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真的学术幻想 |
送交者: gmd 2002年04月09日18:17:1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一个天真的学术幻想——王彬彬文读后感 袁良骏 为什么办不到?原因很多,因人而异,举其荦荦大者,至少有如下一些: 1.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也由于执政党尚不够成熟,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过火的政治运动此起彼伏,每次运动都要揪斗一批人,点一批人的名。特别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抓“走资派”、揪“反革命”、批“反动权威”……不知点了多少人的名,也不知害死了多少好人。“文化大革命”虽已过去了20多年,然而,很多过来人仍然心有余悸。特别而今号称“权威型”的人物,凡年逾花甲者,大多经受过那场血与火的“洗礼”,不仅有余悸,而且有余痛。让他们点名道姓去批评别的与自己学术观点有异的“权威”,他脑海中马上会浮现“文革”中的那些血与火的场面,他不能不一再踌躇,掂量再三,思来想去,还是吞吞吐吐、拐弯抹角为好。 2.近年来文坛上出现了一些“痞子”作家和文人,他们拿骂人当饭吃,不管死的活的,逮着就骂,点名道姓,狗血淋漓。而且,这些“痞子”最喜欢骂权威,权威性越大者他们骂得越带劲。他们有一条终南捷径:越骂权威自己越容易出名,权威越大骂的收获越大。你说他这是动机不纯,他之以鼻;你说他这是佛头着粪,他一笑置之;你说他这是流氓文风,他回答得更干脆:“我是流氓我怕谁!”结果,这种“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胡咬乱骂,大大倒了人们的胃口,也鱼目混珠,败坏了严肃的点名道姓的学术批评的声誉。似乎一点名道姓地批评别人(遑论“权威”!),便和这些“痞子”先生称兄道弟、相差无几了。 3.出于对“痞子”文风的愤恨,文坛一度刮起了“反对酷评”风。然而,何谓“酷评”?“痞子”胡咬乱骂自然算“酷评”,然而,正常的、有理有据的、尖锐泼辣的点名批评算不算“酷评”呢?谁也无法回答,谁也回答不了,谁回答了也不算数。鲁迅早就说过:“说婊子是婊子这不是骂,说良家女子是婊子这才是骂”(《鲁迅书信集·致肖军肖红》,1935年1月4日)。这里的“骂”是否相当于某些人所谓的“酷评”呢?那么,鲁迅的这条标准能否成立呢?看来,很多人口头上往往赞叹鲁迅的这句话颇为精彩,但一拿起笔来,标准立时变了:即使是真婊子,也还是不要捅破吧!甚至有意把婊子尊称为良家女子的,又何乏人哉! 4.我们的老祖宗历来讲究中庸之道,不为已甚。连作诗都讲究温柔敦厚,何况批评?中庸之道当然有伟大的哲学价值,为人处世也离不了它。然而,某些人把中庸之道作了过分发挥,简单化为“庸人之道”、“大儒之道”,在学术上搞明哲保身,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他们连那些正常的、点名道姓的学术批评、学术争论也看不惯、不习惯了。甚至有人竟诬蔑尖锐泼辣、点名道姓的学术批评文章为“文革遗风”,完全混淆了问题的性质。据我了解,持上述论调者有的相当“权威”,怎能设想让他们点名道姓地去批评别的“权威”呢?! 无需再深挖细找,仅仅上面几条原因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学术权威们畏难却步吗?哪里还能像当年的胡适批评蔡元培或梁漱溟批评胡适那样点名道姓,一针见血呢?当然,万事万物都有例外,而今个别敢于批评权威的权威还是有的。比如音乐家卞祖善先生就多次点名批评了他的学生、后起之秀谭盾先生,古典文学专家何满子先生就多次点名批评了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杂文家牧惠先生也点名批评了著名小说家、杂文家李国文先生的某些随笔。可惜的是,在整个学术的广袤原野上,这样的黄钟大吕之音实在是稀少而又稀少,迳如凤毛麟角,无法改变王彬彬先生天真幻想的基本性质。 西哲亚里士多得先生有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果我们的学术权威们都成了亚氏的信徒,大概王氏的天真幻想庶几有望变成现实。 容易吗?难矣哉!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