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對朝鮮核試的看法
送交者: shirun 2006年10月11日14:50:1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朝鮮爆炸了一個核裝置。

  美國情報官員們立即拍着胸脯向我們保證:此次核炸只有1000噸TNT當量。這點當量看起來真是夠小的,但卻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政治震盪。針對這一事態,世界多數國家均同聲表示譴責。在鋪天蓋地的各種專業和非專業評論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西方媒體斷言在這次朝鮮核試驗中,最受傷的不是朝鮮也不是美國,而是中國。某些 “中國專家”也立即齊聲附和,宣稱朝鮮核試驗將導致中朝之間的嚴重不愉快。

  不過,我認為事態的發展或許將出乎這些所謂“中國專家”們的意料,以一個更為平靜的結果告終。理由很簡單:國際事務也得遵從牛頓第一定律,沒有新的推動力,就不會有新的事態發展。要使朝鮮事態進一步惡化,必須有惡化事態的動力,亦即必須由所謂“國際社會”對朝鮮採取的更為嚴厲的“制裁措施”。但問題在於:在目前的形勢下,全世界有哪一個國家有能力對朝鮮採取更加嚴厲制裁措施?

  所謂“更嚴厲制裁措施”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憤然掄起大棒,硬解決;一種是停止或者減少供應胡蘿蔔,軟處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兩種制裁手段均沒有實施的空間。

  能夠對朝鮮玩大棒政策的國家唯有美日。它們歷來就是“國際社會”中的反朝“鷹 ”派,長期以來堅持不與朝鮮進行經貿往來,因此事實上手中也沒有可以停供或者減供的胡蘿蔔,只有晃來晃去卻一直沒有敢打下的大棒。但它們會毅然揮動手中的大棒嗎?答案看來是否定的,因為美國正深陷伊拉克泥潭,無力再找一個泥坑來自殺,——況且就算它有能力開展第二泥潭,中俄韓諸國也不見得會答應。所以毫不奇怪,事先聲言 “朝鮮核試後果難料”的美國在第一時間就宣稱朝核問題仍然可以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於是痛快淋漓地承認了自己的疲軟乏力,為悄然扔掉大棒留下了伏筆。

  再看看“軟處理”的可能性。目前能夠對朝鮮玩胡蘿蔔政策的唯有中韓。它們都是主張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鴿”派。中韓兩國中,中國與朝鮮有着最為密切的經貿往來,似乎最有機會對朝鮮施加政治經濟壓力。正因為如此,諸多的西方媒體都預期韓國將拋棄“陽光政策”,中國也將被迫調整對朝政策;至於中國如何調整嘛,某些所謂的 “中國專家”已經迫不及待地宣布了:“中國對朝經濟制裁在所難免”。

  這個“制裁”神妙地傳達了某些“中國專家”以“大國國民”自居的心態。但可笑的是,“制裁”之作為強者對弱者的權力遊戲,卻是這些“中國專家”二十多年來觀察美中關係而得出的不愉快結論。在他們被美國慣用的“制裁”手法所深刻影響的潛意識中,中國對朝鮮實施制裁確實是一件令人巨爽的快事,足以證明咱中國如今果然是一泱泱大國,以至於終於可以行使原本為美國壟斷的制裁權。

  但是,我竊以為咱們還是且莫過早地被大國幻覺沖昏了頭腦,最好還是認真分析一下朝核危機的情勢。只要經過一點不必太專業的分析,我們就會遺憾地發現:如果照 “專家”之“制裁”妙計而行,真正被制裁的卻是中國自己;隨着“制裁”行動的開展,中國外交將被逼入死胡同,致使對朝政策(乃至整個外交政策)陷入泥濘,最終導致全盤被動。

  何以至此?

  因為這些“中國專家”在思考朝核問題時忘記了問自己一個問題:制裁作為一種政策工具,究竟希望達到什麼政策目標?是僅僅要報復朝鮮的大膽妄為呢,還是要促進朝鮮核危機的和平解決?在這裡,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目標:“報復”針對的是既往的不可挽回的歷史;“解決核危機”針對的則是混沌卻可以控制的未來。

  如果是報復,那麼這些專家所主張的制裁手段是完全夠用的。是啊,我們只要停止向朝鮮供應糧食、油料等戰略物資,朝鮮就會立即會有大量人員淪於凍餒之境,這就使它為自己的蠢行付出了代價,我們也就達到了報復的效果,找到了報復的快感。

  “專家”們認為中國有十分正當的理由對朝鮮實施報復。他們說,中國對朝鮮採取溫和立場,在外交上給予幫助,在物資上給予支援,但朝鮮當局卻毫無感恩之心,竟然一再突破中國設下的底線,使得中國一再遭遇尷尬,中國當然有充足的理由備感憤怒;更要命的是,朝鮮大膽妄為,擅自發展核武器,致使東北亞軍事力量平衡被打破,為日本韓國核武裝化提供了藉口,置中國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理應受罰。

  聽起來蠻不錯的。確實,我們有理由為朝鮮悍然核試爆而百般生氣。但是,在我們通過制裁朝鮮而發泄完怒火之後,朝鮮核試爆的惡劣影響就自行消失了嗎?我們的戰略處境就改變了嗎?

  答案絕對不是肯定的。事實是:如果中國對朝實施全面經濟制裁,其實就等於斬斷了影響朝鮮的唯一渠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可以肯定的是,性格倔強、氣量狹小的朝鮮必然挾恨疏遠中國。其最終結果是,中國將喪失在朝鮮半島的全部影響力,於是被放逐於下一輪朝鮮核危機談判場之外。

  這是中國所不願意看到的,但還不是制裁效應的全部。更要緊的是,朝鮮核試驗之後,其實已經擁有了與美國進行談判、迫使美國退步的更有力籌碼,完全可以通過象徵性的讓步實現與美國的緩和;只要緩和的過程一開始,其勢頭就可能呈現持續加速,使得朝美關係快速升溫。對於美國來說,一個友好的朝鮮半島肯定有助於實現其遏制中國的大戰略,因此將張開雙臂擁抱這個友情脈脈的朝鮮。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在拿着制裁大棒在一邊旁觀的中國除了屈辱地向朝鮮伸出和解之手外將別無選擇,而且這種和解姿態還完全可能被朝鮮當局憤怒而輕蔑地一腳踢開,於是成為朝核危機的最大輸家,形成“諸家皆贏,獨我受傷”的大結局!

  可見,新一輪朝核危機的最玄妙之處,就在於它可能誘使中國靠向美國的強硬路線,從而被排斥出朝核問題遊戲圈,並且最終在美國強硬路線軟化的時候蒙受重大得難以承受的地緣政治損失。

  因此,我們不應該對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感到驚奇:面對朝鮮核試驗,美國竟然並沒有表示強烈憤怒;事實上,它的態度與其說是憤怒和驚奇,毋寧說是竊竊歡喜。箇中緣由正如美國媒體所說,朝鮮的核試爆似乎使中國人相信其對朝政策已經完全失敗,因此可望被迫加入到以美國為首的強硬反朝路線中來。換句話說,美國專家們相信,朝鮮核試乃是美國外交的一大勝利,而非失敗。

  某些中國“專家”也合着美國輿論的拍子,宣稱“中國對朝政策全面失敗”。令他們欣慰的,是中國外交部在其聲明中表現出來的對朝鮮的巨大失望和憤怒。雖然那篇聲明並沒有多少實質性內容,但有“悍然”二字令人印象深刻。這兩個字以往是只有美國、蘇聯和越南曾經享受過的禮遇,足以展示中國方面的熊熊怒火。

  按照某些“中國專家”的設想,這還不夠,中國應該進一步生氣,最終站到美國的戰線上,通過“制裁”迫使朝鮮向中國(和所謂的“國際社會”)磕頭。但這些專家未免是以己心估量朝鮮,顯然錯判了金正日的倔強程度,因此完全沒有考慮如果金正日拒絕向北京磕頭,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看得出來,由於缺乏全盤戰略思維,這些“中國專家”只顧眼前痛快,不顧長遠利益,結果雖然滿足了自己的大國情結,卻損失了外交政策的“大棋局”,其幼稚之見,誤己無妨,誤國則事大!

  縱觀中朝關係史,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金正日擁有非凡的倔強性格。那麼,基於全盤戰略考慮,無論我們如何憤怒,這種憤怒情緒只能燒到“悍然”二字為止,不可繼續升級,以免自取其敗。值得慶幸的是,自從“悍然”面世之後,中國政府正在顯示出越來越克制的戰略路線,其怒火看來已得到了全面控制。從中美兩國元首的對話來看,中國政府既然呼籲“各方保持克制”,自然是希望至少凍結可能激化事態的舉措,以避免危機深化的可能性。

  依此可以斷言,中國縱然不會加大對朝鮮的援助力度,也絕對不會出手“制裁”朝鮮。保持對朝鮮的援助規模,這有利於中國保持對朝鮮半島的持久影響力;這項政策絕不可能因為幾個幼稚“專家”的“建議”或者“預期”而改變。

  防止朝核問題惡化,這只是中國的短期目標。在實現這一短期目標的基礎上,中國將追求徹底解決朝鮮核問題。

  這是一個異常困難但卻並非完全不可能的任務。

  解決朝鮮核問題的困難性和可能性,都可以從朝鮮核問題各方面的心理機制中找到根子。

  朝鮮之所以如此執着地發展核武器,主要是由於強烈的不安全感和被孤立感。朝鮮感到不安全,首先是由於強大的敵對勢力一直執着地試圖推翻其執政黨,其次是由於缺乏可資依靠的同情力量。朝鮮感到被孤立,則主要是由於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愈演愈烈的封鎖和打壓。中國也曾經被封鎖,但其有效的經濟和社會組織能力使得它能夠在險惡的國際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並最終迫使所謂的“國際社會”承認其存在。跟中國不同,朝鮮的工業能力過於弱小,使得美國心存“朝鮮快速內爆”的幻想,因此在朝鮮問題上採取既打壓又拖拉的政策,靜待其變。朝鮮也意識到外部壓力誘發內變的可能性,因此試圖尋求一種短平快地徹底改善國際生存環境的途徑;在遭遇了眾多挫折之後,朝鮮開始認定,要一勞永逸地解決安全感和孤立感,發展核力量是不二法門。

  因此,醫治朝鮮核問題的有效藥方,絕不是封鎖和打壓,這反而會加劇朝鮮的心病,使得問題進一步複雜化。中國絕對不應該推翻現有的對朝政策,參與到美國領導的強硬路線大合唱隊伍之中,最終落入被美國“抽將”的悲劇性局面。相反,中國必須着眼於全面解決朝鮮核問題,因勢利導,在確保中國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全面化解朝鮮核危機。

  在所謂“國際社會”舉步維艱的情勢下,中國方面可以採取的對策無非是六個字:制怒,察變,促和。

  “制怒”,就是堅決拋棄虛假的大國心態和可笑的恩公心結,以平等心對待朝鮮,至少在表面上尊重其戰略選擇,以免激起其敵視情緒,不利於下一步的介入和調解。某些“中國專家”在審視中朝關係時,動輒以“施恩者”自居,似乎對方是自己豢養的一條狗,欲其百依百順而後快。這種心結扭曲了正常的國際關係,很可能成為取辱之源、取敗之因,必須防之戒之。

  “察變”,就是仔細研究朝鮮與所謂“國際社會”的互動過程,判斷朝鮮和美日韓等各方在此次核試之後的戰略意圖,以便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在這個似乎危機迭現的時期,一些似乎微小但可以察覺的變量或線索其實蘊伏着重大的戰略轉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發現並利用之。

  “促和”,就是深入分析朝鮮及各方外交戰略交匯點,準確判斷各方的戰略底線,然後盡力推動各方達成妥協、求得共識。中國目前可取的外交路數,不是與其他國家一道“壓服”朝鮮,而是嘗試軟化美日死硬立場的新路徑,以朝鮮的真心朋友的姿態,助其開拓必要的國際生存空間,唯此方可避免朝鮮因為並非無端的迫害狂想和幽閉恐懼而走上極端主義道路。

  機會之門正在向中國開啟。

  美國和朝鮮的現實處境為中國提供了以新姿態參與朝核博弈的新機遇。應該注意到,目前朝美互動的態勢非常饒有意味,因為兩個國家似乎都在等待。其中,美國暫時採取了典型的守勢,這既反映了它無計可施的尷尬境地,也說明它可能在等待一架能夠使它從強硬路線上往後退的下台之梯。當朝鮮用核試驗證明美國早先的強硬恐嚇只是騙人的鬼畫神符之後,美國面臨着面子危機。如果它不能夠兌現早先的恐嚇,那麼就只有從強硬立場上往後退縮,從而為美朝關係的緩和亮出紅燈,儘早結束令人難堪的僵持局面。

  能夠為美國提供下台梯子的國家,看來只有朝鮮和中國。

  朝鮮在完成一輪攻勢之後,正在分析博弈態勢,以便安排下一步的行動。對於朝鮮的後續弈着,我的感覺是:如果“國際社會”繼續強硬,那麼就不能排除朝鮮實施新一輪核爆的可能性,孤注一擲逼迫美國攤牌;但如果“國際社會”態度軟化,那麼朝鮮則有可能在核問題上作出適當讓步,換取美國的相應退讓。朝鮮的問題是:它與美國勢成對峙,難以直接對話,因此最好能夠有一個居間調停的中介國。

  中國自然而然地處於最佳的調停地位。中國應該當仁不讓,更應該積極促成後一種結局。一個得到國際社會接納、心情舒暢的朝鮮更有利於實現中國的東北亞外交戰略。

  日韓兩國的反應將取決於美朝互動的結果。那種擔心日韓會因為朝鮮核試爆而發展自身核力量的擔憂其實是多餘的。因為日本的核武器進程其實主要取決於它與中國的戰略平衡考量,而非與朝鮮的軍事博弈;況且日韓的核動作勢必觸動美國的戰略平衡格局,難免遭到美國的打壓。美國方面趨向於將朝鮮的核試驗判斷為“一次不夠成功的核爆 ”,尚未達到武器化的水平,這也就相應削弱了韓日核武裝化的合理性,美國不可能對日韓的核進程視而不見。

  因此,中國不必為朝鮮核試驗“打破了東北亞軍力平衡”而自尋煩擾。何況所謂 “軍力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是隨時都被打破然後重新調節平衡的。作為一個大國,其胸襟絕不應耿耿於追求一種亙古不變的“平衡”,而是要勇於應對一切打破平衡的因素,並通過發展自己而獲致更高水平的平衡。

  朝鮮核試驗,與其說是對中國的一次挑戰,不如說是中國在謀求和平崛起過程中面臨的一次重大戰略機遇。在這個形勢驟緊、然而各方一時不知所措的冰封時刻,如果中國能夠改變優柔被動的外交作風,勇敢地承擔起“破冰”的責任,以主動、果決的姿態促成朝鮮問題的穩步解決,那麼不僅能夠穩定朝鮮局勢,而且有利於向友好國家展示真正的重情義和負責任的國際形象,其大國的地位自然會得到更加廣泛的承認。唯有如此,中國才不但不會受傷,反而能夠大受其益。

  我相信這是中國政府正在作出的戰略選擇,因為這不僅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也符合胡溫倡導的“和諧世界”理論。朝鮮半島的和解將使朝鮮核危機向着一個平淡而光明的前景發展,從而超越某些劣質中國“專家”的幼稚預言。

  在這個充滿着生存危機的世界裡,和諧是一個悅耳動聽的音符。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中國歷史上為何總是君子鬥不過小人?
2005: 科學院,為什麼丘成桐要猛攪混水?
2003: 中國高等教育:世界上最賠本的投資
2003: 傾斜的桂冠
2002: 田中耕一:日本企業社會最底層的諾貝爾
2002: 耶魯本科一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