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学术随笔不是谁都能写的
送交者: 丁国强 2002年08月11日19:11:50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做学问的人总要写文章,写文章当然得写学术论文。名词堆积、概念赶集,只要大体翻翻这些陈词滥调的论文,我们便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论文都是些你抄我、我抄你的篇什。有的挂名论文是为了讨好领导,是一种学术贿赂、精神贿赂,而有的挂名论文则是拉大旗做虎皮,有挂着博导名字的论文,读起来满纸的学生腔。这和一件劣质西服贴上名牌商标有什么两样?

  不读论文,却又惦记着学问上的事情,怎么办?好在一种新的文体正红火,名曰学术随笔。既然是随笔,就可以不受论文体例的束缚,怎么有趣怎么来,不必故作高深,故弄玄虚,也不必掉书袋,玩学术魔方,搞长篇大论。不过,这学术随笔也不是谁都能写的。

  看看现在是什么人在写学术随笔?

  一种人是学术大师。大学者如季羡林、张中行等,微言大义,字字珠玑。他们早已经完成了写论文、评职称的任务,加上年事已高,用闲散的心态写点学术随笔,他们的学术功底极其深厚,人生经历丰富,三言两语即入木三分,让人回味无穷。学术大师搞了一辈子学问,最后还是用学术随笔进行告别演出。这足以说明学术随笔并非雕虫小技,具有不可低估的精神分量。人们大多是通过学术随笔了解大师的,学问越深的人,说话居然越平实、越谦逊。在这个“失语”的时代,读大师的学术随笔,会明白应该怎样做学问。

  写学术随笔的第二种人是作家。作家学者化的呼唤由来已久,可是,学者化了的作家依然还是作家,把那些学术化的东西融化在小说里面决非易事,所以,只能写一点随笔。如王蒙、李国文、刘心武等,大都未经过长期的学院熏陶和专业训练,即使是搞学问,也是野路子,歪打正着。加上他们具有讲故事的本领,富有想像力,他们用不着旁征博引,寻章摘句,只须选准一个点,便“文如万斛泉涌”。其实,现在作家和学者也不怎么好区分了,如王安忆、马原等还到大学讲课,金庸、贾平凹等还要带研究生。所以,年轻的作家尤其是那些发誓不读鲁迅、不读孔夫子的新生代作家,是写不来这种学术随笔的。他们搞的是“欲望写作”,无须苦思冥想。

  写学术随笔的第三种人是诗人。诗歌的不景气把一些诗人逼成了小说家、散文家。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歌阵地主要在高校,诗歌消沉了,可是他们身上的学院气息没有消失。欧阳江河、唐晓渡、车前子等诗人的诗学随笔不断出现,让人看到了诗坛的一线光亮。即使诗歌消失了,诗学恐怕还会延续下去。

  写学术随笔的第四种人是风头正健的一批新锐学者,如周国平、何怀宏、朱学勤等人,他们并没有把学术随笔当成是专业论文的下脚料,而是用机智有趣的语言表达一种人文关怀。

  写学术随笔的第五种人是那些学问不怎么样、文章也不怎么样的人。他们是学术泡沫的制造者。他们那些所谓的学术随笔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制作模式,一点思想,一点感慨,一段被演绎了的人生经历,一种貌似深刻实则无聊的痛苦,便可以勾兑成一种莫名其妙的文字。

  学术随笔固然是一种自由的文体,但是,仍要体现出书生的本色,而不应成为一种卖弄学问、自我赏玩的游戏。而那些伪学问家却沉溺于其中,把一知半解的学问当成赚取名利的工具,让人想起那句老话:“世事洞明皆学问”。哪个行当没有几个投机取巧的滑头?学术界也不例外。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