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世界上一些民族,很长时间以来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其后来的文字或为直接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或在其他民族文字的基础上再创造而成。从一般常识而论,语言大概先于文字出现。若极端一点,也可以说有些动物也有语言,如“流莺啼啭”、“狂犬吠日”之类,而它们显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另外据现代汉语的一般说法,“语言”与“文字”为两件事物,合称为“语言文字”,简称为“语文”。语言是用来听和说的,文字是用来读和写的,通常不能反过来。早年学过一点英文,注意到在英文中对某类事务的表达较复杂,而中文对应的词较少,翻译起来很麻烦。例如中文里对车的描述较英文简单,似乎早期只有一个“车”字,要用“马车”、“自行车”、 “汽车”、“火车”才能把英文的各种“车”翻译过来,而英文的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等名词似乎来源各异,之间并无关联。相信英文好的朋友能举出更多“一中”对“多英”的例子来。当然也有很多情形是“一英”对“多中”,而最容易想到的就是“Chinese”这个词了。除了译为“中国人” “华人”、 或“中华”之外,还可根据上下文译为“中文”或“汉语”。但若确指汉语语言,则应说“Oral Chinese”;若确指中文文字,则应是“Written Chinese”,英文里并没有分别对应“中文”或“汉语”的不同单词。另一个能马上想到的“一英”对“多中”的词是“English”这一单词,根据上下文的不同,对应的中文可以是“英国人”或“英格兰人”,也可以是“英语”或“英文”。现代汉语或中文的一般用法应该是,某人听或说的是“英语”,读或写的是“英文”。
前几天的新闻报道说,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在联合国“全程用英文讲演”。窃以为写此报道的记者及发此新闻的编辑应遵循现代汉语的规范,将“英文讲演”改为“英语讲演”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