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学术腐败科学家的辛酸经历 |
送交者: 海 客 2002年03月08日17:46:4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一个反学术腐败科学家的辛酸经历 ·海 客· 当我今年元旦拜访我国高温合金材料领域著名科学家韩雅芳教授时,她正准备调离其为之奋斗了三十多年的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航材院),而转赴北京某一著名学府。笔者出于好奇,追问她为何要离开她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工作单位,她不无留恋地告诉我那是个无奈的选择。她想不到由于五年前因惩处该院一起学术腐败事件而使自己陷入接连不断的打击报复之中。 韩教授自1967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后便被分配到航材院,并工作至今。1979年,赶上国家选派第一批出国留学生,由于她英语水平高,专业基础扎实,经过公开考试被派往加拿大MANITOBA大学留学深造。当时年届不惑的她深感国家的殷切期望,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因此发愤攻读,在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仅用了不到五年时间便连续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即就返回航材院,报效国家的多年培养。而与她同批留学的许多人选择了留居海外。归来后,她便一头扎入新一代飞机涡轮用的高温合金材料的研究,担当了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相关课题负责人。十年铸一剑,她的研究成果自1996年以来先后获得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并于2000年获得中国科技界最具影响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此期间,她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回国留学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等。同时还担任了航材院副院长兼院科技委员会主任。由于她平时乐于助人,虚怀若谷,治学严谨,办事认真,为官清廉,所以无论是在本单位还是在外界,都赢得了广泛的尊敬,被选为中国材料科技界最高学术团体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的副理事长,并担任了国际材料联合会委员等职。公平客观地说,以她的学历、资历、人品、年龄,以及她所做出的成就,如果稍走一些上层路线,稍在媒体推销一下自己的话,她的位置就会远高于今天。但是韩教授却是个十分正直敬业且淡泊功名利禄的人,厌恶那些不学无术而只靠吹嘘拍马获取权利的人,她所敬仰的是在学术上造诣深、品德高尚的科学家。像这样的栋梁之材在如今官本位主义盛行的中国社会是很罕见的。但即使她是这样一位淡漠权势金钱的人,却因为秉公处理了一起学术剽窃,从此就陷入了被无耻小人纠缠报复的泥潭沼泽之中,令她身心俱惫,以至最终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1995年春,她接到北京某高校数名教授的举报,揭露航材院留法博士陶春虎于1993年几乎全部抄袭美国Rochester大学Gary H.Conners教授于1967年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s,Vol.5,pp.25-38上的论文,并违反不得一稿多投的学术惯例,向中国国内主办的两个学术刊物《材料工程》和《航空学报》同时投稿,还竟然获得前者录用刊登(1993年第5期)。而《航空学报》的审稿者——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两位知名教授却目光敏锐,一眼识破了这一剽窃行为,均称这是“前所未有的严重的剽窃”,在材料界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航材院时任院长刘伯操教授对此事十分重视,并责令航材院科技委调查核实。时任院科技委主任的韩教授迅速成立了调查小组,仔细地查对了原文与伪作,确认陶春虎的伪作只是将Gary H.Conners教授的原作翻译为中文后,在编排上稍加改动,有意识地从头到尾系统地抄袭而成的。一贯严谨治学的韩教授对航材院出现如此严重的剽窃行为非常气愤,特别是陶身为研究室副主任,又是留洋博士,连学术圈最起码的学术道德都没有。为了捍卫学术界尊严,并杜绝此类事件在航材院再次发生,在1995年航材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讨论破格晋升研究员的会上,将此事予以披露。为此陶在1995年和1996年都没有获准破格晋升研究员。陶春虎见此情形,只得承认错误,并保证痛改前非。对年轻后学一向非常爱护的韩教授见陶既已悔过,于1997年后还是同意陶春虎晋升为研究员。 陶春虎表面上虽然承认了错误,但暗地里却对韩从此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他清楚,以他目前的声誉和地位是没有可能扳倒韩的,他必须要借助他人的力量。于是,他想到了航材院总工程师吴学仁。他早已耳闻吴与韩一直关系不睦,倘若能得到吴的提携相助,报仇就有望了。于是陶春虎极尽溜嘘拍马之能事,伺机向吴学仁献媚以获取其欢心。于是在吴学仁的极力推荐下,于1997年底当上了院副总工程师。 吴学仁乃留学瑞典博士,八十年代中期回国后在航材院工作,年龄与韩相近。此人尽管学术水平并不突出,但依仗中、英文表达能力强而十分自负。自从与他人编写了一本有关权函数的著作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以后,就大言不惭地在各种场合标榜自己是该领域的权威。环顾本单位内的中青年科研人员,没有一个可以放在眼里,即使是北大、清华、中科院力学所等知名的力学专家,他也常常嗤之以鼻。至于对待同单位的韩雅芳教授,尽管表面上也不放在眼里,但他内心知道,韩在中国材料界的影响力超过他,所以更是嫉妒异常、瑜亮情结十分严重,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职权压制韩的影响和职能。吴不仅嫉贤妒能,而且对权力十分热衷。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由于过分贪婪,遭致许多行为正直的干部职工的鄙视与耻笑,以至很多人联名向上级机关领导检举反映吴的恶劣行迹。可是吴却深谙官道,贯于走上层路线,巴结讨好上级领导是他的特长,所以其官位反而越坐越牢,权力越来越大。但他内心却越来越凉:与韩相比,在学术成就、发表论文、科技成果以及对航材院的专业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差距越来越大,而在人品道德方面,广大职工早有公论,他也心知肚明。他明白,如不及早制约韩,就难以独霸一方,并影响将来升迁。因此,他尽可能地利用手中的总工程师职权,削减韩的职能。例如,负责单位国家科研基金的申请以及评估科研课题成果等职能,理应由科技委主管,但他却以不正当途径,强占为己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陶于是找到吴,告韩黑状,诬陷韩在国家“863”计划资助下研制发明的飞机涡轮叶片存在严重的缺陷,远未达到国际水平。吴正愁找不到攻击韩的有力材料,陶此举可谓正中下怀,当即表示要准备材料向上反映情况,并许诺将来给予其更高的职、权、利。陶顿时心花怒放,发誓非要把韩搞倒不可。陶君尽管学术能力平平,但擅搞小动作却是远近闻名。在担任研究室副主任时,就在室内搞小王国。对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压制和打击报复;反之,对听话的人,从不计品质好坏,而加以扶植。其本性与吴可谓异曲同工。 适逢韩的“863”成果刚刚获得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准向国家推荐申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界的人知道,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我国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最高规格的两大奖,因此审评非常严格,以至连续多年一等奖均为空缺。吴只获得过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以致屡次角逐院士评选均因科研成就不够突出而名落孙山。反之,倘若能获得二等奖,则很有希望加冕院士头衔。吴当然极不希望看到韩教授获此大奖。于是吴、陶二人便联合导演了一出丑剧。首先由陶出面,罗列了18条攻击该成果的“证据”,向各有关单位和评审部门投诉,谎称韩的成果名不符实,不具备申报资格。评奖过程进行到哪一步,他们就不遗余力地诬告到哪一级,不少国家有关评奖机关的负责同志称“陶是告状专业户”。由于离正式评审时间临近,评审部门感到没有时间充分调查真伪,拟不予评审。正当吴和陶洋洋得意之际,这一重大的成果评审事件最终惊动了我国材料界泰斗、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作为金属材料专业唯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成员,师先生十分了解该成果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出于对诬告者的愤怒,出于对新一代科学家的爱护,他亲自向评审组作证肯定该成果的获奖资格。于是在多方努力下,评审组立刻到相关单位进行调研取证。经严格查证,韩的成果完全具备国家发明奖的申报资格。在上级机关组织的调查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与陶的当面对质时发现,陶不但无中生有,道听途说,头戴博士头衔的他竟连常见的力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都搞不清楚。经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严格评审,韩的成果获得了199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等奖依然空缺)。 这一事件使吴和陶二人十分灰头土脸,本该从此悬崖勒马了。但是,这二人更加视韩为眼中钉,觉得此人不除,对他们始终是威胁。他们开始计划新一轮的报复。首先,为了嘉奖陶的通力合作,吴很快将航材院承担的国家某重大型号任务的日常管理权给了陶春虎,每年掌管的科研经费上亿元。然后,两人在院里拉帮结派,培植亲信,扩大势力范围。转眼间两年一度的工程院士评选开始了。获得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大奖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的韩教授当然也十分有希望能获得这一工程技术界的崇高称号。然而由于吴的百般阻挠,韩教授竟然不在航材院向上推荐的两个候选人之列,实在令人意想不到。但在院主要领导的支持下,通过正常的组织程序,经中国科协推荐而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院士选举采用的是差额选举,共两轮,每次筛选通过率约30%。韩教授顺利通过了第一轮筛选,得票数很高。如没有意外,极有可能通过第二轮而当选院士。这则消息传至第一轮便落选的吴学仁以及陶春虎耳中,犹如针刺。于是两人决定象上次科技发明奖评选诬告韩一样如法炮制一回。但是狡猾的他们吸取了上次诬告过早以至评审组有足够的时间辨别真伪的经验。在距离第二轮投票还不到一个月时,他们又一次故技重施,向院士评委们投送了大量诬告材料。这一次由于时间太紧,评委们已来不及取证了,致使韩教授最终没有能够当选。 至此面对多次打击报复的她再也无法容忍近年来所遭受的屈辱,终于决心离开她工作了三十多年、创建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并已建立了深厚感情的航材院。只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在高尚的学术圈里,反学术腐败的人先倒下去了,而学术腐败分子却在台上风光无限。反腐败何错之有呢?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