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凸现出的几个教育问题 |
送交者: 余良华 2003年12月04日18:35:2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是第一位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和探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不完全义务,这是不是事实?城市家长负担较重,农村孩子因学杂费负担过重而引起的失学问题一直以来未彻底解决,拖欠教师工资事情一直存在。我们对孩子们教育经费的投入是随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而递减,还是在递增,依据是什么?得到许多爱国侨胞和有关人士对教育的资助,我们政府应该感谢他们,同时,也是否更应该多为我们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应试教育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非常有用,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它是教育的全部吗?如果学生只会学书本和老师,那么,他们将很难成为爱因斯坦或更多的莱特兄弟,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喊素质教育,但高考的指挥棒还是要看分数的(目前来看,这是公平的),我们的孩子们非常辛苦,身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二十年多来的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它又是以高淘汰率或畸形的教育制度为代价换来的,怎样理解呢?我们抓了智育绝对第一,而忽略了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相互发展的关系,已经整整地影响了主要包括未上高中和大学这一代人身心健康的成长,这些人走上社会怎么办呢?社会上一些不安定因素和缺乏公共道德规范的事件到处都是(据《参考消息》报道,我们的国民去欧洲旅游,需经过行为规范培训方可成行),学校是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增强体质、美学教育和提高劳动技能的最佳阶段,而我们基本上没有做到这些全部的教育,将来我们还会失去这最佳时期吗?我们如何教化未来的国民,难道是依靠社会吗? 从精英型教育逐步发展到今天的大众型高等教育(依官方统计,目前我国高等受教育率≥16%),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并且,正在为此做更多的努力,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只有达到或接近普及型高等教育教育时(即受高等教育并不神秘),才能彻底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性竞争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吗?那还需要多少年呢?是等待还是积极地创造另一种教育模式呢?这些需要我们去研究。 高校毕业生与重要就业岗位直接挂钩的定式已得到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学历越高,机会越多,待遇也越高。当社会用人需求小于学校供给的时候,并且毕业生不断的积累后,就业压力将不断增加。怎样宏观调控学校办学规模已摆到桌面上来,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上学是为了将来的就业问题,但当学生毕业后就失业摆在了我们面前后,还有多少家长像现在这样迫切地希望投巨资培养自己的孩子呢?至少他们会更趋于理性的思维,如,全面地发展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技能学习,渐进性的读书,即边读书边打工,继续获取高学历等。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是围绕学生家长转了,这肯定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也谈不上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报国?一些特型人才他们在某些领域有独到的见解,而这些学生因英语水平考试或其它原因的阻碍被拒之门外,十分可惜。 其实,国家缺乏大约有200万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这些年来我们忽略了这方面的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一定能受到高等教育,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便可,这也是我们教育部门和社会各阶层应该思考的问题。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