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宏观和微观两个世界的意义
在谈及运动和运动规律时,我区分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如果问,区分宏观和微观两个世界的意义何在?从范例哲学的角度看,这个区分有以下五种方面的意义。它们是,1本质,2现象,3方法,4认识,和5结局。下面就谈这个问题。
1本质对立(运动/物质)
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两个世界。在自然的“一级宏观世界”,是物质在运动,如自然科学从16世纪以来近500年告诉人类的那样。在思在的“二级宏观世界”中,既在人的思维中,是思维的对象在运动,既布朗塔诺和胡赛尔的现象学中所谓“mental objects”在运动。比如我的思想,观念,新乐曲,记忆等在头脑中的形成和出现的状况。在自然的“一级微观世界”,既量子力学的世界,是运动在创造了物质,既,与其相对的宏观世界完全相反。每当物理科学家想要了解一个微粒子的情况,上帝(大自然)就马上在电子云中制造一个抛过来让人类玩耍,就像人类在漫天乌云中造雨一样。既然这个人类接住的微粒子是仪器探测下才产生的,既根据人的需要,而并不是储存在上帝的仓库里待人类去观察,所以它的质量和动量无法同时测定:如果它在自旋的轨道中停下来,动量就没有了;如果它一直在自旋中,就不可能知道其准确的位置。这就是海森堡关于量子态的“测不准原理”的来源。在二级微观世界,情形基本类似,因为思维的对象或产品无法有空间的测定,既,我们只能知道大概的产生时间,而无法知道/没有在思维中“何处”形成的,所以它们只有一个时间的维度,没有空间的维度。这就是关于思维的性质范例哲学所说的“思不定原则”的来源。
2现象对立(一维/二维)
在一级宏观世界中,如同人类日常所看到的,世界万物都是由时间和空间二个维度。在二级宏观世界中,思维的产物都有一个时间的维度,没有空间的维度。而在一级微观世界世界中,既,量子态中,科学家只能在微观粒子的性质上取一点:或动量,或位置(质量),的测定:二择一,而不可兼得。在二级微观世界,则纯粹是像“黑洞”一样,思维在拼命地吸收心灵的其他二部分,意识和心理部分,所产生的一切。我们找不到任何有形式的思维产品,如语言,符合,形象,声音,记忆等。
3方法对立(科学/逻辑)
在宏观世界,不论一级还是二级,与地球的46亿年的历史比较起来,人类在仅仅不到一万年的进化中,在探索真理方面,仅仅知道三种途径:宗教,哲学,和科学。它们中,科学方法最确切;宗教方法最粗略,哲学方法在前两者中间。在近代500年来,人类仅仅知道用科学方法来探测自然最有效,于是也用此来探索思维/精神的领域。事实上,人类仅仅知道经典力学所建立的科学试验方法。用这种方法来勘察一切人类未知的领域,从上至天文学,下至人的思维/精神/心里/意识等领域。当科学家在新的领域遇到困难时,如在量子力学的领域,除了自然科学的方法外,人类只能用逻辑思维,哲学猜测的方法,有根据地推导出结果。因为除了逻辑思维的方法,唯一剩下的,就是更不确定的宗教的方法了。人类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重新回到远古人类依靠传说和恐惧来探索世界的老路。
4认识不同(归纳逻辑/演绎逻辑)
在宏观世界中,人类对真理的认知和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发现的,“归纳逻辑”。既,由一种现象推导另一种现象,由个别事物走向群体事物,由特例的物质本性走向普遍物质的本性。而在微观世界中,因为人类没有有形的物质可确定,所以根据宏观/微观世界想法的原则,人类应该首先从公理/共设/假定出发,直到找到反例前,始终坚信出发点的正确。例如,在范例哲学中,在一级宏观和二级宏观世界中,我们都以逻辑自洽的“绝对性质”为出发点,来探测思维和量子态的自然世界。这就是对应于宏观世界世界认识论/方法论上不同的,“演绎逻辑”,的道路:根据一个普遍的原则,推导到具体的领域,作出判断。对微观世界认知的真理检验的原则,不再是测量或直接证明,而是预测结果和无反例出现。
5结局不同(因果/概率)
最后,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事物/物质/形式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同。对前者,它们是因果关系,偶然性的关系,决定性的关系。对后者,是概率的关系,必然性的关系,非决定性的关系。因为这些关系的本质相反,自然会有不同的结局,所以我们看待世界,从世界观到方法论到道德伦理的一切,都应该随之转变,以适应这一新型的范例哲学所揭示的真理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