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國人無須對諾貝爾獎孜孜以求
送交者: nb檔案 2005年09月18日20:07:0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中國人無須對諾貝爾獎孜孜以求

■羅伯特•馬克•弗里德曼

  多年以來,那來自斯德爾摩的電話、與瑞典皇室在一起的歡宴、金光閃閃的獎章……都已經化為中國人的一種想像、神話和情結。而最近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進推出的《權謀——諾貝爾科學獎的幕後》直擊諾獎內幕的核心,一定程度上揭開了蓋在諾獎上的神秘面紗,恢復了其本來面目。弗里德曼還在《中文版序》中對中國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我們特加標題轉載如下,以饗讀者。

  近年來,中國已開始重新考慮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上的重要性。雖然沒有第一手的資料,但我感覺到中國科學已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在研究的優先問題和建立一個現代的研究文化上,科學界和政府部門已經展開了討論和爭辯。促進科學界更好地利用人力資源為中國社會謀幸福,推動普遍的知識進步,當然是一項很艱巨的使命。但是同樣重要的是:面對這個大好的發展機會時,中國科學家應當採取什麼樣的價值觀,如何看待和認識自己。

  諾貝爾獎被認為與優異和國際榮譽同義,在有些人心目中,爭取得獎似乎就是一個研究工作者和國家科學界的最高目標。有些國家的官員在制定他們的科學政策時就以獲獎為目的。一些雄心勃勃的科學家將他們的工作計劃和夢想建立在一個期望上:有朝一日被邀請到斯德哥爾摩去,從瑞典國王手中接受一枚諾貝爾獎章。可是我們對諾貝爾獎究竟知道多少呢?對一位科學家或一個國家來說,獲得諾貝爾獎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對很多讀者來說,這本書也許充滿了驚奇,使他們耳目一新。在中國及其他地方,人們普遍有一種信念:諾貝爾獎用一種客觀、公正的方法來判定科學中絕對最好的成就,至少在它所認可的領域,如物理、化學和生理學/醫學內。在本書中,我利用已經公開的官方檔案資料,重新回顧了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和化學委員會從1901年到1950年的會議的議程。我的發現有助於我們了解諾貝爾獎的真實意義,讓我們能更正確地衡量人們對諾貝爾獎盲目崇拜是否明智。

  人們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對諾貝爾金質獎章歡呼雀躍,到了今天仍然有增無減。直到最近,諾貝爾檔案才解密。長期以來,由於不知道誰提名諾貝爾獲獎人,誰評定獲獎人,認真探討諾貝爾獎是不可能的。本書詳細說明了為什麼諾貝爾獎章刻畫了人們的脆弱,為考慮諾貝爾獎對中國科學的意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獲獎從來就不是一個自動程序,不是已然達到神奇層次成就所帶來的回報。

  本書顯示:瑞典委員們自身對科學的認識嚴重影響評審的結果。他們的判斷、偏好和興趣不可避免地摻入他們的工作。有些委員力求公正,也有一些試圖謀求私利。但即使當事人能超越偏見,選擇獲獎人仍然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工作。委員們偶爾也承認,有時候好幾位候選人都具有得獎資格。在本書中看到,我們沒有理由相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就是一群“最佳”的科學家。有些20世紀最偉大的智識成就,並沒有被斯德哥爾摩所認可。

  那麼,為什麼人們如此崇拜諾貝爾獎呢?本書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指出,我們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從一開始就出現了一幫崇拜者,這與新聞媒體對它的高度關注不無關係,它激起了人們的興趣和幻想。這種崇拜並不是建立在獲獎者本身非凡的優異上,而多半是建立在由於諾貝爾獎所帶來的名聲、地位和許多連帶的利益上。各國科學界的帶頭人欣然加入這個行列,隨後各種與諾貝爾獎有利害關係的團體和機構更加擴大了這個群體。

  也許當諾貝爾獎的神秘性降低後,我們可能對科學生活的真正意義有更好的了解。無論諾貝爾本人心中對“為人類造福”有什麼想法,他絕不願意看到他的獎被用來獲得狹隘的專業利益,或為研究機構和國家做廣告。難道科學的靈魂就是新發現的競賽嗎?科學所賦予人類社會的,比對諾貝爾獎的追求要豐富得多。

  我希望中國的科學家們和政策制定者們仔細思考:一個以贏得諾貝爾獎為目的的政策有何意義?一個旨在達到所謂諾貝爾獎水平的研究的科學政策,如果是指建立能夠得到國際尊重的一流科學中心,應該是件好事。可是如果諾貝爾獎本身成為目標,我們就需要考慮一些其他的因素。諾貝爾獎不包括很多重要的科學領域,譬如環境科學、地質學、天文學、非醫藥取向的生物科學和數學。這些科學領域對一個國家非常重要,也同樣能夠贏得國際上的尊敬。

  我們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中國在未來數十年中開展了一流的地震學研究;中國科學家在認識產生地震的力上作出了開創性的發現,為地震預報提供了非常先進的手段。這種成就無疑對中國人民有極大的價值,也會獲得世界各國的尊敬。這種成就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也為全人類造福,有利於科學發展,但是它不會贏得諾貝爾獎。地震學,更廣泛一點,地質學都不包括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範圍內。另外如海洋學、農業遺傳學和宇宙學也不屬於諾貝爾獎評定內。期望一位工作在中國的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如果相信它是一個國家表現科學技術高水平的唯一或最佳途徑就錯了。

作者簡介

  羅伯特·馬克·弗里德曼(Robert Marc Fried-man,1949—),科學史家,首屈一指的諾貝爾科學史研究權威學者。自1980年開始,潛心研究諾貝爾檔案20餘年,通過發掘與評獎當事人有關的大量書信、日記、評審報告等素材,撰著了《權謀》這部“將諾貝爾獎請下神壇”的驚世之作。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金榜題名的煩惱
2003: 中國高校高收費弊端叢生
2002: 交大博士畢業“門檻”之爭
2002: 支持西安交大博士生畢業的“高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