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教育部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放在高等教育的首要位置,这很容易让人理解,说得明白点就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把他们几乎是身家性命的投资转换成真金白银,有机地把学校和市场结合起来,让教育质量接受市场的检验。但是即使在市场一统天下的今天,完全让大学的教育方向听命于市场也是和大学的本质背道而驰的。毕竟大学不全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他们承担的使命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大学)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我们回头看看国难当头的20世纪30年代,当时清华学子主要精力仍然放在治学之上,他们的学术水平现在学子很少能望其项背的。我们今天的学术根基正是建立在那个时代的书斋里面的,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在吃老本。18世纪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他的办学宗旨是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目标是培养有尊严、有教养、有独立与自由意识的公民。教育是使一个民族易于领导而难以奴役,易于管理而难以驱策的不朽伟业,世俗的价值判断和流行风向永远和大学无缘。
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当局竟然要把所有大学的就业率当做考量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把大学教育看成功利性的测试器。这不能不让人担心和疑心。实际上现在大家抨击最多的不是大学生的就业率问题,而是整个教育体制的腐败和异化问题。当乱收费成了无法愈合的“溃疡”,当大学的高昂学费把学生和家长几乎逼上了绝路,有些人是视而不见的。当我们的教育在“功利教育”的歧路上越走越远,他们也是看不见的;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被现行教育体制扼杀,他们也是看不到的。那听听学生本身及家长和教育专家的呼声总可以吧,他们的愿望和要求难道不重要吗?到底什么东西是中国教育最紧缺的,我敢肯定绝对不是代表某些人政绩的“就业率”。可是看似辉煌耀眼的数字在时下的中国可信度有多少连火星人都知道了吧。如果他们愿意知道那些数字是怎么炮制出来的,我这个民间人士可以提供证据。
大学生就业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好就业,可是那些学校之所以成为名牌,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前人之功吧。另外顺利就业的因素可能是学生本身获取的看似能证明其能力的各种证书比较多吧,现在各个校园里面考证成风,甚至连正常的上课被学生戏称为“点卯”(摆设),弄得高校的老师们大呼小叫,连说自己的自信心大受打击了。这也不怪学生,社会的压力,家长的期盼,同学的竞争,企业的苛求,他们是最难受的一群,必须在千军万马里杀出一条血路来。现在教育部又给他们身上加了一道绳索,只不过是通过学校间接的施加在学生身上而已。所有这些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是具有理想主义、高尚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而是一帮为了升官发财、出国镀金的预科生。他们的智商不容怀疑,但是他们是真正的大学培养成果吗?他们只是现代工业流水线的复制品。吴有训先生曾经说过:“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以培养人才和研究学术为唯一目的,否则就应该关掉”。(我由此想到,难道是政治观点的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的对立吗,吴有训先生是国民党时期的中大校长)那现在按照这个标准,中国还有真正的大学吗?!
现在我们天天嚷着要建世界一流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有政绩之嫌,因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先从教育体制改革着手才对,而不是砸钱,争院士,搞大跃进)我们发扬“锦上添花”的优良传统,重点建设100所大学,这让我很容易想起了中国足协的宏伟规划——什么时间进入世界四强,什么时间达到世界杯、奥运会的前几名。看似雄心壮志,实则幼稚加可笑。一个国家的发展或者一个大学的水平不是建立在学校的建筑有多豪华,在校学生有多少,而是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体制鼓励所有学校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尊重教育的规律性,别再搞什么超大型大学,用大跃进的方式抓高等教育。(教育部和足协的相同点:都是外行管理内行,急功近利,都是社会公众的痰盂)
其实说来,我们搞了这么多年大学教育,实际上真正懂得什么是大学的人几乎没有。蔡元培先生是这样描述的:“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他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应当交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他所认为的大学教育是培植教育对象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大学是“涵养心灵”的地方,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精神的价值,真正从功利计算,实用观念中解放出来。对比现在大学里的到课率和教育主管者的导向和学生追求的东西,我们就知道,我们所认为的大学不过是职业培训基地而已。
而今天我们的主管部门竟然要把就业率当成法宝,在衡量学校和专业时用就业率决定他们的价值甚至是生死,这相对于蔡元培先生的时代可称得上“一大进步”了。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是“应试教育”,现在又把这个大棒挥向了大学,真不知道我们的教育改革到底是要改什么。
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教育家,哪怕是达到蔡元培先生一半水平的也没有。当然某些主管领导不是教育家,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我们教育失败的明证。让一帮不懂教育的人推动教育的发展,那现在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
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大学专业的调整速度永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假设现在某个专业是热门专业,各学校都迅速上马,且不说培养的质量匆忙之中没有保障,这样短时间内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迅速增加,又会形成新的过剩,我们是不是再砍掉这些新的专业呢,谁来对建设这些专业的巨大成本负责,纳税人吗。如果有的专业因为市场需求不好而砍掉,那些下岗的老师怎么安置。现在大学的聘任机制是能进不能出,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这些人无疑会带他们不熟悉的课程,势必会影响别的专业的教学质量。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系,很多专业的发展需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积淀,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当一个专业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时,仅仅是因为不被市场所认可就砍掉,那造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就不是社会的损失了吗?让大学在“就业率”的指挥棒下疲于奔命,他们能把大学的办学水平搞上去吗?
所有的改革应该是建立在科学的决策机制上的,而要科学决策非民主不行。当然任何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那就不是改革,而是作秀。不懂行的人作为决策者更要有博大的胸怀和超凡的眼光,象蔡元培先生那样“兼容并包”,只有那样才能把中国的教育事业带入一个新的高度。
人类最聪明的创造不就是一套制度吗?教育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