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 |
送交者: BGHF 2002年03月05日18:14:0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送交者: 拍案惊奇 于 March 06, 2002 05:16:56: 八十年代初至中期,物理曾是广大中国青少年最向往的专业。这里面的因素很多,有中学教材设置方面的(物理是当时中学科目中最有趣、最有挑战性、最受人尊重的),有历史传统方面的(物理学是中国基础学科中比较规范、相对水平比较高的),其中一个不应忽视的因素是,海外的一些大姥(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对中国国家科学教育政策以及社会对科学形象认知的强大影响:最高层领导的频频接见、问策,CUSPEA(?不记得怎么拼了),对撞机,高等物理中心,博士后制度等等。这个坛子里不少人想必曾多多少少都受过那个时代风潮的影响。 今天回过头去看,那样的影响究竟是正面的更多,还是负面的更多呢?当年意气风发的众多物理学子是否大都青春无悔呢? 我本人无力、也无意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是想指出,一些海外杰出学人对中国科学和教育的走向所产生过的深刻影响。这样的影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中国科学政策的走向、重大项目的设立、科学在社会的形象,甚至相当一批年轻人的人生道路。 如今,巨人们(李、杨、陈等)已迟暮,但新生力量正在形成。与以往不同的是,新生代们大多刚刚在海外站稳脚跟、打下基础,单从个人看,其资历、水平、影响力都尚不可同老一辈相提并论。但新人新办法,老一辈单刀赴会,新生代则是集团冲锋;大姥们可以直通最高层,新人们则从新闻造舆论入手。这次流产的饶计划,是新生代的初试牛刀,但其咄咄逼人之势也的确让我们耳目一新。整个计划的策划、组织历时七八个月,核心机构的形成时间可能更长(从批陈开始?),调集了多方面的力量,有精心设计的实施方案和策略。 我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对这次海外生物学人的集体行动作道义上的评判,我只是想提请人们注意的是,这种做法可能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对一代青年学子的未来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有负面的,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以及这种影响存在的新形式。这一次是生物学,下一拨没准是物理学、计算机科学?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