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有限,需求无限。倘若科大拿到了18个亿,凭什么不投给合肥工大18个亿?若合肥工大也拿到18个亿,为什么不给投给安徽师大18个亿?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国家对大学的拥有全部资产所有权和完全的决策、管理和收益权。从该意义上说,无论清华、还是科大都是全国人民的。五十年代初期,清华被肢解,组建了北京八大学院,后来又直接或间接地支援科大建校。试想,如果清华也象哈佛那样属私立学校,当年谁有权力肢解它?而科大做梦也不可能一夜暴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以效益、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资源为限制条件的。从经济学意义上看,最优解是存在的,但绝对不是平均主义!
南海之子认为通过引入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让所有的大学都通过竞争来获得资源,这句话是对的,但只说对了一半。它的前提是效益、效率优先。问题就在于国家如何评价一所大学的效益和效率。清华那么多的“两弹一星”元勋摆在那里,那么多的科研成果摆在那里,无论你的评价规则如何制订,都绕不开这些因素。如果科大因为朱校长大嘴一开,以后国家也给它18个亿,那么,清华极有可能动用全部资源,在国家投资之外另设融资渠道,事实上它可能已经这样做。如果设立一个“清华教育基金”,用不着花很长时间,累积它百把个亿不是没有可能的。有了这笔基金,在资本市场上每年赚它百分之十的回报,清华便无需那18个亿。但愿清华悄悄地干,行胜于言!当然,前提是政府允许这做。
二、不应当把清华、北大对科大朱校长的反应看作很严重的事情,否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狭隘。在国家的大家庭里,无非是兄弟吵架,争取父母的资助。如果有朝一日,父母说,你们都长大成人了,带上个人物品,自己去谋生吧。这就是高校的自主权问题。到那个时候,生源、师资、教学科研设施和成果、学校声誉、校友资源、对外交往等都是学校实力的象征,我并不认为这方面科大跟清华具有同样的实力。既然不具备同样的实力,试图通过奇谈怪论来左右媒体,以便到达混水摸鱼的目的,肯定是徒劳的。
三、按照南海之子的说法,中国政府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当“重点培养对象”,不但培养不出世界一流大学,还让整个国家所有大学一起完蛋。本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偏激,不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