主任座谈会。国家语委的领导人陈原、王均、曹先擢、傅永和全部到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