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让学术腐败风蔓延 |
送交者: 小玫 小寒 2003年03月18日18:36:3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在知识界蔓延的腐败,成为了近年“两会”关注的一大焦点。中国反腐的矛头,正在从政治和经济领域,转向以“人类灵魂工程师”自诩的中国知识精英的身上。 象牙塔里腐败丛生 从北大教授剽窃,到中科院行贿丑闻;从文凭上的权钱交易,到学术成果的伪造……这些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鲜有所闻的“阴暗现象”,到了90年代以后却不可抑止地泛滥开来。 情况显然不容乐观。中国第一家学术批评网站的创办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杨玉圣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有的大学甚至被称为“抄袭大本营”、“复印大本营”,有国人抄国人的,也有国人抄“洋人”的;有学生抄老师的,还有老师抄学生的,有人曾根据已公开的材料整理出一个“黑名单”,整个中国的名牌大学几乎都在这个名单之列。 显然,在一批政坛高官和经济界蛀虫纷纷落马之后,人们正把反腐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个新的阶层上来:中国的知识精英。 而这个阶层,很久以来,以其弱势,一直自称是中国腐败的最大受害者;以其气节,一直自诩为中国腐败的最大抨击者。 对于“士风”的丧失,一些人归因于中国最大的一次社会转型冲击,它使得千百年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诚信,一夜间成为了过时的词汇。全国政协委员于小文说:“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受冲击,出现了信仰危机、信仰无序的道德滑坡。” 知识精英的腐败正可怕地预示着新的领域的腐败。中国如果铁心要把反腐向高层次推进,就必须十分警惕这种象牙塔里的腐败,这种一眼看上去“无权无势无钱的腐败”。 最可怕最危险的腐败 知识精英的腐败之所以可怕,首先在于它如今已是如此的泛滥,更在于我们不会忘记已故的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留下的这样一句话:“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知书达理,清高廉洁,士风浩荡,千百年来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标准写照。他们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权贵低头。在这个几千年前就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国度,知识分子一直是整个民族行为规范的表率,他们的知识掌握、文化涵养、教育水平处在中国各阶层中的最高水平。 显然,如今的学术腐败,正在向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统价值提出最严峻的一次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术界是一块净土,一座象牙塔,是中国人最后的道德底线,但是,它如今却遭到侵蚀,不能不让人心颤。 与政治和经济精英不同,知识分子往往被视为“手中无权,身上无钱”。人们说,抄一本书,能挣多少钱?相较于有的人一挥霍一贪污便是上亿元,这又算什么?但是,不要忘记,知识精英掌握着一项最重要的权力——传播人类文明的火种。可以想像,这副身躯一旦百孔千疮起来,那才是从根子上烂掉了,一个民族将没有复兴的希望。 在一个文化教育还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里,知识精英起着为人师长、率先垂范的作用,是亿万人民的楷模。在中国近代史上,他们的身体力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中国的革命,都是由知识分子带领着而发起的,银行家和厂长们永远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 如今,知识精英正在向这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发起冲击,登堂入室,甚至入主政坛。但他们的高学历显然并不与道德修养成正比。因此,他们一旦腐败起来,这恐怕是中国最危险的腐败了。 清贫穷困“逼良为娼”? 但更可怕的还是,对于教授和专家的腐败,竟然还常有人用“读书人窃书不算偷”一类理由替他们开脱。 的确,相对于政治、经济领域对腐败者的严惩,搞学术腐败的人,却更多地消遥法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剽窃事件”发生后,便有许多人为其辩护,称他是目前中国学界对学术水平、学术能力衡量体制的受害者。 还有人认为,学术界太清贫,研究经费少,才把一些人“逼良为娼”。 在这种情况下,象牙塔里的腐败者越来越肆无忌惮。北京大学教授陈启伟感叹,过去抄袭者大多数还有愧疚之心,本来人数就少,一经揭露,则在学界声名狼藉。现在抄袭剽窃者的猖獗张狂之势令人惊心,许多大学的研究生做论文,有一半以上是抄来的,有的人东窗事发,人赃皆获,却百般辩解,毫无愧色。反正,一切都是“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封建专制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尚能讲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曲”,为了气节而舍身成仁的事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即便在文革那样的恶劣条件下,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现仍堪称楷模。显然,如今,生活在无论是学术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比从前优越得多的境况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做人的基本原则上,却难以望前人项背了。 对于抄袭一类的做法是否应算作腐败?或者,它因为缺少显著的权钱交易特征,而仅仅是“学术浮躁”? 对此,舆论其实早有定论:“学术腐败”指的便是学术研究者进行的剽窃抄袭、弄虚作假、偷天换日、移花接木的活动,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腐败现象的具体表现,就是学术评奖中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评博导的拿别人发表的文章,换上自己的大名;把弟子写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大名;买卖论文;把别人的研究成果窃为己有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杨玉圣副教授说,虽然学者也要和普通人一样吃喝拉撒,也有七情六欲,但是既然身为学者,就理应在道德操守上率先垂范,否则,只能为“学术腐败”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遁词与掩护。 知识精英已跌落到诚信底线 一些人认为,中国的知识精英已站到了诚信的底线。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遐龄说,在学术界,抄袭、剽窃、伪造成果时有所闻。这根本上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但是,当前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说明部分知识分子的道德积弊已久,他们已成为不了社会的楷模。” 中国工程院院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胡亚美说:做人和做学问,毫无疑问做人在先,人做不好,学问做得再好又有什么用?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指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领域,都存在着“假冒伪劣”,但这不应当成为中国学界自我开脱的理由。“知书达理,清高廉洁,其人格与操守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楷模。学术界应该是道德的最后底线。” 知识精英的腐败已引起高度的关注。不少高校发起了道德自律行动,不少科学家联名表示拒绝学术欺诈,还有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要完善法律制度,从根本上扼制学术腐败。 知识精英禀承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点,甚至已被写入中共十六大报告。 13亿中国人民,请警惕知识界的腐败吧。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