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华人得主--李远哲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李远哲教授等三人。三位获奖者的研究领域都是分子反应动力学。这是由化学和物理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化学物理的一个分支,它是60年代末形成的。李远哲教授的主要贡献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化学动力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创造并发展了交叉分子束方法。这一方法的诞生和发展,为年轻的化学动力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
李远哲祖籍河北省唐山市,1936年11月19日,出生在台湾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李远哲在幼年同一般的孩子一样,也是一个顽童,谈不上有任何大志。他的天真爱玩与父母要他埋头读书形成尖锐对立。他经常利用父母的繁忙尽情地玩,待他父亲快回家后,他才装模作样地坐下来忙功课,好象他是一直学习一样。在小学的五、六年级,他参加桌球比赛,获得了全省冠军。父母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练的。初中的时候,李远哲所在的新竹中学,注意全面培养学生。李远哲不仅是乐团成员,在绘画、棒球、网球、桌球等方面也成绩突出。他已经知道了勤奋读书了,而且成绩很好。但他不是死读书,而是全面发展。李远哲初一时就吐露了想做个伟大科学家的理想。促他形成献身于科学的思想的是《居里夫人传》。这本书让他了解到,一个科学家的生活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冷酷、古怪,而是充满着美好和理想。这本书也使他学到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居里夫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勇敢地投身于前线,从事X射线透视工作,使李远哲看到了伟大的科学家对于人类生命的热爱。特别是当人们看到了镭在医学上的意义以后,有人建议居里夫妇对制出纯镭的秘诀申请专利,居里夫人却说:“物理学家总是把研究全部发表的。我们的发现不过是偶然有商业上的用途,我们不能从中取利。”这件事对李远哲感动最深。伟大科学家的勤劳不懈、热爱生命的高贵情操和理想,为李远哲的生命旅程照亮了一条光明大道,给他确立了一生追求的目标。
1959年李远哲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专业,196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1962年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在化学系读博士班。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远哲不仅以其卓越的科学研究成果得到世界的公认,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科学研究思想。李远哲曾说过:“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做科学的结果和成绩。在生活里很认真,对于是非善恶分得很清楚的人,有严谨生活态度的人,往往是科学上做得比较好的,这就是科学的态度。如果日常生活里,很多事情都妥协了,是也好,不是也好。老师说了就是了,抱这样态度的人,往往不能成为很好的科学家。我觉得生活得严谨,生活得认真,这是成为优秀科学家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李远哲自己认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是得益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得益于广泛的阅读。社会的变迁给他“带来早熟的思想”;广泛地阅读世界名著奠定了他日后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基础。
李远哲和许多科学大师一样,对自然界的和谐、完善有一种强烈的审美追求。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应当是完美的与和谐的。这种和谐、完美源于自然界的固有特性。”正是由于这种信念,使他能够在科学上致力于对这种美与和谐的探索。
李远哲很重视实验,与他相交30多年的台湾清华大学的张昭鼎教授说,李远哲一做起实验就“昏天黑地”,什么事都不管。他在台大毕业后,进了台湾清华大学的原子科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一直到了赴美国之后的20多年依然如此。半夜是他正常的下班时间,他经常彻夜工作。他的实验室四面无窗,做起实验就不知昼夜,有时连做3天3夜不知日出日落。
李远哲认为,科学无国界。科学研究面对的是整个客观世界,是探求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所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交谈时,会有共同语言”。李远哲非常崇敬居里夫人“兼善天下”的思想境界。他认为:“每个国家族裔在携手并进的过程中利益是一致的。”科学研究是造福全人类的,不应局限于狭隘的民族注意或任何特定的范围之中。因此,他赞成了“科学无国界”的观点。但是李远哲同时又富有民族意识。他明确表示,身为中国人,不希望看到中国落后。他从初中开始就想当一名科学家,为的是使中国变成一个富强康乐的国家。“科学救国”是他最大的抱负。这些年,他在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在大陆上被聘为中国科学院3个研究所的名誉研究员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名誉主任,被聘为6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十多年来,几乎平局每年来中国一次,传播新成果、新思想,指导国内高校和中科院的一些研究所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1990年11月,李远哲在厦门说:这两年世界的变化很快,面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很好地把中国的科学推向前进,要充分认识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我可以肯定地说,到下个世纪中叶,看人类的历史,看人类的行为,看人类的社会,这些变化大半都是科学技术带来的。”他希望中国能改善环境和条件,在世界的发展中,让科学技术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