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个性的教育 |
送交者: 闲人 2003年06月20日21:07:4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读书周报 ■卢家明 早在18世纪,德国伟大的诗人席勒对西方近代工业化教育提出了尖锐批评的同时,还为医治工业文明痼疾开出了良方——通过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来美化和净化学生的心灵,“恢复被教养破坏了的我们的自然(本性)的这种完整性”,还学生以完整的人性,从而达到人性的自由。的确,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模式下的教育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现当代教育、世界各地的教育都笼罩在其阴影之下。学校的科学课程挤占着人文和艺术课程应占的分量,而不恰当的教育理念又导致了人们把人文和艺术课程当作专业技能来教授,教育偏离了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受教育者在利益驱动下展开了竞争,竞争扭曲了人性,人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人,会有健全的人格、是保持着人性的自由的吗? 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要的教育和教育成果吗?我们的儿童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要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实际上总是把智育放在第一位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其他,以至到了研究生阶段依然在强调先要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无怪乎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把会议总结报告的题目定为“学会关心”,把“关心”作为人类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首要教育对策。既然要学会做人,学会关心,那就需要教育。教育儿童的内容,便要真正从儿童出发,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需要激发智慧,更需要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需要进行真善美的教育。 于是我对教育改革充满了希望,脑海中经常浮现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学校美景:校园建在美丽的农庄里;教室布置得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学校的教学大纲是个性化的;学校实行高度自治,校外没有行政管理部门,校内没有校长、班主任,教师们自己管理学校。一个教师带一个20-30个学生的班级,一带就是八年,并且要教授多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经常要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具有挑战性的和什么是最适合孩子们的。在教学实践中,在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这里,没有教科书,学生的教科书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做的;这里也没有考试,更没有排名,艺术教育和教育的艺术化贯穿始终,张扬到极致。学生们还需要去农庄劳动,种植绿色食物,农庄中经常出现他们忙碌的身影。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不仅学习和掌握知识(不用分数来禁锢自己的头脑),而且要掌握智慧,培养执著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在这里,每天早晨,孩子们优美嘹亮的歌声,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热情……一切是那么和谐。 也许有人会问,哪有这样的学校?这莫非是桃花源里的学校?不,这是华德福学校,是实实在在出现在教育实践领域的真实的情景,现在已由一位留美学者黄晓星著述的《迈向个性的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介绍来中国内地,另有一位德国的青年卢安克则正在广西开展实践。华德福学校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遍布于世界五大洲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也成了文明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的象征。 华德福教育是20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创立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建立在对人的本质、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围绕着人、社会和宇宙的和谐发展而进行,在教育过程中,把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统一体来看待。他说:“现代物质科学是化整为零的科学……只能给予人们局部的真理。人类的心灵深处是复杂多样的,不能用物质科学中符合逻辑的概念来解释人,只能通过艺术性的方法来领悟和从精神科学中去探索,有心灵精神的科学应该是寻求知识、艺术创造、信仰奉献与内心的和谐。”于是他创立了融科学、艺术和信仰为一体的华德福教育,希望人类在这种和谐中全面平衡地发展。华德福学校教育正是牢固地建立在对人的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智力、艺术和道德平衡发展,艺术和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唤醒他们来自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化的教育,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滋养心灵,强健体魄,丰富想像,敏感五官,培养智力,增强社会活动能力,并由此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衍生出非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最终成为有独立精神的会思考、能实践的自由人。华德福艺术教育正是这样极力展现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张扬人的个性。 其实,人类这样的教育理想古已有之,如爱弥尔的成长过程及其形象就是卢梭的教育理想的表达——使人类本性中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也许,有人会争论说,这不是存在主义的教育观吗?毕竟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华德福教育的根本宗旨恰恰是着眼于长远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通过教育发展人性积极的一面,对自我发展和社会负责,以达到根本上解决物质层面所不能解决的深层社会问题。
《迈向个性的教育》一书所介绍的华德福教育是20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创立的教育思想。他充分肯定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力量,文明的社会秩序来自个人的精神。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根据这一思想所创立的学校已经遍布于世界五大洲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