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佛教的基本哲理与教义 之一 |
送交者: pifu01 2021年09月24日06:30:00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缘起:想给那些想了解佛教哲学的人一些基础的佛教知识,然后碰巧看到了这位教授所写。很喜欢他的语言风格,也觉得写得很棒,深入浅出。就翻译出来与大家共享。后面会讲到第二和第三转。文字没有很仔细的较对。请原谅没有时间仔细校阅。 佛陀之三转法轮--为什么它们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Jay L. Garfield原著 Translation: 圆涛(非同名之圆涛法师) 我知道的不多,所以我今天要讲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老师的慈悲和恩德,我也知道会有很多错误。你可以把有用的东西归功于我的老师,你可以把错误归咎于我。我有时会说一些我知道不是正统的东西, 所以有时你会听到我非常有意识地偏离常识所说的东西,甚至在我所接受过的(佛教)传承中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基本上我的背景是西方哲学,对我来说,西方哲学家的典范始终是亚里士多德,他在批评自己的老师柏拉图时说:"好吧,我们深爱我们的朋友;我们更爱真理。"因此,有时我坚持的方向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你批评我也没关系。 有人请我谈谈佛法之三转法轮,以及为什么它们对我们所有人都很重要。我很高兴谈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非常贴近我自己的心,我认为这对我们在学术上理解佛教很重要,对佛教修行也至关重要。 你们中的许多人认为自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者。你们中很少有人阅读来自巴利文的声闻乘的佛经和注释。我对此很不满意,所以我想从这里开始。我认为对我们许多大乘修行人来说,有一个很大的危险,那就是我们有时会形成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无论是对我们的学术研究还是对我们的修行都没有什么好处--那就是贬低第一转法轮的教义,即声闻乘的教义。这种贬低有时是明确的:我们说,"我只读大乘经典。那些声闻乘经典只是为那些没有足够智慧阅读大乘法的人准备的";有时候会隐讳一点儿,我们可能不一定明确地否定声闻乘经论,但这些经论绝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书桌上:我们只是不读它们;我们不研究它们。我们说:"哦,我太忙于重要的大乘经文了,没时间读这个"。 有时我们甚至使用那个词"Hīnayāna"(小乘)。即使我们不是这个意思,也要记住,在使用这个词时,我们总是在明确地贬低,因为"hīna "这个词的意思是 "劣等 "或"低级"。这就好像我们谈到我们周围的人说"哦,我有好朋友,我也有劣等朋友。我不是在说我的劣等朋友的坏话,他们只是劣等"。显然这是有问题的。
但请让我解释,事情甚至更糟,因为我们许多人是大乘修行者,他们甚至很少阅读唯识宗或者瑜伽行派的经典。而这些是属于大乘的经文,因为我们经常被教导说,最高的教法是中观教法,即《般若波罗密多经》之后的第二转法轮的教法,我们心里想:"我应该专注于最高的教法,而不必考虑我认为较低的教法"。这当然也是一种形式的贬低。 当然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不是坏人,这只是传统中如何经常谈论这些经典的一个自然结果。当我们在许多印度和西藏以及中国的诠释学中谈论三转法轮时,我们经常被告知:"嗯,第一转法轮是为能力较低的人教的,第二转法轮是为能力高得多的人教的,第三转法轮是,嗯,那是为那些自认为能力很高的人教的。显然结果并非如此,所以他们不得不滑回到这个其他的地方(二转的地方),所以他们真的有点不怎么样";而我们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真的,我是一个利根器者,而且没有任何骄傲,因为我完全没有骄傲,我就是利根器,所以我不需要那些低级的教法"。 很多时候,在传统中,这种将三转法轮理解为针对不同能力的人的教法的原因,是因为需要解决佛陀教法中明显的不一致之处。例如,San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经),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唯识宗经典,但也是Je Rinpoche(宗喀巴大师)在理解如何看待各乘时所呼吁的非常经典的文本,它是这样说的:菩萨们说:"嘿,听着, 佛陀,有时你说有一个我,有时你说没有我。有时你说事物是空性的,有时你说事物不空。这似乎是矛盾的:这是怎么回事?";而解决这些的方法往往是将教义区分为不同的周期,并说:"嗯,有些人需要听到这个,有些人需要听到那个,有些人能够听懂这个。在梵文中,这种区分是以neyartha (不了义)和 nītārtha (了义)为标准的:需要解释、评论或补充的教义和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的教义,就像它们原本的那样。 因此,让我首先问你个问题:当我们思考三转法轮的时候,它们是否都是佛陀所说?当然,答案是:所有这些都是佛所说的法。甚至当我们看那些我们所有人都可能认为是最深刻、最确定的文本:《般若波罗密多经》,特别是《佛母经》,八千行的《般若摄颂》;当该文本问道:"什么是佛法?"什么是Buddhavaccana(佛陀所说法)?""什么是佛陀的言论(speech)?"回答是这样的。"佛陀的言论是指由佛陀直接宣说的任何东西,由佛陀直接启发的任何东西,在佛陀面前说出来并得到佛陀认可的任何东西,或者与佛陀的意图完全一致的任何东西。"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也许是每天,就是:“我是不是太优秀了,我是不是太聪明了,我是不是太有境界了,从而不用听从佛陀的教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去吧,享受阳光!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需要认真对待佛陀所说法,不管它是由哪一转法轮所说。为了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我想向你们建议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三次转法轮之间的关系,不是从了义和不了义的角度,不是从较高或较低或中等的角度,而是从三个不同的主题,或三个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的角度:从佛陀选择教导的角度。我想你会看到,这些看待世界的方式中的每一种都很重要,我发现这些方式中的每一种所包含的经文和经书都是非常有益的。 我将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概述我的想法,我认为这完全不是我的原创。我是从达赖喇嘛尊者在一次教学中的一句话得到的启发。他提出了这个想法,即现在是时候更多地关注所有的三转法轮了,因为它们似乎是在分别靠近这些不同的区域。有关这一点我回家后思考了很多,并从这个角度回到这些教义、这些不同的经论,我开始相信尊者在这方面是完全正确的。当尊者这样说时,它真的要求我们完全重新评估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我自己--是如何思考这些教义以及它们在评论性文献中是如何经常被处理的。 因此,让我简要地说明这一点,然后我们再进行更详细的研究。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第一转法轮的教法为我们列出了实相本质的一般特征,轮回的一般特征,它的原因,以及从轮回解脱的方法;第二转法轮的教法从所知的对境方面列出了空性的本质,第三轮教法从能知的主体方面列出了对空性的理解。我认为,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就会发现这三套教法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竞争的,因此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第一转法轮现在让我们开始思考第一转法轮的教义。佛陀第一次转法轮是在瓦拉纳西郊外的鹿野苑(Sarnath),它是通过一部被称为Dhamma cakkappavattana Sutta的经文完成的,即《转法轮经》,这部经文是给佛陀最初的五个弟子讲的-- 我相信你们都知道这个,当然,这部经文的最初教义在随后的巴利文中得到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在接下来的45年里,在佛陀在地球上的生活中所发表的论述,以及巴利语注释和学术文献中的论述中,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我只想关注传统中的这两个经文:一个是《转法轮经》 本身,另一个是后来的注释文本,名为《弥兰王所问经》,记录了僧人那先(Nāgasena)和巴克特里亚国王(Bactrian king)之间也许是历史性的、也许部分虚构的互动。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转法轮经》,你应该马上读。这部经是佛陀首次宣布四圣谛的地方,并首次宣说了他洞察力和觉醒的结果。这是整个佛教文献中最重要的经文。如果你被送到一个荒岛上,只能带一部经文,而你正试图决定是带《心经》还是《转法轮经》,请把《心经》留给你最好的朋友,而带《转法轮经》,因为这将指导你的修行。 因此,在《转法轮经》中,佛陀一开始就教导说:"这整个世界都是以痛苦(dukkha)为特征的"。当很多人听到这句话时,他们会说。"哦,我的上帝!这真是太令人沮丧了!多么令人沮丧的宗教!多么令人沮丧的哲学啊!我得去别的地方。这个世界其实很好:有蓝天,有好人,我还很年轻,很健康,生活基本上很好"。他们一定会说:"闭嘴吧,佛祖!这简直是个大笑话。”但。。。。这不是笑话。事实上,当佛陀在《转法轮经》中阐明世界的特点是痛苦时,他说得很具体:他说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就是痛苦-- 当然,正如滚石乐队也说"你不可能总是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拥有你不想要的东西是痛苦,衰老是痛苦,死亡是痛苦,与你所爱的人分离是痛苦;任何人如果诚实地相信他或她生活在一个你总是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永远不会得到你不想要的东西,你会永远年轻,每个人总是会对你很好,你永远不会遭受损失,那么你真的需要清醒地认识世界的现实。即使你相信你现在拥有的生活是相当好的,只要想一想也许离这里只有几公里, 或者也许离这里只有几扇门的地方正在发生什么,那里的人真的生活在巨大的痛苦中,生活在巨大的贫困中,生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生活在悲伤中;然后你就有了选择。你可以决定。"嗯,那是他们, 不是我。所以我没有受苦,他们在受苦";或者你可以忍受因为知道这种情况而生起的痛苦。如果是后者,那么你也在受苦。如果是前者,你就是患了严重的精神疾病。 佛陀继续说,苦难并不只是发生,它不是一个随机事件,但苦难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是有原因和条件的。佛陀认为,痛苦的直接条件是欲望、吸引和厌恶,但这些吸引和厌恶是基于对现实本质的更根本的困惑。他教导说,这种困惑不仅仅是缺乏知识,而是对现实的错误看法在我们所经历的现实上的累重叠加。 我们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所有的现象,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无常的、不断变化的;所有的现象,包括我们自己,都是依附性的,依赖无数的原因和条件来实现;这样一个世界,所有的现象,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无我的,没有任何核心或本质;然而,我们把永恒性归于事物;我们把独立性归于事物;我们把实质存在归于事物。这是一种认知叠加的行为。 我认为这是一种意识上的反射:有些东西被植入了我们的大脑。因为这些东西 我们给自己带来痛苦,因为我们认为自己与其他事物是分开的,认为我们实质上是存在的,且永远持续下去,认为我们独立且重要。而且我们相互之间也是这样教育的。我们教导我们的孩子。"你必须是独立的!用你自己的双脚站起来!用你自己的双脚站起来!"但当然,没有人是独立的;没有人用自己的脚站立。你的脚是怎么来的?你从你的父母那里得到了它们。我们建立了这种独立的、实质性的、与世界不同的结构。因渴望永恒而推动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诸如此类。此即成为我们痛苦的来源。 这就是所有的坏消息,亦即四圣谛中之前两个真谛,但接下来有一些较好的消息。鉴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痛苦构成的世界中,痛苦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给自己带来的,有一种方法可以停止痛苦,摆脱痛苦,那就是扭转这种认知活动;而扭转这种认知活动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第四个圣谛中,佛陀阐述了我们所说的八正道,即通往高贵(to nobility)的道路。八正道不是一套取代了摩西十诫的八条戒律;它实际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构。我从梵文的角度认为,它是八大领域(vastus),八个领域(domains),八个应予关注的领域。佛陀没有告诉你,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做这个,别做那个,而是说:注意这些事情,注意你的行为:你的行为既可以引起痛苦,也可以引起快乐;注意你讲的话:你讲的话既可以引起痛苦,也可以引起快乐;注意你的谋生方式:有些谋生方式有利于快乐和解除痛苦,有些则引起更多的痛苦;注意你的观点:你思考世界的方式在道德上并不中立。 很多人对此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正确的观点是道德的一部分?简单想一想吧。有一些事情,假如相信它们,简直是不道德的,对吗?比如引起痛苦和折磨的信念。比如说,假设我认为女人基本上是愚蠢的、无用的,不能够学习。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是可怕的;因为我有一个不道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会给我周围的人带来痛苦。或者,如果我是一个体面的女权主义者,那么我就有一个积极的观点。这个观点实际上可以造福世界。因此, 佛陀强调所有这些事情:我们思考的方式,我们冥想的方式,我们在事情上所付出的努力,我们谋生的方式;所有这些事情都是我们所做的事情,可以导致幸福或导致痛苦。八正道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生活,通过观察进行反思,通过深层的专注进行冥想,这实际上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令我们达到解脱痛苦的目的,并使其他人也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这只是巴利语大典中一部非常小的经文的最简短的总结,但你可以开始看到,在这里,佛陀所做的是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我们生活和实践的一般框架。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框架,一个挑战我们思考和生活方式的框架,与我们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截然相反。我认为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应关注这个问题。 我只打算提到《弥兰王所问经》中发生的几个事情,这样我就可以转到第二和第三转法轮的探讨。在这篇美丽的小经文中,为了理解巴利文典中发展的思想,引入了一些隐喻,这确实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例如,当国王问那先:"哎呀,你们佛教徒教导这个无我的学说。如果没有你,我应该向谁致意?谁穿袈裟? 谁做修行?" 而那先著名的问答:"嘿,国王,你是怎么到这里的?你是步行还是坐着战车来的?"国王当然说: “嗯,我是坐着战车来的。"然后那先说:"那么战车与车轮是相同的吗?它与车轴相同,与座位相同吗?你所乘坐的战车在哪里?它是所有这些部件的组合吗?它是什么?"然后国王当然说:"不,战车不是车轮,战车不是座位,战车不是车轴等等:战车只是一个名字,我们用它来谈论所有这些东西被组装在一起并发挥作用时,(就用这个名字)。"然后那先说:"就这样,我不是我的头发,我不是我的牙齿,我不是我的脚,我不是所有这些碎片,我与所有这些碎片没有区别:那么我的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当所有这些东西在一起运作时,我用(‘我‘)来谈论它们。"通过这个比喻,《弥兰王所问经》让我们对什么是存在, 但又是无我的存在有了美好的理解。 在这段文字中还有许多其他美丽和非常有用的比喻,我建议你们阅读,但我提到这个比喻只是因为我们许多学习大乘法的人都熟悉这个战车的比喻。我们在月称论师(Candrakīrti)的入中论(Madhyamakāvatāra)第六章中发现了它,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啊哈,这是一个明确的大乘佛教思想。"但我提到这一点是为了指出月称论师是从声闻乘经典中获取的教证。月称论师并没有那么傲慢地说"我不会读声闻乘经典"。他很高兴能阅读它们,并从它们那里借到教证。如果月称论师能读它们,你也可以。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0: | 老皮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 |
2020: | 美国常识(十).美国经济体制 | |
2019: | 伸张正义 见义勇为 | |
2019: | 入选世界历史名人的刘钟麟进士和对其最 | |
2018: | 529、 拯救万民于水火, 一个声音隐隐飘 | |
2018: | 530、请川普曝光180万中国官员海外子女 | |
2017: | 在 Dotard 与 Rocket Man 之间出了个小 | |
2016: | 如果上帝遇到第七识 | |
2016: | 刘正教授论文《陈寅恪忧患、忧愁意识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