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以前在和几个同事吃饭的时候,一个广东同事说到他带小孩的原则,“我不求他们大富大贵,只要求我的小孩能够达到三点:信心,恒心,专心。”他然后又用粤语将这三点重复了一遍,听起来都一样,呵呵。不知道为什么,这三点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我已经是两个小孩的妈(大的21个月),又在苦读五年后拿了一个心理咨询系的硕士, 来谈谈我对这几点的感受。
信心篇
信心应该算是这三点中最重要的了。在我们的成人世界里,一个自信的人对自己有着基本的信任,会以最轻松的状态去学习新的事物;也不惧于未知和陌生的场合,在社交场合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怎么才能培养一个自信的小孩呢?
最自然的大家能想到的就是经常鼓励小孩。从小孩蹒跚学步到咿呀学语,我们都应该鼓励小孩的每一个挣扎的脚步和每一个试图发出的音节。在学习语言方面尤其为盛。研究结果证明,如果父母经常跟小孩对话,鼓励小孩说话,小孩说话的早,而且词汇掌握的也较多。妞妞在7,8个月的时候开始发爸爸妈妈的音节,可是那时候它们并没有特别的意思。也许是做母亲的天性,也许是对学术研究结果的一种执着,我尽量重复她发的每一个声音。即使我忙,不能出声音表示,我也会拍拍她的脑袋,肩膀给她一个笑容让她知道我在听(这种非语言的鼓励方式也是很有效的)。到现在她21个月,可以表达她自己的大多数想法意愿:甚至包括复杂的句子:“妞妞要妈妈去公园,大家都去。“鼓励小孩的同时也要容忍他们的错误,包括自己的错误。我想做父母的人都知道,小孩学走路后都摔过很多跤,有的跤做父母的会自责不已,时常挂在心上。可是我们在保证他们的安全的基础上还是应该鼓励他们放开脚步去探索,而不是将他们绑在我们的裤腰上。
接下来能做的就是少对小孩说不,少责怪小孩。前面我提到要保证小孩的基本安全,这在小孩会走路以后无可避免的牵涉到担心他们会到处乱走摔跤,会到处乱爬包括椅子,床甚至电视柜,怕他们会撞着墙角,打碎玻璃杯等等。于是我们开始大声的对他们说“不“。可是从小孩的角度想,他们天性好奇,想要去接触了解这个世界,可是如果他们总是被拒绝,被拘束,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态?他们的天性得不到好好的发挥,他们会不相信会害怕这个世界,他们宁愿躲在自己的角落里而不被大声斥喝”不“。所以在家里要尽量做到让小孩觉得安全的措施(Child Proof),包括不将易碎物放在他们能碰到的地方,家具如果有尖尖的角的也要包好,电器插座更是要藏好(好像新型的插座摸了不会触电)。家长也应该经常保持地板的干净,这样子省却了对他们说不的机会——他们找不到脏物放在嘴里了。家里有宠物的应该注意将你不想小孩碰到的宠物的东西藏起来,或者放的高高的。妞妞十三,四个月的时候,她特别喜欢攀登家里的各种家具:椅子,沙发,床。这些对她当时而言很困难,而我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帮助她。我就在她喜欢的几样家具下各放一个枕头,让她自己能轻松的爬上去。她喜欢开灯关灯的游戏,我就在灯的开关下放了个椅子,让她能爬上去开关灯。总而言之,我们要尽量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小孩放心的去探索,而不是靠说”不“让他们放弃探索,觉得安全。
还有我们能改进的是咱们说“不“时的态度和表达的方式。除非是生命攸天的情形,我们应该心平气和的告诉小孩,这件事情不能做,这个东西不能吃/玩/碰等等。同样的情形我们也许要解释很多遍,也许我们解释完了他们还是不听继续自行其是。可是我们要对他们耐心,有信心,相信他们有一天会改变会明白。我知道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是记住,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会受我们情绪的感染。如果我们生气了,
我们害怕了,我们焦虑了,他们都能感觉的到,也会被影响到。还有他们没有听从我们的时候,不是因为他们想要惹我们生气,而是他们在学习,而学习是一个过程:首先他们要明白我们的信息,然后他们的大脑要靠着这个信息去执行相应的行为,这便牵涉到了控制力。可是小孩的中枢前脑并没有发育完全(要记住,中枢前脑要在25岁的时候才全部发育完全),他们做事情更多的是靠本能,靠自动反应。再提这个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直接了当的对他们说不,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另外一个选择。比如说小孩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与其担心的告诉他们这个不能玩,不如轻松的展示给他们石头是用来玩的。这样我们就将一个负面的信息转变成了一个正面的游戏。
说了这么多,我发现要做到这些还真挺难的。我们做父母的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烦恼,自己的缺点,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更会注意到小孩的坏行为,而忽略了他们的良好行为。但是我们不需要做到百分百的正确,因为
大量研究表明,在培养健康自信的小孩方面,父母亲鼓励小孩和批评小孩的次数要大于5:1即可。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那么就是一个足够好(good enough)的父母亲。谁能真的做一个完美的父母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