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过分依赖海外学者,唯他们马首是瞻,可能会错失良好的研究机
会。中国产生世界级大师,必须探求自己的研究方向,走出自己的道
路。”2003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
授,今天在科技奖励国际论坛上发出的肺腑之言。
去年数学界的大事,要算是拓扑学中的彭加莱猜想可望解决。解决方
案是由俄国人普雷尔曼(Perelman)经过7年时间,基于对理察*汉密尔顿
(R.Hamilton)方程的研究提出来的。丘成桐说,他与汉密尔顿是老友,早在
1996年,他就了解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回国后,他急于告诉同行方程的价
值,并指出顺藤摸瓜,定会结出硕果,还让两位在香港的博士生,专程到
北京组织有关的研讨班。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北京的专家却听从旅美数学家的意见,认为汉
密尔顿的文章太难懂,念后不划算。因此,不顾一些优秀青年学者的意
愿,硬把研讨班转到别的研究方向。本来一个好的研究机会就这样在盲从
中丧失掉。
更令丘成桐倍感惋惜的是,中国该领域的专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在他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研究,并在美国做了一些演讲记录。许多中国数学
家阅读并撰写了大量论文,然而,由于炮制论文的驱动,他们仅研读了易
懂的部分,其它的就弃之不顾,这样自然难以形成中国自己的研究方向。
丘成桐说,论文数量的多少,可以视为研究的指标,但过分重视文章的数
量,对研究产生的负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据他介绍,中国人发表数学论文的数量,已从1990年的6.1%%上升到
2002年的10.4%%。但发表在一流期刊的文章凤毛麟角,能在数学研究中开拓
某一领域,或指出重要方向的,更是寥若晨星。而在五十年代末期,华罗
庚、冯康教授开拓某些领域,坚持自己的道路,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他告
诫基础研究者要勇闯新天地,一旦决定重要的方向,便一往无前,不管是否
能发表大量的论文。
当今中国数学界面对的难题,是缺乏世界级大师。为解决这个问题,
当下许多大学竞相向海外招揽名教授。丘成桐认为,这些教授大都任教于
海外,他们不可能全心致力于中国的学术发展。“学术上的带头人应该让
国内的学者来担纲,或者邀请那些与中国并无渊源的学者来华,形成一种
真正的国际化气氛,把中国的科学提升到新的境界。”丘成桐说中国应吸
引更多非华裔人才来华工作。
对于如何使中国成为研究大国,丘成桐建议成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式的机构。他说,当年爱因斯坦及其他伟大的理论科学家,便是在普林斯
顿进行研究,终其一生的。这个研究所必须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在其中长
期任职的必须是学术上的殿堂人物。实现这样一个设想,丘成桐认为以中
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可以做到,但是使科研人员安心做学问、吸引世界人才
的环境还尚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