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老照片:1850年的上海,還只是小縣城,6座城門巍峨壯觀
送交者: 弓長貝占郎 2023年12月03日16:06:0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2023-12-03 19:21·歷史圖館

上海,簡稱滬,是我國最大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蹟。人常說,百年近代史看上海,千年歷史看北京。

那麼,100多年前的上海,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想,單靠一篇文章是講不完的。如果說文字不夠直觀,那就一組老照來勾勒它的歷史輪廓。

現在的上海

為此,筆者搜集了20多張拍攝於1850年的上海老照片。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為其上色並修復了清晰度。通過這些老照片,你會更直觀地感受到170年前上海的城市風貌。照片搜集不易,值得收藏!

1850年上海城牆

1850年,上海老北門前的景象。上海城牆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巍峨壯觀。

據潘恩《築城記》中記載,當時的上海縣城周圍九里。有六座城門:朝宗門(大東門)、寶帶門(小東門)、跨龍門(大南門)、朝陽門(小南門)、儀鳳門(老西門)、晏海門(老北門)。另有三座水門。


上海城牆高二丈四尺,城牆外壕溝長一千五百餘丈,寬6丈,深1丈7尺,與黃浦江、內河相連通。城牆上建有殿、台、樓、閣等。照片中這座建築,是萬軍台上改建的丹鳳樓。

宋朝時期,丹鳳樓在天后宮。明萬曆初年,丹鳳樓重建於萬軍台上,登樓能看黃浦江賽龍舟。丹鳳樓為“滬城八景”之一。如今,古丹鳳樓已無存,在原址建起一座新丹鳳樓。


1850年,上海文廟外景象。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位於今學宮街。1853年毀於戰火,1855年重建於今址。上海中心城區唯一的儒學聖地、名勝古蹟之一。

照片中的文廟,建築規模宏大,飛檐高挑,蔚為壯觀。在文廟牆外,是大片的菜地和果園。地里的蔬菜綠油油的,果樹上開滿繁花似錦,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這是一百多年前的上海龍華塔。塔身修長,猶如一支巨筆直指蒼穹。塔高40多米,磚木結構,七層八面,每層飛檐高挑,十分壯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華塔,相傳為三國時期孫權為其母而建,又名報恩塔。宋太宗興國二年(977年)重建。龍華塔是當時上海的地標性建築,“秋江塔影”為龍華八景之一。


1850年,上海街頭。一名小販正坐在街邊售賣瓷器。在他的幾個籮筐里,裝着各種各樣的茶壺、水壺和陶罐等陶瓷器物,等待有人前來購買。

這時,幾名英國人走過來,來到他的攤位前。好奇之餘,他們竟然坐在小販身後的台階上合影留念。拍下這張照片的,也是一名英國人。


1850年,在上海郊外,有一座奇特的建築。房前的木牌樓上寫着“曹家渡汛”四個字。兩邊的小字為:東至新閘汛十八里、西至野墩汛十八里。

在上海,曹家渡是知名度較高的一個地名。但“曹家渡汛”,其實是一座軍隊駐防的營地,位於吳淞江沿線,兩者有本質上的不同。


這是一百多年前,位於青浦區朱家角的泰安橋。泰安橋,又名何家橋,位於上海朱家角古鎮、漕港河口圓津禪院門前。

泰安橋,始建於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年),為單孔拱形石橋,是全鎮最陡的一座石拱橋。橋身倒映在水中,美輪美奐。


1850年,上海佘山上的千年古塔——秀道者塔。秀道者塔,又名月影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為七層八角磚木結構,塔高29米。該塔為典型的上海地區樓閣式塔建築。


1850年,上海外灘景象。這是站在美國領事館位置向遠處眺望。最左邊是渣街,最右邊是英國駐上海領事館大樓。一艘雙桅帆船停靠在岸邊,岸上有伸入水中的棧道。東吳溪,在照片的右邊、船上桅杆的後面位置。


1850年,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大樓,它是上海外灘最老的一棟建築,始建於1849年。1870年,該大樓在被一場大火燒毀,1872年又進行了重建。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了。


這名身穿官服的男子,就是當時任上海道台的薛煥。薛煥(1815年-1880年),四川興文人,是中國最早的洋務運動先驅者之一。

薛煥的墓志銘,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公為政持大體,高瞻曠覽,歸畫遠利。延慶一身,光明俊偉。終其所懷,已溺已飢。


1850年,上海松江大倉橋。大倉橋,位於松江城西,原名永豐橋,始建於明天啟六年(1626年)。橋的南面,為明清時期松江府漕運倉城。

大倉橋全長54米,寬5米,高8米。隨着河道變淺變狹,五孔橋只有中間三孔尚在河面上,兩端兩孔下的河道已淤成河岸。大倉橋是目前松江現存體量最大的石橋。


一百多年前,上海街頭一名賣蛋糕的小販。扁擔兩頭的木桶里,裝着製作好的各種糕點。這種流動小攤,在當時很常見。他們挑着擔子,沿街叫賣。現在,這樣的場面只有在影視劇中才能看到了。


1850年,上海東吳橋海關大樓前景象。這座海關大樓始建於1846年,風格為廟宇樣式,建築上下兩層,門前矗立有一座木製牌樓。

1857年,該大樓被毀後,又在原址建起新的大樓。位置在現在中山東一路靠近漢口路口。1891年,在上海中山東一路修建了哥特式海關大樓。


這是1850年的上海上海豫園內景象。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己未年(1559年),是一座私人園林。上海豫園,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了。

園內亭台樓榭一應俱全,景色優美,古人稱讚豫園“奇秀甲於東南"。因當時城隍廟東已有一座東園,即今內園。而豫園地稍偏西,遂改名為西園。


照片裡的豫園,假山、連廊、水池、樓閣、湖心亭和之字形橋等,共四十餘處古代建築,典型的江南園林。主要景點有三穗堂、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華堂等。

1875年後,豫園逐漸衰落。1956年,豫園陸續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到了1961年,豫園正式對百姓開放。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50年,位於上海郊外河上的一處人工釣魚堰。在河道中,人們用竹子紮起柵欄,中間留一缺口。柵欄將魚群阻擋在上游水域,方便人們釣魚。在釣魚堰的旁邊,還有一間草房。


1857年,上海外灘。重建後的海關大樓,仍然是廟宇的建築風格。有主殿和配殿以及大門。其規模比先前的海關大樓大的多。大門兩側,有木製的柵欄。從這個角度看,海關大樓非常氣派。


1850年,上海街頭一名賣小吃的商販。他的小吃攤設計精巧,一側裝有爐子,另一側則是碗櫃等。在過去,這樣的小吃攤在當地非常普遍。可以想象,當時的上海街頭,小吃攤林立香味撲鼻,充滿了人間煙火氣。


1850年,位於上海郊外的大廟山(青山)寺廟。寺廟依山勢而建,高低錯落。山上樹木不多,光禿禿的。在山腳下有一處池塘。筆者搜集相關資料,沒有找到關於照片中所說寺廟的隻言片語介紹。


1850年,上海一名男子,因在佘山上毆打一名外國人,而被戴上了枷鎖。他受到了懲罰:一個月內每天在外灘人最多的地方示眾。男子帶着氈帽,雙手托着沉重的木枷,坐在街邊的石頭上,臉上的表情很複雜。


1850年,上海郊外的小溪上,停泊着一艘茅草船。遠處,佘山上的千年古塔“秀道者塔”清晰可見。路邊有一名男子正從河裡取水,另一名男子看到有人對着他們拍照,臉上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在上海至龍華的大路上,矗立着一座石牌坊,這是一座三間四柱牌坊,而且是一座雙節牌坊。牌坊上有這樣一段文字“陳溥耀妻曹氏次室曹氏雙節孝門”。上面還有大段文字,旌表兩名女子的感人事跡。


1850年,在上海的一個花園裡,兩名轎夫正抬着一頂轎子前行。轎子為木製,上部裝有百葉窗,轎頂四周垂有流蘇。轎子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交通工具。像這樣的轎子,一般有身份的人才能坐得起。


上海碼頭附近,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前面的景象。河道正處於枯水期,露出了河底的淤泥和水草。一艘帆船傾斜在河底。遠處,在一座拱橋邊,也停着一些小船。


1850年,上海一處外國人的別墅區。房屋建築都是歐式風格,照片中國最大的院子,房屋的主人是梅傑夫婦。在他們的別墅周圍,還有幾個別墅院落。別墅四周環境幽靜。


1850年,上海郊外景象。在別墅區附近的河流上,有一艘遊船。遠處那座山叫細林山,即現在的辰山。該山位於佘山鎮境內,細林山之名始於唐天寶六年(747年)。該山是滬上少為人知的道教名山。

結束語:一座城市,因為有歷史而厚重。回看1850年上海縣城老照片,再看今天的上海。過去的上海古色古香,現在的上海是何等的繁華時尚。不禁讓人感嘆,百年一瞬間,上海變化真是太大了。上海,未來會更加美好!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紀事【92】
2022: 怪哉!當初美英法等國封城清零,為何沒
2021: 沙清:一個早期海歸的命運: 哈佛博士毀
2020: 洪水河隨想
2020: 文學門外蹭修養(中)
2019: 卡達菲之子金錢換英國博士ZT
2018: 567、邁克和瑞瑞的蹺蹺板—貝爾不等式
2018: 從法國黃背心看共產主義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