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谢赫扎耶德清真寺随想
汪先恩
百闻不如一见,阿布扎比的谢赫扎耶德清真寺果然气派,估计是当今世界上最美最现代化的清真寺,信者见其圣神,而我们普通人,主要感受建筑的华美。
这座耗资55亿美元,于2007年竣工的清真寺,占地2.2万平方米,圆形穹顶82个,主穹顶高85米,装饰着黄金的柱子达1100根。地板上的彩绘不用颜料,而是用天青石、红玛瑙、紫水晶、鲍鱼贝等天然材料镶嵌而成,属昂贵的返璞归真。
可能本地建材十分有限,于是集天下建材而用之。大理石等建造原材料,分别来自希腊、意大利、德国、摩洛哥、土耳其、伊朗、印度、中国等地。据说那些精美的雕刻许多是中国工匠的手艺。主殿内的地毯,为世界上最大的手工编织波斯地毯,面积达5627平方米,由1200名伊朗工人手工编织而成。殿堂里悬挂着七个世界最大的镀金黄铜水晶吊灯,是在德国定制的。总之,这座清真寺的建设走的是国际化路线。
以前参观佛教寺院或基督教教堂,看到的基本是表现相关偶像故事的雕塑或绘画,而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功夫放在建筑上,寺内既无圣像也无香火,画面只是花草,显得格外洁净。这可能是默罕默德(570-632年)的风格,据说早期的清真寺的材料是砖土和椰枣树,极其简朴。其后世的教徒随着扩张征服,取得财富,清真寺越建越豪华,先后把希腊、摩尔、埃及、蒙古等各地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引入拱门、圆顶、尖塔元素,但始终没有神像,没有偶像,不得不佩服穆罕默德的智慧与远见。
穆罕默德是个苦孩子,6岁时父母双亡,由祖父阿卜杜勒·穆塔里布抚育,8岁时,祖父又病故,由叔叔艾布·塔利卜收养,12岁便随叔父经商,到过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见过世面,也接触到犹太教和基督教。成年后,受雇于麦加诺法勒族富孀赫蒂彻,25岁时与40岁的赫蒂彻结婚,开始有闲思考人生,思考社会。610年宣布在山洞里得到真主阿拉的启示,开始布教,很快得到相应。
穆罕默德创造的伊斯兰教得到民众的响应,主要是符合社会需求,顺应民心。穆罕默德主张废除劳命伤财的多神教,限制高利贷,鼓励买卖公平、施济平民、善待孤儿、解放奴隶、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与安宁。这些主张得人心,但会损害当时贵族的利益,因此得借助神的名义。后人整理的《古兰经》,采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基础内容,加上穆罕默德是最后先知的关键要素,顺理成章地加入穆罕默德的主张。
都说穆罕默德是文盲,不可信。凭穆罕默德的聪明劲,自学不成问题,我觉得他经商期间就有些文化,后来生活好了,经常去山洞冥想。想必他在山洞,应是学习为主,冥想为辅,十几年间自学,怎么也会掌握文字。把他说成文盲,无非是让人们相信《古兰经》是唯一真主阿拉的授意,不是穆罕默德编的。
穆罕默德敢做敢为,据说赫蒂彻去世之后,他娶了几十位夫人,有的是政治联姻;有的是尽社会责任,如取多名烈士的遗孀为妻;有的是表达政治意图,如取奴隶为妻;为示好盟友,取年轻的阿伊莎。穆罕默德留下了被基督教徒诟病的一夫多妻制,近来有人也反驳,说伊斯兰教的多妻制,有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人口减少问题。
有了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在阿拉的感召下,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果然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后来阿拉伯势力扩张征服,阿拉伯帝国在被蒙古大军毁灭之前,在极盛时期,疆域东起印度河,西抵大西洋沿岸,成为横跨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这大概是穆罕默德未曾预料到的,也非希望的。
离开清真寺,空中传来礼拜的声音。一天五次礼拜,局外人感到繁琐,但也有人说,对缓解工作紧张有好处。而斋月,起初是为了让富人与平民一同体会饥饿感受,在过食时代,不少人反映,一个月白天不吃饭,对身体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