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学大师班说起
文章作者:[小楼听春雨] 2002-03-14, 13:50:52
据武汉媒体报道,武汉大学将设置国学大师班,从大一新生中拟招16人,,现在已
有80多人报名。国学大师班的目的是通过集中学习,系统地掌握中国典籍,考据,
训诂等的基本知识,以及外语知识,希望培养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由于手头暂时
找不到昨天的报纸,只能概述其意,但可以保证其内容没有违离)。读后不免感
叹,好一个武汉大学,好一个国学大师培养班。
国学研究,也就是对中国古代典籍,以及和其相关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的研究。
它包含基本的治学方式, 如考据,小学知识等,这一点可以从乾嘉学派看出。大
师,我只能查现代汉学辞典了。大师的解释: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
崇的人。从这里看出,大师是一种个人学养,文化人格和道德责任的凸现。他充满
着个人的特质,体现着一种禀赋和天才的展扬。大师不是工业品,凭借固定的程
序,流水线似的生产出来。大师的存在,首先是一种个体精神的存在,他也不是仅
靠三五年的突击,像甚末MBA一样,通过理论的灌输,就能混出来的。
抛开这些基本的认识和常识不谈。假设国学大师能够像流水线一样培养出来。现在
先看看国学大师的基本条件。当然必须有参考体系,钱钟书,陈寅恪是公认的国学
大师。首先,他们的基本学养从儿时便打下了基础,很多中国传统典籍熟稔之极,
基本都能达到背的程度。对传统治学方法的掌握,可谓游刃有余。不知道武汉大学
通过如何的途径能使这些大师班的学子们达到这种程度。现在的教育体制下面,这
些学子们又有几个在大学之前读过中国传统典籍的哪怕一本原著。而且是那种没有
断句的。他们是否曾经听说过这些传统治学的基本方法。
对中国这些传统典籍,企图通过几年的速成,便以为就能学贯中西,这不是无知,
就是缺乏起码的学术精神。
我们应当看到,在近二十年来,由于学识素养的降低,对传统国学的研究并没有太
大的突破,更是有人才凋零之感。从事国学研究的人才,由于缺乏传统之学方法的
培训和掌握,因此固然成为了专家学者,但没有所谓的国学大师出现。而他们的学
术经历,可以完全作为借鉴和参照。但是,这种基本常情都不顾,除了看出无知,
不只还有甚末。
还有,如何培养。武汉大学说让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教授。好一个著名的专家学者,
我想问的是,这些专家学者本身的学识水平达到甚末程度。是不是都是大师级的人
物。中国有句俗话:甚末样的老师带甚末样的徒弟。老师的学识决定徒弟的视野和
认识。一个高中水平的人不可能教出大学生来。这些著名的专家学者本身就达不到
大师的层次,又从何侈谈培养出几个国学大师来。
再有,看一看钱钟书们的治学精神,他们淡薄于名利,身心唯学术维系。一生几乎
道在典籍中度过。 现在的社会环境是如此多元化。面对经年累月的枯燥典籍,这是
需要一种真正的学术精神的。不只武汉大学如何保证学子的执著。使他们作为精神
所系,摆脱对财富的欲望与追求。我更想问的是,武汉大学所说的,精通外语,通
读外国典籍原著,又要掌握基本的传统治学方式,短短几年,如何实现。
国学大师班的成立,依稀看出当年全国大办少年班的身影。而几年前轰轰烈烈的北
大文科基地,打的也是培养国学大师的旗号。只是到了今日,不只效果如何,是不
是已经出炉了一批呢/没见报道,不敢瞎猜。真不知武汉大学的学术精神何在,作为
学术重镇,也曾经在中国的历史中叱咤风云,走出优秀的研究国学的著名人物,不
只是否真的知道,大师的含义。
这种国学大师班,一种速成的浅薄心态,不仅是对大师的侮辱,也是这所大学的一
种耻辱。珞珈名校,如何如何!
这种不顾实际的做法,再一次看出学术心态的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