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铭抄袭案何以成为“全国性媒体事件”? |
送交者: luda 2002年04月26日17:59:3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经过2002年1月10日之后一个多月的大论战,王铭铭事件的谁是谁非已经非常清楚。王铭铭的辩护者在全国人民面前输了理,暴露了自己的丑态。在王铭铭本人认错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对其做出相应处理,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学术界有识之士已开始向更深层次的腐败开战,王铭铭事件自当告一段落。然而,还有些人比如有一位署名"brainzhou"的先生,于日前在世纪中国网-世纪沙龙上发布《学术批评的学术规范问题》(1)一文,打着总结王铭铭事件经验、"探讨学术批评的学术规范问题"的旗号,把已被批得体无完肤的歪理又搬了出来;甚至不惜歪曲事实,向批评者头上泼脏水,妄图再次扰乱视听,以达到破坏学术打假之目的。由于事关打假者的名誉,事关学术规范如何建立以及学术监督机制如何形成等根本性东西,我们不能不对其谬说予以批驳。以下先说说所谓"全国性媒体事件"的问题。 (一) 就像许多辩护者一样,brainzhou先生一上场先为王铭铭喊冤:"王铭铭抄袭的事实很清楚,他本人承认不讳,并且向原作者写信道歉,原作者表示原谅,王铭铭所在的学校行政当局对他采取了免去行政职务的处罚。王铭铭抄袭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其中没有什么悬念,更没有耸人听闻的内幕,为什么会引起如此众多媒体的关注?尤其不能理解的是,关注媒体的权力等级逐步提高,中央电视台都参与了。"还表示,"与王铭铭不同,其他被确认为抄袭的教授有的悄无声息--既不公开承认,表示道歉,也不否认;有的发表文章替自己百般辩护。但有一条是共同的,他们度过了自己的学术声誉危机。媒体没有对他们穷追猛打,群起声讨,从客观上保护了他们。" 很显然,在brainzhou先生的眼里,王铭铭教授是一位伟大的君子,对于抄袭一事,"他本人承认不讳,并且向原作者写信道歉"--比其他抄袭者高尚得多!学校行政当局还是免去其"行政职务",对其进行了"处罚"--比其他抄袭者倒霉得多!为什么还被揪住不放?为什么别人抄袭没有成为"全国性媒体事件",到了王铭铭教授这里就全国共讨之?王教授成了他们的替罪羊,好像是他最倒霉,受到了最不公平的待遇! 这里,我们先不说王铭铭是在什么情况下道歉的,也不说北大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对他处罚的。我们首先要的问的是: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王铭铭进行抄袭,如果都"是件很平常的事情",都值不得众多媒体关注--brainzhou先生觉得很奇怪:怎么"中央电视台都参与了"?--那么,请问,什么样的新闻才应受到众多的媒体关注呢?难道只有9·11事件才应"引起如此众多媒体的关注",赵薇穿了日本军旗装招摇过市,或恐怖分子给王铭铭教授扔了炸弹,才应成为"全国性媒体事件"吗? 其实,brainzhou先生也不是不明白:"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王铭铭本身的学术成就、学术品格使他可以担当道德焦虑的对象。试想,一个人平时一惯(贯)以偷鸡摸狗著称,虽然一直没有人揭发,但一旦揭发出来,大家也不会吃惊,因为他的名声本来就不好。"说是"更主要原因",当然不是那么回事,以下再议。但brainzhou先生确实说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道理,既然"本身的学术成就、学术品格",尤其是"品格"很好,就不应当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堂堂"中国最高学府"(2)的博导,不用"中国最高学府"博导的道德水准规范自己,非要自甘堕落,干"偷鸡摸狗"的勾当,这样有新闻价值的丑闻和热点事件,媒体能放过吗?能不倍加关注吗?这不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吗? (二) 虽然王铭铭受到舆论抨击和行政处罚完全是咎由自取,虽然brainzhou先生自己也承认:"尽管组织者(指揭露批评者--田注)费了如此大的心力,但是成为一个全国性媒体事件还会有相当大的偶然性。"但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脏水泼到揭露批评者头上:这场"学术打假是一个经过精心选择、详细谋划、权衡利弊、八方串联、毕其功于一役的新闻炒作过程"--原来是一场大阴谋!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这个大阴谋,王铭铭教授当然也就会"度过了自己的学术声誉危机",从而受到媒体的"客观"保护;也就不可能"上升为全国性媒体事件,而越出了学术圈,成为社会新闻"。 笔者读到这里,对brainzhou先生的谣言惑众术不禁拍案叫绝!王铭铭事件成为新闻热点,按照此公的高论,居然是少数人策划的结果!幸亏笔者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该事件的发展,不然真的给蒙住了--现在不少人相信这种鬼话,大概就是因为对事件的全过程还缺乏一个基本的了解。 王铭铭事件之所以成为全国众多媒体长时间跟踪报道的热点问题,王铭铭教授之所以成为社会舆论"穷追猛打,群起声讨"的对象;了解该事件来龙去脉的人都非常清楚,其他原因固然也有一些,但最主要的是因为北大校方及王铭铭本人的愚蠢,既没有防患于未然,又在出了事后不能及时果断地加以处理,致使事态扩大,一发不可收拾。能赖在别人头上吗? 对于抄袭剽窃一类丑闻,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采用。北大校方的上策是预防为主,王教授本人的上策是洁身自好,此理不言自明。如果万一没防住,就用中策。校方的中策就是应当迅速严肃处理。北大虽然也及时做了处理,但并没有控制住局面(原因见下)。而王铭铭,既然东窗事发,纸里包不住火,中策就是向广大读者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作深刻的检查,以取得大家的原谅。可惜王教授没有这么做。据报道,王铭铭一开始说: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比较复杂,现在还不能给大家解释"。其实,如果能够洗刷污点,为了他自己,也为了保护北大的名誉,不论"背景"多么复杂,王教授都应该当机立断,勇敢地站出来把问题说清楚。然而,令人更为遗憾的是,他不仅没有解释,反而不久之后口出狂言:"但是我想那时候(出《想象的异邦》的1998年),人类学还是一片空白。"(3)言下之意,他不但抄袭没有错,而且还有功,大大地有功于中国的人类学。这样的态度,能不引起公众的愤怒吗?后来不得已,他又只向作者道歉,而置被其欺骗的中国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于不顾,好像他只是侵犯了原作者的权利,与中国学术界与广大读者无关。这不是愚蠢吗? 至于下策,就是不表态--沉默是金。北大校方和王铭铭基本上是沉默的,对外界的批评不明确表态。据有关报道,王铭铭的"直接领导、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马戎说:这个时候王铭铭说一句,别人有十句等着他"(4)。这位系主任不去劝说王铭铭向广大读者深刻检查,反而为其不认错找借口。这就是中国最高学府的系领导的水平吗?难怪堂堂北大居然爆出王铭铭事件这样的丑闻了。 沉默虽为下策,如果能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策。即使有人再想怎么扩大化,媒体再想炒作,因没有更新的材料,也不会产生什么轰动效应,更不会成为什么"全国性媒体事件"。如果自己都"默认"了,别人还不断地提它,有什么意思呢? 然而,北大校方和王铭铭不表态,不等于王铭铭的辩护者不表态,北京大学和社会上的一些学人(多为学生,也有一些学者,真是莫名其妙!)在媒体上公开为王铭铭辩解,非把抄袭说成是学术,公然为学术腐败鸣冤叫屈。这不仅激怒了国人,而且还给媒体提供了新的契机。 现以曾在网上广泛流传的《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致北大领导的一封信》为例,进行说明。该信除了在不得不提及的情况下,轻描淡写地将有意"抄袭"(但信中"抄袭"、"剽窃"两词一次也未出现过)说成是无意中的"失误"(5)之外,闭口不谈王铭铭"抄袭"问题,大量的文字都用来吹捧王铭铭和指责揭露者批评者。他们肉麻地吹捧"王老师的学术影响力,遍及学科内外。国内学界的权威杂志……经常有他的文章发表。王老师在西方人类学界的影响,也不亚于任何一个中国人类学家",说什么"王老师著书立说、编纂杂志、组织会议、建设学会、培养学生,他为复兴中国人类学的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不可抹杀,他在中国人类学界的地位更无人可以替代"。他们还无端指摘揭露者批评者是"别有用心"的"恶意攻击",是"空穴来风","专事挑三拣四",是"上纲上线的夸大和炒作","炮制大字报式的文章,肆意进行人身攻击","用非学术标准评判学术";还指责"某些传媒则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推波助澜,对学术问题指手划脚、以讹传讹";并且危言耸听地胡说:"我们非常明白,王老师之所以遭到这样的恶意攻击,就在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在于有人嫉妒他为中国人类学做出的突出贡献,嫉妒北大人类学在学术界的地位。"(6) 很遗憾,这恐怕就连下策都不够格了,只能是等而下之的"下下策",居然出自北大学子(博士生)之手,令人难以理解(7)。这些无耻的辩解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引起全国舆论的愤怒,从而使事态越闹越大,最终演变成为"全国性媒体事件"。 如果没有这样一批学人为了所谓北大声誉(十足的本位主义者)出来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至少像笔者这样的人,是不会放下手头的事参与争论的(8)。本来就是丑事,还不让人家说,甚至把剽窃者描画成受难的英雄,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闹得满国风雨,又能怨谁呢?当然,你们可以说,这些人不是北大领导和王铭铭指使的,不干他们的事。但是,不管是他们纵容的也好,还是没有管住学生也好,反正这些人是帮了大大的倒忙。把一个所谓"很平常的事情"变成了"全国性媒体事件"。 现在,这位brainzhou先生又来"帮忙"了。北京大学的校领导,还有王教授,殷鉴不远,难道不要警惕吗? 其实,brainzhou先生也承认,成为"全国性媒体事件"并非所谓"谋划"的必然结果:"后来形势的发展显然出乎作为正义化身的学术打假者、媒体记者们的设想"。既然如此,那么,强调"谋划"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在进行学术探讨吗? 另外,"炒作"一说,也是王铭铭辩护者们动不动就祭起的一株救命草。brainzhou先生的所谓"炒作",其实不过是新闻媒体多报道了一些。问题是这些所谓"炒作",并没有失实,也没有将事实夸大。如果说,"成为一个全国性媒体事件"就是炒作的结果,那么其他被炒作的丑闻数不胜数,比如与王铭铭抄袭被曝光前后成为"媒体事件"的足球黑哨案。为什么学术界的丑闻就不能被炒作?据说是怕影响学术界形象,不利于学术发展。其实,维护形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做那些丢人的事。等到出了可"炒作"之丑事,想不被炒亦不可得,反而只能欲盖弥彰,又增加了"炒作"的材料。如上述,若是没有同情者四处喊冤,能有多少内容,值得媒体去大肆"炒作"?正因为这些辩护者挑起事端,制造了许多新丑闻,媒体才能够不断进行新的"炒作"。 (三) brainzhou先生一再强调,王铭铭事件是有组织地"谋划"、"串联"的结果,是有意"选择"出来的"新闻",这和此前王铭铭辩护者的论调如出一辙。这无非是要给揭露者扣上"阴谋诡计"的"文革"帽,以阻止学术打假的正常进行。 然而,是否真有"谋划"、"串联",brainzhou先生并没有提出什么有力的证据,只是一些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也就是说:莫须有。 不过,笔者以为,即使事先有什么"谋划"、"串联",也是完全应该和正当的。揭露批评具有非常权势的"中国最高学府"的腐败案,事先走漏了风声怎么办?像以前那样不了了之又怎么办?而时下各行各业的打假活动,又有哪一次不精心策划?造假者都"精心策划"地进行剽窃,出了问题沆瀣一气,打击诬陷批评者。打假者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造假者?再说,几个同道为了把事情办好,商量一下,又违反哪条法律和规定?关键是说的对不对,批评者指出的是不是事实? 这种既不违法,又能够充分揭露批评造假行为的精心"谋划",笔者为之叫好!如果确有所谓事先"谋划"、"串联",这说明学术打假者开始成熟,再不是孤军奋战,动不动就被造假者各个击破,甚至反咬一口,而是组成了高质量的打假联合。尽管人数不多(据说最初是几家媒体在一天之内发了五篇文章),但协调作战能力很强,能够"制造"媒体事件,调动全国舆论,对腐败案形成共诛共讨的态势。所以,在此愿意提醒brainzhou先生以及同样大搞"诛心"之论者,"文革"那套玩意没有人买账,小心也被制成"媒体事件"。 当然,批评者也可以在曝光之前将有关文章送给当事人看,请他自己有个说法--有些学术刊物就是这么做的--然后同时刊出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文章,以显示自己的光明磊落,省得有人乱扣"幕后阴谋"、"突然袭击"之类的"文革"帽。但是,王铭铭教授以前对别人的正确批评是不是采取过积极的态度?有没有过认错的表示?北京大学对其是否进行过调查并做出过相应的处理?如果没有,批评者凭什么要相信王教授、相信北大能够正确对待批评,而不是利用各种权势阻止揭露呢?后来的事实证明,尽管铁案如山,当事人和辩护者都要无理狡三分,死要面子不认错。如果事先与其通君子之交,结果可想而知。brainzhou先生恰恰将这些背景有意忽略,不批评王铭铭和北大的错误,而是指责批评者。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吗? [注释] 原载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2002年4月8日(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744&type=1001)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