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中国教育的悲哀 (转)
送交者: _ABC_ 2002年05月22日15:23:04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翟羽佳

朋友带孩子来家做客。我指着我满屋的书籍对孩子说:“孩子,喜欢什么书,尽管去拿?”不料,朋友的孩子说:“我什么书也不想看,老师布置的作业已经够多得了,我那有时间看其课外书!”

每当我想起那位孩子的话,我便感觉到了我们教育的悲凉和凄惨。我们的老师,他们在机械地教书同时,而且总是在千方百计地消磨和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科举教育的目标狭窄,学校教育的积极功能逐渐消失,消极功能却日见暴露其弊端。如此教育,也只能培养一批跟教育宗旨相背离的叛逆。

杨振宁教授说:“美国学生在学业上有广泛的兴趣、进行不规范的训练、精力充沛、有自信心,但是傲慢、自大;而中国学生限于狭窄的专业、进行扎实的操练、按部就班、安静、谦逊、沉静,但缺乏自信心。中国的教育体制更适应大多数人,而美国的教育体制则适于极少数的人,如比尔.盖茨等精英分子,两种教育应取长补短。”
  
朱棣文说:“创新一定要敢于想象,用新的方法思考问题。”“对科学来说,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学校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过于频繁地进行书面考试,而激励学生创新精神不足。”

美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舍韦说:“在许多国家里,学术气氛过于传统,前辈的观点必须被尊重,但美国科学家对老观念不是特别恭维,敢于挑战旧学说。如果从数学和科学测试成绩来看,在全世界美国的小学或中学教育水平只能排29位左右,落后于所有北欧国家以及瑞士、法国和德国,而大学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其教育水平很高,提倡学生不死记硬背,要求独立思考并更具主动性。”

前些年,我对80年代大中专毕业的学生,作过调查,参加工作后,除了工作书籍外,他们很少阅读其他书籍,至于能够养成自觉学习习惯的人,则少得可怜。如此状况,我们的科举制度,应该负完全责任。

兴趣是教育的最好老师,而应试教育则是培养兴趣的大敌。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一旦获得“饭碗”,非但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且把知识视为前进(升官发财)的绊脚石。教育不能养成学习的爱好和兴趣,这才是我们教育跟老外教育的真正差距,也是我们的科学发展跟发达国家差距所在。

教育的本能,就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的思绪飞得更高、更远,而我们的专制教育的思路,则恰恰反其道而行。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们的成就,无不得益于对老师传授知识的否定和再思考。只有奴性十足的孩子,才会把认真听讲的教条当成圣旨。

汉宝德先生说:“中国教育整个在一种肤浅的专门教育的观念笼罩之下,在职业主义的支配之下,青年朋友要长成为有眼光、有识见,以天地为心,对人类前途有见解的胸襟广阔分子,相当困难。如果没有广大的人文精神的准备,知识与人都是一些工具,都会为野心家所利用,或为自身欲望所驱使,浑浑噩噩地在社会里钻营而不知所为。”

瑞典林德斯滕教授就说:“一个国家要想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投入大量的金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如果我们不彻底改造几千年来的科举制度,我们不能培养一大批自觉的学子,没有自觉的学子,也就别想有娇人的成就。

新中国建立至今已有50多年了,中国大陆本土却没有一位获诺贝尔奖者,而占世界1/5的华人中只有6位华裔获奖者,仅占全部获奖者人数的0.86%。是什么原因导致华人如此狼狈?如此羞辱和痛心的呢?当然是我们所谓的几千年文明留下的传统教育。樊春良认为:“我想其间必有重大的失误,而教育恐怕首当其冲,难咎其责。”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