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群里贴了施一公教授在西湖大学(疫后)开学第一课的演讲,这么精彩的演讲,实在很少有机会听到,西湖大学的学生真是有福了。励志部分,或许比不过“德育副教授”李燕杰,但也是十分精彩,学生们应该能发现施教授和李教授的区别。最使我赞叹的是后面关于 X-射线的四个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他从伦琴先生(Wilhelm Rontgen)发现 X-射线,Max von Laue 先生用 X-射线分析分子(原子)结构,到 Bragg 父子发现了著名的又如此简单的 Bragg 散射公式。伦琴得到了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奖(1901)另外三位得到1914和1915的诺贝尔物理奖。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十万个为什么》迷,这些故事大致是知道的。但施教授把这些故事讲的如此生动,我顿时呆住了。我在视频后留言如下:“故事很好,普通话也很好,如果中央电视台每星期有半小时这样的节目,功德无量。”这样的素材,就我所知,不计其数,每星期半小时,10年之内绝无问题。我铁口直断,收视率一定超过董卿的“诗词大赛”。
下面要说的就有些煞风景了。最近几年,我多次听到名人们在各种讲座中谈到暗物质。要点大致如下。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目前宇宙的平衡状态。在宇宙总质量中,暗物质至少要占90%,否则整个宇宙将是一盘散沙。我总觉得不太对劲,但也就一笑而过。直到施一公先生在某一次演讲中也发表了类似观点,我觉得有必要写点东西,以正视听。
我的要点如下。1846年,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亚当斯(Adams)靠一支笔一张纸(或许不止一张)发现了海王星。那时显然没有暗物质的概念,他的数学公式中,不可能有暗物质一项。按照这些名人们的说法,Adams 算出的位置,应该离实际位置相差十万八千里,否则凭什么说宇宙会是“一盘散沙”。
只有一个可能,暗物质这玩艺,以前根本不存在,只是最近一两百年,甚至几十年才在宇宙冒出来。因为这样,Adams 当年没有考虑“暗物质”,瞎猫碰死老鼠,居然也给他算出来了。
施教授是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所以对X-射线,可说是如数家珍。讲演中也谈到了老年痴呆症,大约是患者脑子里有大块空洞。尽管这只能算他的相近领域,但像施教授这样的聪明人,触类旁通必定是其专业特长,发表的议论在我这外行人听来就靠谱得多。
我向来不爱读英文原著,“一盘散沙”的原始出处在哪儿,我这学物理的真还不知道。我想原著中一定有一大堆的“假定”“但是”“如果”。施先生不是这方面专家,可能连行内人士都谈不上,大概没有意识到这些副词的重要性而给忽略了。
这次的“不懂装懂”(请原谅我使用如此刺耳的字眼),我想是施教授的无心之失。希望施一公教授能看到我的这篇刺耳之作。
文章在微信群贴出后,一大学同学,室友,留言“大胆!”我解释说,像施教授这样的名人,真正有学问的名人,他讲的东西,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研究生都是深信不疑的,从这次“开学第一课”视频热播就可见一斑。对于不太懂的领域,朋友之间聊天自然没有问题,但在正式演讲,就要特别甚重。他的暗物质论,我是懂的,可以一笑了之,但对中小学生就不一样了。
名人们,请珍惜您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