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高考作文命题四大弊
送交者: dayang 2002年05月10日18:43:04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高考作文命题四大弊

何郁

应该承认,始于1999年的连续三年的高考作文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特别是成功地创造了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得到了社会上广泛的认可,这对推动中学作文教学改革起到了有说服力的刺激作用,中学生作文一改往日那种“八股”式的、四平八稳的作文模式,代之以积极的、活跃的、灵动的、有创造性的、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作文新思路,这个可喜的变化已经成为中学生作文的新潮流,这一点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但是,毋庸讳言的是,高考作文改革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很突出,特别是2001年的作文题目出来后,批评声更多,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高考作文改革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我认为,高考作文改革主要存在四大弊:

一、捏人痛处

众所周知,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常模参照性考试,也就是说,它一方面要全面检查中学学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要为普通高等学校择优录取新生提供依据,为高校选拔可资培养的人才提供依据。换句话说,它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考倒老师,不是“考倒”,而是“发现”,发现学生的优长,发现优长的学生,同时也发现教学中的不足。高考要帮助或推动中学学科教学的改革,而不是要捏教师或学生的痛处,考其短,考其教学中的不足。如果考其短,不仅不符合高考改革的精神和性质,也不利于中学学科教学的改革,不利于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更不利于高校合理选拔优秀考生。

认真审视近三年来的高考作文,我们发现这三年来的作文题目恰恰就是考其短,捏其痛处。1999年,中学科学教育还很薄弱,它不仅是中学生的弱项,也是全民的弱项。考试是应该回避这一点的。但这一年偏偏就考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个很“现代科技”的题目,这个题目尽管有不少学生写出了好作文,但应该看到,绝大多数考生,特别是农村考生,面对这个有点“后现代”的题目时简直束手无策。不懂现代科技,但又要抓分,怎么办?于是就“套构”、“宿构”,一时间,“套构”、“宿构”大行其道。由此也可以看出,“套构”、“宿构”的板子全打在考生的道德品质、人格操守上,也不公平。作文题目的“刁难”也是有责任的。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科命题的一位负责人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说,高考语文命题连续三年的改革与尝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较为薄弱的方面立题的。这话说得很清楚,也就是要考其短,捏其痛处,每一年几百万考生,几万语文老师,他们像一些小老鼠一样,伸长脖子、耸起鼻子时时刻刻注意嗅出张伟明的爱好,密切关注他今年要跟语文老师们玩什么。

其实,这位负责人是将有些问题弄混了,第一,语文考试就是语文考试,考作文就要考出个作文样来,要引导中学生去关注现代科技,不是一篇作文能完成得了的,从政府角度讲,可以下文,加强中学科学教育;从法律角度讲,可以立法,在中学里增设科学教育课。一篇作文考试又怎么能完成政府和立法部门的工作呢?第二,一篇作文写得好不好,某种意义上,可以决定一个考生的命运,又怎么能弄个难题故意为难考生呢?第三,若通过一场考试就能解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薄弱问题,那还要一级一级的教育局、要这么多学校领导干什么呢?

二、盲目跟风

“文革”后,举国上下达成共识,已将我们的教育方针,由短视的、狭隘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改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命题,特别是作文命题应与时代的某些热点问题、尤其是与政治时事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形成学科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命题才能守住学科特色,才能保证命题质量。但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恰恰就是紧跟政治形势。它不仅密切地贴近时代的某些热点,而且特别“贴近”领导人的讲话。2001年的作文题更是明显。据前面提到的那位命题负责人说,江总书记提出要“以德治国”,“两会”期间朱总理提出要重点整顿市场秩序,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伦理道德、做人品质的关注态度,出“诚信”这个作文题目,就是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注重品德、注重诚信,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尽力。这样的用心政治上固然正确,但问题是:1.作文考试就是作文考试,作文考试不是政治考试,也不是伦理道德考试,它主要是检查学生的作文能力,这其中,自然包含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检验。但不一定非要搞一个政治题目让学生作文,才算是检验学生做人的问题,做人的问题应该是多方面的,你就是出一个描写大自然的题目,同样也能检验出学生做人的高下。

2.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今年讲了什么,就一定要在命题中有所反映,这样做,不仅难免机械唯物主义之嫌,而且跟形势也跟得不高明。况且,此风一开,给投机取巧者大开方便之门,要想杜绝套构、宿构作文怕就更难。

3.作文命题紧跟形势,表明命题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存在着误区。福建师大中文系潘新和教授认为,命题者紧跟形势,表明命题者对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认识不清,企图把“政治性”凌驾于“言语性”之上,把语文课当作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此说真可谓是击中要害。

三、主题先定

创设话题作文的初衷是扩大作文命题的空间,增大开放的程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这个初衷应该说是好的。但高考作文命题本身又违背了这一点,特别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这两个话题更是违背了开放性的原则,它不仅在预设的主题上规定着考生的思维和思想,而且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也制约着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可以说,这是两个主题先定的题目,学生能说什么和不能说什么,它已经规定得一清二楚了。

近几年的《考试说明》要求作文“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感情真挚”,这似乎是一种暗示,高考作文你得按照命题者的意图写,你得往所谓“好的”方面、“健康的”方面写,不然,就自讨苦吃、自认丢分。这对考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对学生成长来说,更是教会了学生作伪、作秀。这样的作文要求在现实生活面前是苍白的,是经不住现实一小击的。这种导向叫人担心。我这样说,绝对不是要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专门去找生活的阴暗面,专门反映生活中人性丑恶的东西,不是,我只是提醒命题者不要仅仅把我们的中学生当作是一群天真无知的顽童。其实,他们已经有些早熟了,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他们早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主题先定的作文话题不仅制约了他们的思维,而且也让他们十分反感。

四、“诗歌除外”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言”是语文,这“兴”、“观”、“群”、“怨”也是语文。学诗和写诗可以说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也最能表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如诗如幻的年龄特征,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首首诗,他们正是作诗歌的时候,他们正是做诗的人。但我们的高考作文,偏偏来个“诗歌除外”,无情地、残忍地扼杀了中学生的诗情,不考虑他们爱诗和如诗的年龄,把他们一脚踢出诗歌的大门,造成“青春在高考作文中缺席”。这不仅有违中国这样一个非常重视诗教传统的文化背景,有违传统语文教学的优长,也让人有点莫名其妙。

也许,允许学生写诗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但我总觉得这理由站不住脚。高考作文评分它总归是人研究制定出来的,它总归要逐步完善,就说目前的评分标准吧,它也没有规定写戏的评分标准,但有学生尝试着就写了,而且写得不错。2001年又有学生尝试着写诗了,也写得蛮好,还得了高分!这些好戏、好诗又是怎样评出来的呢?还是慢慢研究讨论定下来的。由此我想,以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如果既出现“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的字样和“800字”的要求,也有“诗不少于××行”的要求,这才真正明白无误地告诉考生,“文体不限”包括各种文章,自然也包括诗歌在内。否则,考生还是不敢轻易涉及文章以外的其他文体,特别是诗歌。

是应该恢复诗教传统的时候了,是应该认真替学生想一想了,是应该旗帜鲜明地标明“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了,只有这样,诗歌写作才能真正回到作文考卷上,中学生也才能真正地潇洒地爱一回诗歌,高考作文也才能真正地对接好传统的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教研室)


来源:《南方周末》 2002年5月09日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