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量化和量化后的学术 |
送交者: 黄安年 2002年04月30日16:57:04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学术的量化和量化后的学术 黄安年 学术应当规范大概很少有人反对。而规范的学术能不能量化在学术界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我建议学术界教育界的朋友、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务员、新闻媒体的记者、网络软件界的技术人员共同来关注这个对教育和学术事业影响深远的大问题,实事求是地论证学术量化给学术界、教育界带来的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必要的量化是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管理的一项必要手段。这种量化开始时只仅限于各类教学的评估机制中,但是后来它的功能被越说越神,居然扩大到各种学术和教育的考核、评比、提级提职、业绩考核、课题和项目审批、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评估中,几乎到了无孔不入、无“名”无“利”不靠的程度。人们越来越担心在学术过度量化的背后,“求实”和“为公”的学术精神被“物化”了,学术被转化为潜在的权力、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繁荣、学术自由、学术个性、学术公正被大大扭曲了,而学术腐败现象则有可能得以滋生和泛滥。 我主张先请那些努力推广学术量化的主管官员来解决好“实事求是”四个字如何量化的问题,看看量化前后的“实事求是”究竟有些什么不同。其次,把“长官意志”四个字也量化一下,对比前后又有哪些区别。第三,把“形式主义”四个字同样给量化一番,看看量化前后这个“形式主义”毛病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现在教育和学术领域过分强调量化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显露出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许多教育部门和学术事业单位似乎还是不以为然,这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量化风(一种新“八股”)和浮夸风并未有所收敛,说不定有些人根本不认为这类量化会有什么负面影响,甚至当作新生事物来推而广之的,所以大有讨论之必要。 最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高峰期。许多评议人都碰到了行政当局要求评议人用量化指标来评估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问题,于是学术量化的利弊又一次引起争议。现在量化标准上各校都各显神通。这里不妨列举上海和东北两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论文评阅书为例。 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博士生论文评阅书中有一页“对学位论文的评价”,列出了5个评审要素,要求评议人对博士学位论文打分。 1.论文选题 课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包括对学科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或社会发展的作用 2. 文献综述 本研究领域文献资料的掌握程度 (1)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掌握是否全面及其评述是否恰当 (2)对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目的及意义是否有清楚的论述 3. 研究成果 (1)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或使用价值念 (2)研究成果的创造性 (3)论文的难易程度及工作量 4. 业务水平 (1)作者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作者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5. 学风和写作 是否达到: 概念清晰、分析严谨; 数据真实、结论正确; 书写规范、表达清楚 评价要求每项列出: 很好为“A”;较好为"“B”;一般为“C”;差为“D”。 东北某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学位论文评阅书中有两页包括7项“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价” * 选题为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对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或实用价值、研究方向明确。(满分12分) *对该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了解全面,归纳总结正确。(满分8分) *填补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空白,在本学科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运用新视角、新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有独到见解,并在相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满分36分) *在校期间在国外及国内重要刊物发表与论文相关的若干篇文章及出版专著,获得较高奖励;论文成果具有较大社会效益,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论文成果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为政府宏观决策提出有战略价值的政策性建议。(满分24分) *论文体现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满分8分) *论文采用的技术手段先进、分析方法科学,引证资料丰富、准确,论文研究难度大,研究深入,体现出作者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满分8分) *论文材料翔实,层次分明,图表规范,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文字表达准确、流畅。(满分4分) 以上每项除了打分外,还有“量化评价说明”栏。总分是按照百分制计算的。 从上述两校的量化分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它的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 把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估直接挂钩,并规定占有近1/4的比例,这种做法是否得当? 笔者以为提倡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攻读学位的博士生在读期间的论文以至著作成果纳入学校学术成果统计数字中(即使纳入必须注明身份),并且和博士学位论文的成绩评估相连则未必是件好事。学术论文是否发表,在哪一“级”刊物发表,绝不应计算入学位论文成绩之中。作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资格,需要通过规定的课程以至取得综合性的资格考试或者在必要时参照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 但是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在评估时不应将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估直接挂钩,那样等于博士学位论文是通过分阶段来评估了,而且有1/4的成绩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前已经作了评估。而那1/4成绩是由杂志编辑部来决定的,并不代表博士生论文评议人的意见,怎可强求博士生评议人来打这个分呢。 再说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为发表学术论文费力,以至施展各种攻关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位的任务是必须发表,这里急功近利的论文数量是“硬指标”,关系到成绩评估,第二位论文的质量只是“软指标”,对24分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请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做到精益求精吗? 第二,把单项评估量化为总体评估的百分比的做法是否科学? 表面上看,似乎这种结构积分相当科学和合理。但是仔细一想问题出来了。设想某位博士学位论文在学术创新上很突出,获得满分也只有36分,而他的课题还看不出什么“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且在读期间没有发表过文章,岂不一下子把他的“创新”都抵消了。 再例如,有篇博士学位论文“采用的技术手段先进、分析方法科学,引证资料丰富、准确,论文研究难度大,研究深入,体现出作者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可以得满分也只有8分,而在读期间没有发表文章,即没有“创新”,也没有什么“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岂不是在72分中失去了多半分,如果少了50分,就不及格了。 再说“论文材料翔实,层次分明,图表规范,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文字表达准确、流畅。(满分4分)”,反过来说,如果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其论文材料欠翔实,层次欠分明,图表欠规范,推理欠严密,逻辑性不强,文字表达欠准确、欠流畅,按照规定至少还可以拿上1-2分。也就是说,即使出现这样严重的问题在满分100分中,只不过扣去了1-2分,这样评估合适吗?这在引导博士生培养什么学风呢?是提倡科学的严谨的学风吗? 第三,量分指标中只规定“正分”(给分),没有规定“负分”(扣分)是否合适? 按照考试成绩的计算无论是百分制、几级分制都是规定“正分”(给分),但是它有严格的考试纪律为前提。就是说不能违背考试纪律(如在课堂考试时),如果违背了,例如舞弊就会被取消考试资格。 但是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并不是在规定的课堂上撰写的。因此评议博士学位论文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严格检查论文的学术规范、学风情况,检查有没有学术违轨行为,并且给以实事求是的评议。这就涉及“负分”(扣分)的问题。我以为,所以有个别博士学位论文出现抄袭、造假等严重违规现象,其中原因之一是我们的量化中并没有这方面的严格规定。如果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在什么情况下必需注明出处,否则.....,你看结果如何。 第四,按照量化标准进行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否真能创新? 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估如果都用一个模式的量化标准来评估,那样的论文还有什么个性、多样性、特殊性可言呢? 没有个性、多样性、特殊性的论文,谈何创新? 5月13日晚上国家科委徐冠华部长在电视节目中回答记者关于创新技术的一番话很有意思。他主张要着力于培育科技创新氛围的蘑菇理论:即培育成片蘑菇所需的一定的温度、空气和水分。科技创新“欲速则不达”不能急功近利,有了适当的温度、空气和水分会有朝一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我想学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同样可以借用蘑菇理论来着力培育使“蘑菇”层出不穷的学术环境。而不要刻意强化那些量化指标。 第五,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分成4个等级是否等同于学术水平的等级? 上海某名牌大学在对尚未发表的论文能否发表及在何种杂志上发表的评价栏目中,将杂志分成4个等级。这4个等级是:能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如SCI、EI等)、能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能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能在国内一般期刊上发表。 我们且不来评论划入“核心”和“权威”的依据是否公正、公开和公平。这里需要质疑的是同一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水平并非一般齐,杂志的分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能把杂志“等级”和学术水平的等级混为一谈。论文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要排除杂志的知名度、作者知名度等非学术评估因素,我们在学术评估时只能严格把论文质量本身作为唯一依据。不能说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一定胜于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而这两者杂志的论文水平有必定胜于在国内一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那样做是不公平的。 学术过度量化引发了许多问题,量化后的学术是更加健康和繁荣了吗,量化后的博士学位论文更加健康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吗?人们有理由对学术量化和量化后的学术问题多一些思考。 写于2001年5月16日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