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之无”- 对“绝对之绝对”的解释
从“纯粹悟性”发现“绝对之绝对”后,我几年来一直头疼的就是如何解释这个“双绝对”的问题。
我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符号如语言,然后是用唯一的实例,“头脑是如何产生思想的?”。我用这个问题试图传递双绝对这个概念,但我发觉仍然不容易被接受。究其原因,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因为部分的功能,既,思维或头脑如何产生思想?的本质,就是通向发现双绝对的唯一道路,而且这个局部已经被包括在“整体”之中了。世界的真理是范例,这没有任何问题。范例的真理属于“相对的绝对”性质,所有范例的背景真理是双绝对,我已经毫无疑问了。怎么能够将这个双绝对的思想“下降”到常人能懂的程度呢?这就是写这篇文的目的。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哲学。哲学史,就是真理发现的历史。真理的现象是存在,既世界的本质,人类和其他生命生活的环境。人们的生活奋斗目标,不仅满足于“存在”,而且要“有”。懂得如何将“没有”变成“有”,就是哲学的应用。将这个过程总结为理论,既是您具有哲学家的素质了。再进一步,如果您思考“纯有”,或“纯存在”,你就升到了哲学大师的水平,前者如黑格尔,后者是他们的老乡,海德格尔,或者中国的西晋文人,裴頠,崇有论,的水平。如果您从反面考虑,就从“非存在”,或“无”的角度思考,您就达到了法国萨特,或中国的西晋文人,王弼、何晏的贵无论,的水平。
如果您是细心的读者,您会发现,为什么哲学家讨论“有”和“纯有”,而没有人从方面讨论“无”和“纯无”?我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已经到了不能再“纯粹”了,因为“无”干脆就是”零“,干净到底了不是?所有用不着”纯无“的概念了。我这里要说的就是对“无”一个新的解释,“纯无”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据巴门尼德和黑格尔,无基于有,非存在基于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事先没有存在的概念,我们就不会有非存在的概念的。所以,在极端的形式上,纯有等于无(参见黑格尔的《逻辑学》)。萨特的《存在和虚无》,没有引申无的概念,而是“应用”了,或解释了,非存在的概念,所以他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存在主义的著名学说,并得到世界的理解和拥抱。我认为,这个哲学本体论的根本问题,逻辑的步骤应该是这样:有-无-纯有-纯无-无之无。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纯无后边的无之无,才可能,必要条件,悟出绝对的绝对,或双绝对,的道理来。
作为“纯无“的存在,我认为关键是我们要去掉以“存在或有”的基础。只有在纯无的境界中,我们才能体会其意义。当我们说“没有”,我们经常指没有某件东西,如财物等。因为如果没有宾语,在一般的语境中没有意义。这样的习惯带到了哲学上,所以黑格尔和萨特,都是在村在,或有,的前提下考虑无的意义。这里我所讲的“纯无”,就是要自觉地去掉这个存在或的有的潜台词。
最后,什么是“无之无”呢?当我们去掉这个“有或存在”的基础考虑“纯无”时,我们否定的某一存在或有。这样,当我们说纯无时,我们也是就对这某个存在或有的否定。更纯了,还是指代“个体”(的否定),作为“集”范围的界定并没有变化。无之无,就是要对这个“界定”再次否定,也就是纯无所界定的语境再次否定。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Nothing? or NOTHING? 我认为都不是,而是“迷茫”。最后的,或最终,我们仍然需要一个飞跃,有点像“leap of faith”,才能理解双绝对,既所谓“纯粹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