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黄帝为何葬桥山 |
送交者: 安博 2013年05月03日05:10:1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生平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关于他,历史记载矛盾重重,史记中夹杂着传说,事迹中夹杂着神话,甚至考古研究(包括最新的基因分析)至今仍未能确定其身世。感谢网友的不断鼓励,才使我坚持这方面的业余探索。这篇博文我前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中间还专门拜过黄帝陵和仓颉庙,直到今天才感到对黄帝这个人有了比较淸晰的印象,才敢于落笔,从他一生最后的旅程开始。 炎黄子孙祭祀轩辕黄帝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元前442年),但许多人并不知道,神州大地上并没有一座真正确切的黄帝陵墓。历朝历代祭祀最多也最隆重的是陕西省黄陵县的桥陵,而这里据说是黄帝的衣冠冢。而所谓的衣冠冢,既无衣也无冠,据说墓内只是黄帝的一只靴子。当时上苍派巨龙来接黄帝,一众人纷纷挽留,拉着不肯放手,在巨龙起飞时拽下来黄帝一只靴子,埋于桥山之巅,逐成今日之黄帝陵 。 我一直不明白黄帝在他的最后时刻为什么要去桥山,桥山仅仅是巨龙路过的歇脚地,还是有其它的什么原因? 说是黄龙的歇脚地确实有历史佐证,在黄帝最后的日子里,首山(现河南省西部的灵宝市附近)发现了铜矿,黄帝组织在首山附近的荆山炼铜制鼎,工程结束后天降黄龙来接,黄帝感到他的时候到了(当年他118岁,在位100年),就上了龙背,向西北方向飞去。路过桥山时,黄帝想下来看看,于是就发生了拽靴子事件。 既然黄帝想下来看看,那桥山就不单单是个歇脚地,桥山一定有它吸引黄帝的地方。 桥山是沮河边上一个向南伸出的土山,不高大,也不挺拔,除了黄帝陵和后人植栽的八万棵柏树之外,这里看不出有任何吸引人的自然景观。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 南距西安180公里,北离延安170公里,属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在黄帝时代,到达这里应该不太容易,特别是当你(象我一样)不相信真的有龙的存在 ,那么,黄帝时代通往桥山的道路只可能有一条,那就是沿北洛河,到达沮河入洛的两河口,然后朔沮河而西上,桥山就在沮河拐湾的地方。由于桥山的阻挡,沮河 在这里拐了一个W形的湾,据说这使得山看上去象沮河上的一座桥,所以叫桥山。 而桥山名称的这个栓释正是有些学者认为《史记》中所述的“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并不在这儿,因为这里没有桥。他们认为,不仅这里没有桥,那时全中国都没有桥,那时华夏人甚至没有桥这个字的说法。那么,这个地方因何而称桥山?翻阅黄陵县志,这个地方春秋战国以前叫桥国或者叫有桥国。桥国很小但历史非常悠久,它好象有史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直到春秋时晋国把它据为晋有,后来秦晋(魏)交战,秦国赢得了这片土地,秦躁公在他登基的当年(前442年)来这里祭祀黄帝,开始了华夏人祭祀黄帝陵的历史。 看来桥山这个地名以及黄帝和这里的联系与这个古老的桥国有关。可能是因为太小又没有多少故事,史书对古桥国除了名称之外没有其它的记载。我反复阅读黄帝的记载,黄帝的祖部落叫有熊氏,有熊氏世代和有蟜氏部落通婚,黄帝的母亲是有蟜氏之女附宝。黄帝的正妃名叫嫘祖,她是养蚕的先驱,她应该也是有蟜氏的后代,因为“蟜”字就是指昆虫的幼虫。我再查阅黄帝时代有关有蟜氏部落的地理分布,桥山就赫然在列,有没有可能桥山之名源于古桥国,而有桥国就是有蟜氏之国,“桥”字是“蟜”的音转字?这样桥山之名就不必跟桥梁有任何关系。 如果有桥国就是有蟜氏之国的假设成立,古桥国的悠久历史之谜就应刃而解,因为有蟜氏是黄(皇)亲,所以有桥国和黄帝后代的其它姬性古国一样,一直存在到春秋战国时期,到“理崩乐坏”之后才被诸侯国所侵占。 古桥国和有蟜氏的渊源也极好地解释了黄陵县当地关于黄帝生前在桥山生活的传说,黄帝的时代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时期,黄帝应该在桥国外婆家生活过相当的时间,桥山很可能就是黄帝幼年成长的地方。在这里黄帝植过树,他手植的一棵柏树至今仍健在,后人在此建庙纪念,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轩辕庙;在这里黄帝娶了他心爱的皇后嫘祖,嫘祖教人养蚕织布,史称“先蚕”;也是在这里不远处,黄帝得到了他生平最重要的助手,他就是黄帝的左史官,汉字的发明人仓颉。 仓颉的家乡阳武离桥山只有五十公里,正在通往桥山必由之路的北洛河畔。仓颉创造了“鸟迹书”的象形文字,供华夏人一直使用到如今。史载:“仓颉造书两卷,隋乱时失于兵火,现存只有二十八字”。 后人把这二十八字勒石刻碑,存于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阳武村的仓颉庙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 我之所以说仓颉是黄帝平生最重要的助手是因为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东亚的主导文明与汉字的发明密切相关,黄帝时期长江流域的良楮文化和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都不比中原文化落后,今天我们发掘出他们的遗迹但不知道他们的主人和故事。上古的故事只有华夏人传下来了,多亏华夏族有了文字。为什么华夏族的仓颉发明了文字而良渚人和红山人没有发明?我们再回头看看黄帝本人的出身就清楚了,黄帝的父亲叫少典,这是一个官职的名称,“典”就是“典籍,典礼”,所以黄帝的父亲是管理典籍典礼的,也就是说黄帝出生于一个文化家庭,所以他才对文化那么重视,得天下后专门辟史官研究发明文字。一个人的背景影响了一个文明的进程。 有没有证据证明有桥国就是有蟜氏之国?我觉得证据就在仓颉所发明的汉字里。除了“桥”与“蟜”两字的相近之外,环绕桥山的那条小河名叫沮河,“沮”与“祖”字同源,其中的“且”表示宗火。“且”源于传递火种的斜口玉杯,在红山文化遗存里有大量出土,所以“沮”意思为“沮丧”因为火种遇了水。当用“沮”表河流时,三点水加“且”成“沮”,就是祖先河。一个“沮”字如此明白地表明了沮河(和桥山)的意义,造字先师真不负黄帝和天下矣。 当黄帝暮年来临,自觉来日无多时,他一定想到了幼年时快乐的桥山,也一定想见见老部下仓颉,所以他从荆山一路来到了桥山。荆山离桥山有二百六十公里,全部沿河道可通,史载黄帝荆山铸鼎结束时正是冬至日,枯水季节,宽阔平坦的河床就是最好的路,黄帝一行乘驴车从荆山到桥山。沿途有许多本族的定居点,所以一行走走停停,并无寂寞和劳顿。 关于黄帝的靴子,我在桥山黄帝陵还看到一个故事,说是黄帝时代早期只有木屣,穿起来行动不便,特别是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不能穿。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小了,穿不上,素雀十分难过。有一次她去沮河边打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于是她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 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按脚样做了双软底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中国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产生了。而这块印有黄帝脚印的石板现在则保存在轩辕庙里。 我对这块石板的真伪有怀疑,但觉得这个故事很在理。任何被疼爱过的人都知道,亲人的关爱是人生中的至珍。一个男人一生在外,社会关注的是他的功名与成就,亲人关注才是他的人本身。暮年的黄帝,在荆山铸造完天、地、人三鼎,回到桥国的亲人处,这最后的旅程,是他人生完满的回归。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2: | 山东国土厅长清华大学就读“论文博士” | |
2012: | 杨振宁谈规范场理论历史 | |
2011: | “就是想让我妻子得到惩罚,给我的生活 | |
2011: | 岳东晓是谁? | |
2010: | DNA,灵魂(或者说是鬼魂),轮回,在人 | |
2010: | 中共包庇钻人头骨喝人脑浆的柬共,如同 | |
2009: | 俺说两句“民主自由” | |
2009: | 有人说我支持专制反民主,从某种意义上 | |
2008: | 遭遇美国教育[一] (1) | |
2008: | 遭遇美国教育[一]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