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陈宇华 |
送交者: exin 2002年11月23日20:44:2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陈宇华,一个年轻而有朝气的女孩。初次见到她的人,如果不知道她的经历,很难想象她是一个迈进过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之门、又从美国归来的人;甚至你不会想到她生在湖南、长在厦门。因为陈宇华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不带半点洋味,也不卖弄英文单词。 但你只要了解了她的简历,都不免会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你会如此顺利,本科没上完就能留学斯坦福?为什么你会如此幸运,工作不到两年就能读上哈佛MBA?” 陈宇华身上透着一股冲劲,做事不按部就班,不走常理,这时候她更像是个男孩:“当时99%的中国学生大都是上完本科、再读研究生、再申请留学,因为本科就转学,成功率很低,而且拿不到奖学金,签证也难。但是读完硕士、拿了全奖出国,往往没有很好的专业让你选择,而且很难融入那个新的环境,不像我们本科生,更容易接受另一种社会和文化。” 所以,在人大贸易经济系刚读到大三的陈宇华,1993年1月考托福,考得630多分,用10天的时间准备好申请材料,5月份就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入学通知书,9月份就转学,直接插班到斯坦福读大三了。而刚下飞机走进美国的时候,她竟然一个朋友也不认识。 刚进斯坦福时陈宇华有些吃力,英语结结巴巴的,甚至连怎样去图书馆查资料都不会,怎么去选课也不会,感觉压力特别大,就像一下子迈了四五级台阶。但经过一段时间过了那个门槛之后,一直到后来参加工作,她都没有再感觉到那么大的压力。 毕业后,陈宇华选择了世界第二大顾问公司――科尔尼咨询顾问公司(ATKearney),选择了在香港工作。“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具体做的是给世界500强这样的大企业领导层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顾问,这对一个本科生来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我拼命地学习,每周工作100多个小时。”科尔尼积累了很多行业的管理经验,陈宇华读了上百个案例,很快就能领导一个四五个人的项目组,给大公司的老板们出谋划策了。 哈佛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就业的本领 在科尔尼工作到1年零8个月时,由于工作出色,公司要提升陈宇华做更高一级的主管。面对新的选择,陈宇华还是向哈佛商学院递交了入学申请。 “在科尔尼,我做过很多案例,我需要把它们系统化。这就如同我得到了很多珍珠,要想办法把它们串起来,只有哈佛能让我实现这个愿望。” 照以往的惯例,到哈佛读MBA至少需要三四年的工作经历。而陈宇华工作不到两年,她是凭借着什么进入哈佛的呢? 陈宇华自信地认为:“我那时每周工作100多个小时,一般一个人一个星期就做40个小时,所以我工作1年零8个月,就等于别人工作三四年。你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常人很长时间才能学到的东西,说明你的进步潜能是非常快的。” 也许哈佛看中的正是这一点,1997年夏末秋初的一天,陈宇华飞赴美国波士顿,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哈佛校园生活。 在很多人看来,哈佛商学院的学费是非常贵的,两年的学习要花掉9万美元,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毕业时平均负债6万美元。很多中国学生都是负债来上这个学的,陈宇华虽然申请到一部分奖学金,但也同样要贷款。 “但在哈佛,我学到了很多市场营销的东西,”陈宇华对记者说,“怎么包装一个产品,怎么建立一套营销体系,怎么让它在市场上达到一个最佳的效果。” “在哈佛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什么,而是怎么学。教授不会一上来就给你解决方案,而是先讨论,在这种情境下你应该怎样去做,策划、实施、会遇到哪些困难,然后开始分析。”在哈佛商学院的两年,陈宇华研究了上千个案例。 我找到了让我早晨马上就能醒来的工作 在哈佛99届MBA的中国毕业生中有12名中国学生,其中有6人选择了回国,这是以往回国人数最多的一届。陈宇华也不例外。身为哈佛的MBA,可以在美国有很多发展的机会,而且据说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个个出来都可以拿到年薪10万以上的美金。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坚持回国?陈宇华说,找工作赶时髦是一件无可非议的事,可是为了赶时髦而不顾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便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有时,这种代价之大可能是许多人在事前都无法预料的。“如果是为了钱,我是不应该冒这个险的。但是,我要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我要找到一份不需要闹钟就可以把我叫醒的工作!” 所以,从小就在中国长大的陈宇华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国。她觉得无论是她个人,还是对于中国的企业,发展的空间都会比美国更大,国内的企业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方面需要更多的帮助。 2000年1月,陈宇华在筹划了几个月后,终于创办了以提供图书信息交易平台为主要业务的华有网。陈宇华不觉得自己跻身网络有多晚,相反,她认为网络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她发现:中国的出版界起点还很低,包装、推销一本书的手段还相当原始,问题特别严重。 “给你举两个例子,”说起生意经,陈宇华的眼神更亮了,“不要说国外,就是在台湾,普普通通的一本书,可以卖到六七万册。在国内,如果卖到1万册,就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我们又发现另外一个数据:在中国一年出的书有十几万个品种,在这些书中大概有95%的品种,全国的书店都没见过,不知道它们曾经出版过,你说在这种情况下它怎么卖?根本原因就在于信息流通极为不畅。” “我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一个网络平台,把出版社最有效的图书信息很有针对性地通过网络发送给下游的书店,而书店也需要书源,我们的服务就是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货源,更多的选择,让双方直接在网上做交易。” 网络平台给了陈宇华一个施展才能的绝好契机,让她以后的每个清晨都没有懒觉可睡了。 MBA的使命是让公司赚很多钱,但这并不是我最开心的。 陈宇华的设想得到了国外两家财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但是,最开始创业的时候,陈宇华的公司只有3个人,他们在向出版社说明自己的想法时,最开始很多出版社都比较保守,认为互联网离他们的业务还很远。陈宇华承认走了不少弯路,吃了不少闭门羹。 后来,陈宇华就想到让“互联网着陆”,以传统行业给网络一个支点。“我们跟客户打交道的时候,甚至去做推广的时候,我们不提网,只提解决方案,以及这种方案带来的好处。” “其实非常简单,出版社原先征订一本新书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只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这样出版社就会体会到,互联网不是一种累赘,它会产生更多的价值,会使业务量快速地提高。” 在一年多的经营中,陈宇华的华有网虽然有很多的起起伏伏,但做得越来越有声色。“我们现在向出版社收钱,向上千个书店收钱,但他们还是很踊跃地来使用,为什么?就因为我们给他们创造的价值超过了我收的钱数。” 如今,华有网已经在全国发展了1万多个会员书店,公司员工也增加到60多名。陈宇华对市场前景非常看好,她说:“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盈利,但我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首先,我的企业刚刚开始运作,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在一两年内就实现盈利。而且,中国一年的图书销售大概在800个亿,出版社一般都要拿出至少1%作为图书的宣传和营销费用,那么市场就有8个亿的份额,这还是一个很保守的数字。如果将来出版社的收益增多,他会乐意再投几个百分点下去,这个市场会更大。” 在互联网的泡沫让人头脑发热的年代,很多经营者都忽略了经营的本质就是要盈利。陈宇华说,一个MBA的使命,就是要让他的公司赚很多的钱。“虽然这是投资商的钱,我还是当自己的钱在用,”陈宇华说,“因为我是在经营一个企业,经营企业最根本的就是增加收入,控制支出。” “我肯定要让我的公司实现盈利!”这是陈宇华的近期目标。对于她来说,盈利意味着很多,股东的利益,员工的发展,客户的回报……但轮到她自己,“可能更多的也就是一种成就感。” “其实,我并不是说我一定会成功,可是我想不管我是成功还是失败了,相信都会给后来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所以我相信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对将来都会有一定的价值,我为此感到很开心。”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