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之一 天籁
老几 2016.10.1
庄子在《齐物论》里,以天籁的比喻,表达了宇宙万物真实自然的声音才是最美妙的这样一种道家思想;通过打坐入静的经历,揭示人只有进入到“无我”的境界,才能体会天籁之妙;用“疾风之下,万物空寂”这样的例子,说明任何过于强势的风气,都有害于万物竞自由。
天籁
“籁”的本义是古代一种三孔的管乐器,在《齐物论》中特指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庄子把声音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不同的层次,人籁为丝竹之声(古代“流行乐”),也比喻为人道,人为之事;地籁为万物附合之声,比喻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象征王道;天籁为万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象征天道。大道无形,用老子的话说:“听之不闻,视之不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天何言之?”
文中意思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南郭子綦打坐入静,仰天吐气,如同魂魄离开了躯体一样。颜成子游上前侍候,问道:“您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一个人在打坐时的样子固然可以像枯槁之木,难道心神也可以做到像死灰一样无生气吗?您今天入静的情形,跟以前的入静不同。”子綦回答说:“偃,不得不夸你,问得很好。你知道吗?今天我入静达到了无我之境。你听到人籁而听不到地籁,你听到地籁而听不到天籁吧?”
子游说:“能不能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子綦回答说:“大地呼气啊,叫做风。这风要么不发,一旦发出来就会万窍齐鸣。难道你就没有听到过呼呼的风声吗?大地上有险峻的山林、百围的大树,其周身的孔窍,有像鼻子,像嘴,像耳朵,像发簪,像圈筒,像坑,像泥洼的等等。(风经过这些不同的地窍形状,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急促,有的如响箭,有的尖刺,有的往里吸,有的往外呼,有的像嚎叫,有的如犬吠,有回声,有闭音。风动而地窍随响,徐徐吹风而地窍微微地唱和,大风吹而地窍也大声附和,当疾风来时反而所有地窍皆欲发而无声了。难道你就看不到这种从风吹合的变化吗?”
子游问:“地籁是万物之窍所唱和之声,人籁则是丝竹之声了。能不能问天籁是什么呢?”子綦说:“风吹万物,发出不同的声响,是因为完全由其自行息止。所谓天籁的,除了这样自然而然之声,还能有别什么东西吗?”
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 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题外。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独立精神,这两条是建立公正严明以法治国的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道还”提到中西文化的对接问题,如果要对接,在我看来就是要对接这两个方面。
我这样说,其实是认为中西文化的对接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一方面根据,是孔子的人文主义较之西方的人文主义的一致性甚至超越性; 另一方面,是老庄的精神自由与西方的自由精神之相通,而在平等观念上,老庄的思想超越性的更是明显。
老几这样说,其实从根本上也是胡说。这样无形中把孔子与老庄隔绝起来,与儒道两家以易经相通的事实不符。
懂的不说,不懂的瞎说。姑妄写之,姑妄读之,姑妄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