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在校生、师资等规模的统计:
浙江大学(www.zju.edu.cn): 上海交通大学(www.sjtu.edu.cn):
现有教职工近9000人, 1880余名专任教师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
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000余人, 教授460名、
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400余人。 副教授约700名
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0余人, 全日制在校学生22113名,
硕士研究生8000余人, 硕士研究生4873名
博士研究生3200余人, 博士研究生1891名
本专科生近30000人, 本科生13938名,
外国留学生480余人。 留学生602名
有函授、夜大、成人脱产、远程教育班学生近38000人。 还有网络教育学生2003名,夜大学学生7162名,高职生1411名。
上述除第一行没有可比性之外,
其他均恰好为一一对应的关系:
院士1:1
在校生约2:1
硕士生约2:1
博士生约1.8:1
本专科生2.2:1
留学生0.8:1
其他学生3.8:1
可以看到,除了在院士上双方对等(至于浙大的院士问题,与其常宣传的“校友”问题后面再说)以外,在正规学生上(本、硕、博)浙大都是交大的接近2倍或者以上,而其他类别的学生更是高达3.8倍(别忘记了这些学生也是拿浙大的文凭,如果这也算上精英,那天下恐怕精英也太多了,幸亏哈哈贰没有“错上加错”),而留学生浙大虽然学科齐全,又有适合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文科(比如,北大、北语、北外的留学生都比清华要多),但却只有交大的80%。
有了以上的数字背景,自然会想到,既然这四年浙大合并都变成综合大学了,全国学科门类最齐全,而且其宣称在1998年未合并之前就已经超过交大了,甚至有人下了一个“二十年来,浙大的科研学术,不论在工科还是理科,什么时候逊色于上海交大了?”的结论,那么刚才已经提过80年代了,孰是孰非自有各人去评说,这里不赘述。就看浙大合并之后,综合大学成形了,该产出论文的"庄稼地"应该更多了。照例,浙大的SCI,EI,优秀论文在全国的比重应该都是前进的,比交大那更是后者差多了。不是吗?我们还是用数字说话吧。重点学科的问题已经讲过,这里也不赘述了。
2001年高校增选院士后两院院士排名如下:
1、北京大学------46-----------7-----53
2、清华大学------26-----------25----51
3、南京大学------24-----------2-----26
4、复旦大学------14-----------6-----20
5、哈尔滨工大-----2-----------16----18
6、上海交通大学---8-----------9-----17
6、浙江大学------10-----------7-----17
长江特聘已招聘到教授人数排名()
座次 学校 已上岗特聘+讲座
1 北大 41+8
2 清华 37+8
3 上交 23
4 复旦 21+1
5 南大 19
6 浙大 17+1
“十五”863计划专家组成员院校统计
1. 清华 12
2. 上海交通大学 7 东南大学 7 哈尔滨工业大学 7
5. 浙江大学 5
6. 北京大学 4
1998年到2001年高校十大科技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3项:
2001年 一、H基因的突变导致了A-1型短指(趾)。上海交通大学
2000年 五、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1998年 六、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系统研究开发 合作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总体负责)
浙江大学:?
2002年国家科技奖初评结果
大学名称 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
清华大学 11+1
北京大学 5+1(其中3项为北京医科大学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 5+0
华中科技大学 3+1(其中1项为同济医科大学成果)
浙江大学 1+2
2000年高校各专利申请
1 清华大学 185
2 上海交通大学 101
3 ?
2001年度中国高校专利申请(遗憾没有具体数字)
1 清华大学
2 浙江大学
3 上海交通大学
2000年全国重点高校科技 技术转让排第三
排序 学校名称 当年技术转让实际收入(千元)
1 清华大学 235318
2 北京大学 130711
3 上海交通大学 110880
? 浙江大学 ?
2000EI收录论文数(高等学校)
单位 论文数(篇) 位次
清华大学 1418 1
上海交通大学 *6*4*9 2
浙江大学 451 3
2000SCI收录论文数(高等学校)
单位 论文数(篇) 位次
北京大学 1105 1
清华大学 1054 2
浙江大学 747 5
上海交通大学 389 10
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
北京大学 9篇
清华大学 7篇
上海交通大学 4篇
浙江大学 ?篇
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大学: 8篇
复旦大学: 8篇
清华大学: 4篇
上海交大: 3篇
浙江大学: 2篇
2001年科技经费
学校名称 / 当年科技经费总额(万元) / 转拨给外单位经费(万元)
1浙江大学 69399 34
2清华大学 63723 7128
3上海交通大学 62806 2642
科研经费,浙大已经在去年超过清华成为了第一,可浙大的钱创造的效益在哪里呢?难道就是作为全省唯一的重点大学,全国的巨无霸大学之一,给浙江省解决高中毕业生毕业入学的问题吗?
当然我们可以再多说工科几句,无论在学生数量上,教师数量上,经费上,浙大都是优势明显的,而且浙大一再声称其合并之前就已经工科第二了。但它的第二又表现在哪里呢?莫非合并让浙大比以前更差了?
=====================================================================
2002年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学类前三: 清华(6篇) 上海交大(4篇) 北航(4篇)
=====================================================================
清华大学 杜丹旭 郑泉水 力学
清华大学 关 键 彭应宁 信息与通信工程
清华大学 方 可 吴良镛 建筑学
清华大学 岑 松 龙驭球 土木工程
清华大学 周厚贵 刘光廷 水利工程
清华大学 程 易 金 涌 化学工程与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黄洪钟 胡宗武 机械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张 鹏 王如竹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袁正宇 李征帆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魏 东 张圣坤 船舶与海洋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阎楚良 高镇同 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景晓东 孙晓峰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许 可 李 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董文杰 霍 伟 控制科学与工程
其他优秀论文超过两篇的有:
西北工业大学 刘永长 杨根仓 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贺昱曜 徐德民 兵器科学与技术
西南交通大学 赵永翔 高 庆 力学
西南交通大学 金学松 沈志云 交通运输工程
山东大学 赵 军 艾 兴 机械工程
山东大学 史 伟 房昌水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科“研究生教学用书”遴选结果前三: 清华大学(9) 上海交大(5) 北航(4)
======================================================================
清华大学 (9)
现代电路理论与技术(暂用名)
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
随机过程及其应用
应用信息论基础
模式识别
粘性流体力学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
线性系统理论
数字集成系统的结构化设计与高层次综合
上海交通大学(5)
振动力学
金属塑性成形仿真技术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
高等流体力学
现代模具设计制造理论与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
计算流体力学
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与非均匀有理B样条(CAGD&NURBS)
电子设备热设计及分析技术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
其他教科书入选超过三本的有:
西安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3)
数值热传学(第二版)
现代电气理论
火花点火发动机的燃烧
东南大学(3)
机械故障诊断学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应用
现代建筑理论
河海大学(3)
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
抽水蓄能电站
弹塑性力学中的广义变分原理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优秀博士论文方面,浙大在98、99年还是有不错的成绩的,从98年到02年之和目前尚比交大多1篇;在SCI方面,浙大有学科齐全的优势,理科、医科、农学都较工科易出SCI论文,交大应该加紧医学院的建设(与二医合作)提高理学方面的水平,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或者, 上海交通大学与浙江大学更直观的比较:
上海交大 浙江大学 交大/浙大(倍数)
院士密度=院士数/正副教授数 1.47% 0.50% 2.93
863专家密度=专家数/正副教授数 0.60% 0.15% 4.10
长江学者密度=长学数/正副教授数 1.98% 0.53% 3.75
人均EI=EI/(正副教授+博士生数) 0.31 0.08 3.74
人均SCI=SCI/(正副教授+博士生数) 0.23 0.16 1.41
人均科研经费=总经费/正副教授 54.14 20.41 2.65
优秀博士论文密度= 优秀论文/博士 0.212% 0.063% 3.38
国家奖密度=国家奖数/正副教授 0.43% 0.09% 4.89
重点学科密度=重点学科/本科专业数33.33% 21.82% 1.53
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优惠浙大一点吧, 我也不知道拿什么当分母了,
交大是浙大的 3倍整