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100万年薪说起 |
送交者: guardian 2002年05月12日21:53:12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4月28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聘请28位华人学者担任讲席教授,每人年薪相当于100万元人民币,每年将在该校工作3到4个月。清华表示,讲席/特聘教授制度仅是在现有条件下扩大延揽人才范围的一个尝试,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使海外人才兼顾现有工作岗位和家庭,未来将努力聘请知名学者担任全职教授。 清华100万年薪聘请教授值不值?这个问题,其实在去年10月,清华聘请两位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渡大学工业工程系萨文迪和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外籍院士何毓琦时,就有人提出来了。清华官方的回答是:值。清华人事处有关负责人称,讲席教授将带动清华有关学科融入国际科技前沿,推荐清华专家任国际知名杂志的编委,如果不借助讲席教授的力量而仅靠清华自己,想做到这一步就不一定了,也不是100万人民币所能办到的;况且,这笔钱由冠名单位提供,即由国内外知名企业或其他法人团体捐助,不动用清华的办学经费。 讲席教授的水平到底如何?清华聘请萨文迪和何毓琦时,几乎没有听到对他们学术水平质疑的声音,或许是因为这两位美国工程院院士的确是国际著名学者。但这一次,有不少人质疑清华讲席教授的水平,认为其中大多数人学术成果一般,并说一些学者在海外的年薪都不到 100万元人民币。 讲席教授能有多大作用?准确地说,清华给讲席教授的不是年薪,因为这些教授每年只需到校工作3到4个月。也可以说,清华给他们提供了类似于SUMMER JOB的机会。有人说,3到4个月干不了多少工作。清华当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将28名讲席教授组成7个GROUP。 这28位讲席教授,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的。与他们同一年代的海外学人中,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崭露头角。例如,1981年由康奈尔大学华裔学者吴瑞教授倡议,迄今为止生命科学领域最大的国家公派留学项目(CUSBEA)执行了八年,共有425名中国研究生赴美留学。如今,不少活跃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华人学者即是该项目的学员。 清华经管学院的28位讲席教授选择了两头跑的方式。在他们之前或之后,从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到各高校的“长江学者计划”,以及各大城市的“留学创业园”,有许多海外学人已经或打算融入归国的浪潮之中。20世纪初,一批海外学人的归国浪潮推动了中国革命;20 世纪50年代前后,一批海外学人的归国浪潮推动了新中国的建设;今天,一股新的归国浪潮正对中国的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新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来公开讨论清华100万年薪聘请讲席教授的问题,公开讨论新的归国浪潮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南方周末打算就此进行报道。不论您身在国外还是国内,欢迎参加讨论,有具体的案例更好,也欢迎提出您认为有价值的话题。 比如说,目前,许多海外学者对回国担任全职仍有许多顾虑,两头跑不失为现阶段的一种好办法。可是,每年到国内工作3到4个月的方式效果如何?例如,会不会有一些学者可能会拿着中国的钱在国外开展工作,或者是让中国研究生去国外做研究等,发文章时署上国内单位的名称,让国内单位也好交差?如果是这样,研究工作不在本土完成,国内单位能受益多少?对学者来说,两头跑的结果会不会是两头都跑不好,反而影响自己在学术上的发展?两头跑的案例,是成功的多?还是失败的多? 比如说,几年前,“长江学者”等职位的年薪10万已经在学术界内外带来了震荡;现在,“ 长江学者”,以及其它学者,又会如何看待讲席教授的年薪100万?从年薪10万到年薪100万,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现象或许是,国内单位能够提供的待遇越来越优厚。那么,想当初,一些海外学者拿国外的钱为中国办事,例如举办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等。现在,会不会有一些海外学者拿中国的钱在为自己办事?另外,有了优厚的薪金,国内单位还缺少什么? 比如说,这几年,通过“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等,国内研究机构已经延揽了一批海外学者。这些学者的水平如何?他们回国以后做出了多少成绩?有的海外学者似乎瞧不起国内学者和某些归国学者的水平,有的国内学者似乎也不满于某些海外学者的过低评价。那么,国内学者和海外学者该怎样来消除彼此之间的鸿沟,一起为中国的发展尽力? 等等。 请回复南方周末北京记者站李虎军(lihujun@public.bta.net.cn),多谢!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