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女两年来都参加一次华人圈孩钢琴优胜者表演赛。去年老哥打电话邀请,告俺,孩(比小女大几个月)钢琴赛地区获奖,要参加表演赛。
既是一种荣誉赛当然要去表示支持。于是全家出动去助阵。
对二女道:到时每个孩子的表演请鼓掌支持,他们都是获奖者。
进了礼堂哥后(组委会租一州立大学礼堂),黑压压一片华孩。只有几个混血孩父母及一个参赛孩是从中国领养,还有两个印裔。二女问: 为什么全是中国孩参赛?是其他族选手没有参赛资格? (之前信息优胜者表演赛)我道: 不是这么回事,这只是在所学的学员中挑选优胜者。大概学员范围大部分都是华人孩子。当然不能认为其他族所学或所练水平不高。有其它一些比赛是在任何学员都可有报名资格的条件下进行的。只是不是这场。
孩子个个,穿着正规,男礼服女裙子,很是正规。
表演从第一个到第三十,前组二十个年龄小些(十岁之前),后组十二岁之前。我没有音乐专长,听着和看着表演曲目。觉得只有三,五个孩自己enjoying表演,曲调优雅。哈,大部分努力地表演着,就像在考试一样。因为都昰重复曲调(三首曲选一首,每首几分钟,二女一个个鼓掌,渐渐失去了热情。小女竟然睡着了。(被我叫醒后告之不尊重参赛者,大女倒还安静聆听。夫和我相视笑笑继续到欣赏完。我很积极做好了个最佳观众,大声鼓掌(有几个孩的表演的确不但音符流畅且表演具有感染力,但大部分孩明显只是一个对练习的交代。)
之后又去了一年,亦是如此,今年就没再邀请助阵。
我举这例不是让家长认为孩子得奖不是好事。在小学前,孩子参加的比赛,绝大部分只是为了鼓励有参与发展的兴趣。不具有公众认可性的权威。包括数学等项目。 家长对比赛成绩及结果不要看得太重。名次好,成绩好积极鼓励,更上一层楼,往深处,难处继续挑战。随着难度,深度及参赛人数的加大,(比赛级别提高)比赛会变得越来越激烈,水平会越来越提高。那孩子学的内容就会逐步加深。所学专长就越来越难突出。但同时,失败及比不上最好的名次的现实就会产生。这时,心理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了。争取荣誉的目的是什么? 无非是让孩子更有竞争力,上进心。学习战胜自我,挑战自我的能力。击败对手,不是为了讥笑他人,看轻他人,证明自己了不起。而是为了展示自己更具能力学好,学精所学知识或才艺且能展现给他人,给他人树立好的榜样。有了这个观点后就不太容易出现华人圈恶性竞争,为名,为脸面的不必要的各种攀比心理。孩子好了鼓励更好。不得名次亦要更加鼓励。
在美校对荣誉看得比较轻,一些华人家长因为孩子(小学阶段)在一些不具公证性的比赛中拿奖(几个中文学校合起来办的数学比赛)。像文中提到的钢琴比赛中的得到的名次到学校证明孩子有全面能力,优于其他孩。弄得老师哭笑不得。之后大些(初中后)各种比赛的目的多半只是为了证明自孩比他孩聪明,能干。哈,这些心态如果继续盛行,那咱华孩心理还是不够成熟。这个社会不流行这种风气。公平,尊重个体,乐观,公益才是精华。很好地理解运用荣誉的竞争过程及之后的状态调整才是家长该学该知的方向。希望看到更多的华孩个体可以正确对待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